首页 句子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75句集锦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75句集锦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在学医的过程中,鲁迅发现医学大部分内容都是要死记硬背,而不去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并且医学课程太繁重,导致自己没有剩余时间去做其它的事。

3、汉学家葛浩文,是莫言小说的主要英语翻译者。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功不可没,有人甚至说他翻译的英文比莫言的中文还漂亮。(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葛浩文有一次演讲,就是讨论“吃人”的文化。究竟人类文明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吃人”呢?(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4、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5、真的吃人意思就是真的吃人肉,这层含义从哪里得知呢?

6、   书中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则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的启蒙者。然而他在抨击众人“吃人肉”的同时,随即想到自己或许也是吃过妹妹几块肉的“加害者”,产生了一种关于自身罪过的觉醒,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因此鲁迅先生在文末呐喊“救救孩子”,因为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的,要想建立一个美好的新社会,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7、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8、于是,鲁迅决定写点文章,所以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这样诞生了。

9、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10、弃医从文,以文学启蒙为人生的志业,写小说为何又藏着掖着?

11、何谓“吃人”?其意深切。鲁迅所揭示的“吃人”,极为抽象,也极为具体,极为宏深,也极为切近。“吃人”,不能由任何抽象名词来承担,“吃人”既在观念中,也在现实中,既在过去,也可能在现在。抽象的“吃人”,就在具体的日常经验中。

12、>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3、再看一看这个社会中的动物。赵家的狗出现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是“恶狠狠的瞪着我”,赵家的狗多次出现,而每次都不喊不叫,只是“恶狠狠的瞪着我”,更是渲染了一种阴森古怪的气氛。动物是不会思考的,他们也是不会想到去“恶狠狠的瞪着我”,这一切自然也是他们同他们的主人处学来的。是他们的主人用吃人的思想去影响了他们。赵家的狗是《狂人日记》中的代表动物,它与海乙那、狮子、兔子与狐狸都代表了吃人者的每一种特点。赵家的狗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奴性与肮脏,完全听命于主人;海乙那只会“跟在猛兽后面吃它们吃剩的死肉,且还嚼的稀烂,吞下肚去”,这体现出的正是懦弱与贪婪;狮子是食肉的动物,自是内心凶残,贪婪残暴;兔子则是一种胆怯与怯懦,一面渴望吃人,可一面又怕被吃,也怕亲手杀死一个人;狐狸,自是一种狡猾,不敢杀人,便想出无数的办法逼狂人自裁。在这个社会中,吃人的除了人,还有动物。将人与动物归为了一类,正能体现出吃人的普遍与社会的黑暗。也借助动物,说出了“吃人的社会,实则也是充满兽性的社会”。

14、在第一阶段的写作材料收集锻炼与写作思维训练之后,王美芸老师带领农学202班的同学们对《狂人日记》进行重新解读,还原历史的现场,重塑作家的形象,在丰富历史的资料中,同学们重新结构了《狂人日记》的写作意义以及“狂人”形象的多重性。

15、鲁迅先生的“吃人”,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吃人,而是借此讽刺那个社会,意思和“杀人不见血”,差不多,就是说那个社会很黑暗。

16、1925年,有感于“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在《灯下漫笔》中,鲁迅引鹤见佑辅《北京的魅力》,将中国文明吸引力归于“生活的魅力”,“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2)并由此揭示了“吃人”生态的内在秩序:

17、封建礼教吃人恐怕是如今最为大众所认可而广为流传的说法了,其实封建礼教"吃人"的含义来源于周作人,周作人曾经解释说:鲁迅是通过阅读中国古书,获知吃人史实,并归结为"礼教吃人"。

