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孟子全文多少字22句集锦

孟子全文多少字22句集锦

孟子全文多少字

1、夏时诸侯有葛伯者,为汤所征,遂失其国,因称葛氏。又春秋时亦有葛,嬴姓之国也,其后亦为葛氏。轗轲言坎壈不平也,盖欲效孟子名轲,字子居耳。

2、学者不知孟轲字。按,子思书及《孔丛子》有孟子居,即是轲也。轲少居坎轲,故名轲,字子居也。

3、学者不知孟轲字。按,子思书及《孔丛子》有孟子居,即是轲也。轲少居坎轲,故名轲,字子居也。

4、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5、孟共仲(孟恭仲)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ang)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全文多少字)。

6、孟子之字,当时失传,后世纷出,颇为歧异。学者见解,莫衷一是。后出的孟子之字虽均无确证着实,但按梁玉绳所言,“虽未详其所得,要非无据”。就是说,并非空穴来风,当有所本。我们今天的研究者也似应遵循法律上“疑罪从无”的原则,汲取古人见解中的合理成分,来确定儒学亚圣孟子之字。从如此认识出发,窃以为当将孟轲之字确定为通行之“子舆”。

7、因此足以推出篡改的时间,最早早于纸的发明,最晚早于印刷术的发明。

8、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9、孟轲,字子舆,又字子居,见《汉书》并《孔丛子》,又《圣证论》字子居。曾参字子舆,参当音参乘之骖,今读为森。子居或是车讹,车因舆讹。

10、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也就是子思的门人。

11、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12、《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

13、第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14、《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15、加上颜师古转引《圣证论》的“子车”,魏晋以来流传的孟子之字就有了这三种。后来人莫衷一是,以致孟子之字未有定说。

16、孟子之字,在魏晋时期出现了上述的两个版本。

17、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18、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19、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20、《易范》、《易训释》、《洪范训释》、《论语训释》、《中庸训释》、《孟子训释》、《诗训释》(《兴化府志》中,以上各书为《诗训释》、《易训释》、《中庸训释》、《洪范训释》、《孟子训释》)、《中截流论》。

21、《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