18、当读者站在第一个立场来看小说,《狂人日记》就是真正疯子的日记,日记本文显示的狂人恐惧、敏感、多疑的心理,强烈、执拗的强迫观念,幻觉、错觉和白日梦式的意识形式,简单、武断的判断方式,乖张、诡异的行为举止,以至“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行文特点,无不符合迫害狂的病理特征,无处不在的对“正常”世界的“不正常”理解,带来颇为搞笑的阅读趣味。同时,日记通过“嘴”、“怪眼睛”、“毒”、“刀”、“牙齿”、“白厉厉”、“心肝”、“人油”、“青面獠牙”、“食肉寝皮”、“通红斩新”、“狼子村”、“海乙那”、“呜呜咽咽的笑”等语象层面的渲染,展示了一个极其恐怖的吃人氛围。在“搞笑”之外,“恐怖”,也许是站在第一立场的读者的另一个较为明显的阅读感受。

19、还有第四种“吃人”,很可能是我们都会有的。为了营养,为了美味,为了美容。李碧华有一篇小说,说香港的女人为了保持美貌,就去吃胎盘做的饺子。当然,李碧华的情节一贯荒诞。

20、(12)见《文化偏至论》中对施蒂纳、尼采、易卜生等“重个人”观点的介绍。

21、   为什么这个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人不叫疯子,而被称为“狂人”?

22、对于端方的暗杀企图,让他非常惊恐,又恨得咬牙切齿,决定杀一儆百。

23、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24、只要受过义务教育的国民,就算没有看过《狂人日记》,对于它的介绍和文学地位都是耳熟能详的,因为考试是要背的。这次重读是因为稻读2月份荐书的主题是短篇小说。我认为《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不能缺席的,故推荐之。

25、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26、第二种吃人,就是吃敌人身体的一部分。把敌人身体上的某一部分,比如头颅、心肝吃掉,来宣泄仇恨,表示敌人的彻底消灭。秋瑾同时代的革命d徐锡麟,被人炒了心肝吃掉,已经快到清末民初的时候了。这也是刺激鲁迅写《药》的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在鲁迅看来,这是一个恶习,但吃掉敌人的习俗也是很多民族都有的。

27、到新军赶到端方住所时,端方吓得屁滚尿流,钻入被窝,让仆人说:大人已经就寝,请明日再来。

28、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

29、(iii)雁冰(茅盾):《读》,1923年10月8日《文学周报》第91期。

30、危机意识和紧迫感,确是鲁迅复出后文章的中心意识。在同时期写的《热风·三十六》中鲁迅说:

31、“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32、而“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甚至于“去年城里钉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这个细节后来被作者用于他的另一篇小说《药》之中),确实是“从来如此”。

33、   我读完《狂人日记》后,觉得这篇小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34、有些人认为,不应该用野蛮对待野蛮。端方残杀徐锡麟,不代表革命d应该残杀端方,这道理是没错。甚至除了光复会以外,绝大部分革命d不主张采用暗杀的手段。

35、《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

36、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37、《狂人日记》从自然的环境景物入笔,重点强调了每日的黑暗,渲染了一种阴森惨淡的氛围。整篇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阴森惨暗的气氛中进行的。吃人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仍为黑暗原始的,故而在晚上,不见什么月光,白天依旧为漆黑一团。全篇之中,只有在中才出现了“很好的月光”。这黑暗,很好的为那些吃人的人做出的勾当做出了伪装。同时,再看狂人回家后,“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从那之后,他只得被禁锢在小小的书房之中,更是看不见一丝丝的光明,目光所及之处,只有黑暗。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几个清醒者,狂人看不见丝毫的光。这也能为下文“吃人的社会”埋下伏笔。

38、该文当时一经发表,就影响深远。历史很少有人能首次发表文章就达到如此高度,但鲁迅就做到了,他好像天生就熟练地用笔杆子“杀人”一样。

39、   《狂人日记》是我们中学时期就熟悉的文本,当时读之,懵懵懂懂,不解其意。如今,在王美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了解历史的真相、创作的意图等背景下,对《狂人日记》及“狂人”形象都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也更领会与掌握了如何回到历史现场去解读文本与认识事物的方法。

40、这难道不是对“吃人”生态的最经典描述?争存于“吃人”生态的人们,一方面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一方面相互怀疑,胆战心惊。

41、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42、审讯完毕,按照惯例要拍一张照片。徐锡麟面对镜头,毫无惧色,还说:脸上没有笑容,怎么留给后代?再拍一张。

43、通过把“绝望”归之于个人的过去的有限经验,鲁迅将“他们”的“希望”放到了时间之维的“将来”上,重新肯定了“希望”的“可有”——可能有,因此回答:“我可以写一篇”,于是有了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

44、光绪年间,鲁迅因为自学德语,然后还翻译过几本德文小说,平时喜欢看时务报、各种文学小说,也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那时候就了解到西方医学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主要方向,所以这也是后来他留日学医的原因之一。

45、真正决定残杀徐锡麟的罪魁,恰恰就是端方。托忒克·端方是满清高层中比较有作为的人。他曾经就任两江总督、闽浙总督、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是慈禧的爱臣之一。端方为人蛮横傲慢、贪婪凶暴,却颇有政治能力,也善于笼络人心。

46、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ix)

47、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4)

48、除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吃人这件事在古代也确实经常发生。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易牙将自己的儿子蒸了给齐桓公吃。还有刘备被吕布背叛,丢掉了徐州,众人出走的途中没有了军粮,只好吃饿死的人的尸体。在古代的围城战争中,吃人更是家常便饭,为了减轻道德负担,人们还会交换孩子来吃。所以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是非常悲惨的,我想鲁迅先生也想表达这个观点。

49、徐锡麟连射7枪打死恩铭,却因为起义情报提前泄露,满清军队有准备而失败。

50、总揽“日记”,“狂人”经历了以下的心路历程:

51、谁都无法逃脱吃人的命运,大家都吃人,但又要防范被人吃。

52、虽然狂人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患有被害狂倾向。但是我们查阅历史,狂人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历史上确实有过很多“吃人”事件。比如狂人所说“易牙蒸子”,其典故见于《管子·小称》,文曰:“夫易牙者,以调和事公。公曰:‘惟蒸婴儿未尝。’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个管理齐桓公烹饪的厨师易牙,桓公久居宫中,什么珍馐佳肴、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就是蒸婴儿的肉没有吃过。”易牙为了满足桓公的欲望,将自己的三岁儿子蒸了献给了桓公吃,虽然狂人记错了人物年代,但这个事件却是真实的。

53、1918年4月2日,已经37岁的浙江绍兴人周树人开始写作《狂人日记》。是年5月15日,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

54、“那你觉得什么叫有意义的事呢?”鲁迅反问。

55、后来有人问鲁迅,“你研究这些拓本有意义吗?”

56、可笑的是,“吃人”与“仁义道德”本就是两个毫无关联甚至互相矛盾的词语,却在封建统治者们的身上完美和谐的统一起来,似乎这本就是一体。否则,何以开创贞观盛世、爱民如子的唐太宗李世民为求得皇位,而杀兄逼父?“仁德”的汉王刘邦数次抛妻弃子、“分羹乃父”,诛灭功臣?翻开历史,我们分明看到统治者们用鲜血及累累白骨织就成了一件刺绣着满是“仁德”“爱民”字体的华衣,披在身上,还不忘向世人炫耀他衣服的美丽哩!

57、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58、”吃人“一词出自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59、对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新发现,将中国近代危机放入进化论视野,突出的是中国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被淘汰的危机及其紧迫性。因此“狂人”一再呼告:

60、该剧凭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圈粉”观众,引发大家的热情讨论。特别是鲁迅酝酿《狂人日记》的片段,点燃了观众们的情绪。

61、《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62、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是如何的酷刑。男人裆部不要说被砸碎,就算被随便踢一脚,哪怕拳王泰森也倒了。

63、新军士兵回答:谁要你的钱。我们为汉人革命,就要你的人头。

64、狂人对“吃人”的发现,步步紧逼,层层深入,然则,究竟何谓“吃人”?

65、《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

66、无语的惊愕与困惑业已消散,《狂人日记》已成为现代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文本,随着“鲁迅”的名字逐渐被人熟悉,并成为二十世纪最显赫的文学符号,一个世纪以来,这个被冠以“第一篇”的名篇,渐渐被包裹上各式各样的话语。当初的陌生感消失了,今天的读者面对课本中的《狂人日记》,脑中首先充斥的是诸如此类的“前理解”:“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声呐喊”、“揭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救救孩子”、“吃人的旧社会”、“反封建的战士”……虽然不至于像五四时代的读者,有可能将其误读为一篇真的、搞笑的疯子的日记,或者二十世纪第一篇恐怖小说,但带着麻木的阅读心态和败坏了的阅读胃口,首先就丧失了读进去的可能性,大多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断章起意、盲人摸象。

67、由此推出“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68、这正道出“吃人”生态中一个公开的秘密:有些事可以做,但不可以说,“你说便是你错”。“吃人”见不得人,但可以心照不宣,不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即使人所共知,只要不公开指出,就不会打破默契,伤了和气,虽然各自心知肚明,但仍然可以光明正大地做人,还会被认为聪明、老练、识大体、好相处、能力强、会办事;如果有人把做的说出来,就会被视为搅局、坏事、不懂事、不识趣、不合作、不讲大局。错不在做,而是在说,“说”既坏了“吃人”者的大事,也会损害“被吃”者的利益,对于“被吃”者来说,被说的损失,比不说的更大,“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权其轻重,不如不说或不被说。被吃者的出发点,与吃人者一样,不在正义,而在私利。鲁迅曾感叹:“不厌事实而厌写出,实在是一件万分古怪的事。”(10)

69、对于一元秩序中的人们,唯一合理的秩序,就是当下的秩序,每个人首先选择的,就是适应这个秩序。争存于一元秩序中的人,视自己与秩序为唯故正常,如果说他们不正常,一定绝对无法相信,反过来说你不正常。在一元秩序中,觉醒者是痛苦的,一方面,他发现了自身的孤独,另一方面,又无法在一元秩序中找到拯救的资源,就如同《风筝》里的“我”,终于找到机会向“弟弟”道歉,希望得到宽恕,然而,对方却全然忘却!谁来拯救?在一元秩序中,不可能有拯救者,但无论如何,发现自己不正常,对自身有罪的自觉,才有可能打破“吃人”的循环。

70、《狂人日记》这是一本读起来很怪异的书,文中的主人公似疯非疯,他是一个“狂人”,也是一个从这个封建社会清醒过来的人,是一个启蒙者,一个革命者。文章以“我”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这个病态的社会。从对“吃人”的社会的反对,到发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再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中对自己的反思和自身的迷惘。文中每句话都十分有深意,都需要细细品味。整本书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的忧虑和希望推翻封建礼教的期盼;对当时中国的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对当时的中国和人民的未来表示深深的忧虑。

71、(9)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全集》第6卷,第370页。

72、日本时期开始的一系列文学行动遭遇挫折后,鲁迅陷入长达十年的隐默,这就是其人生中的“第一次绝望”,(vi)北京绍兴会馆的六年达到顶点。《狂人日记》的写作,打破了十年的沉默,开启了鲁迅的第二次文学行动。

73、   小说中狂人感受到的“吃人”恐惧更多的来自文化领域,是精神上的吃人。封建文化经过历朝历代、各路名家的修改完善已经愈发的丰富,对人的约束也就更广泛,更严苛。所以,鲁迅才会悲叹: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得人的资格。

74、1910年的春天,汪精卫在暗杀载沣之前,圈定的第一对象也是端方。后来为追求更大影响,汪精卫才改杀载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