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名句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2、河干劳问又江干,恩怨他时邸报看。——龚自珍《已亥杂诗·88》
3、1829年,38岁的龚自珍终于进士及第了。殿试中他表现优秀,却只得了个内阁中书——校对文字的活儿。
4、诗人说了两层意思,如果千里马不遇伯乐,就会骈死于槽枥之间;所以不如隐居山林,倒也自在潇洒。作者以古树自比,旗帜鲜明地宣告了他的态度,之所以离开宦途,都是因为才不经用,所以宁可长期隐居。
5、关于这两句诗也有别的解释,在一些清代笔记中有龚自珍的“小八卦”。据说他和一个叫灵箫的青楼女子关系暧昧。不过,仅凭字面意思分析,龚自珍在这个时候没有心思和灵箫暗诉相思。(龚自珍名句)。
6、中有话绸缪,灯火帘钩。是仙是幻是温柔。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绸缪:犹缠绵,形容情深意挚。
7、作者为了将意境表现得深隐、委婉,在咏物、写景和叙事时都会有所寄托。清代一位诗人也深谙此道,下面介绍袁枚的一首七律,仅是颈联就流传久远,堪比龚自珍的名句。
8、黔首本骨肉,天地本比邻。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9、“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像诗人这样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面对此情此境,必会痛心疾首。
10、在外人看来,一个人的行为似乎都显得偶然,他本来可以走另一条路,作另一种选择,他偶然的行为开启了不同的局面。但一切都是我们心性的必然方向,只是我们多半愿意把这一切看作偶然。
11、我买过很多盆梅花,但没有一盆梅花是自然形态的,都让养花人修剪过了。据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文人们这么说,画家们这么画,结果养花人投其所好,梅花全让人折磨得面目全非了。我想,我看到的梅都是病梅啊,时代病了,梅也病了。
12、人生在世,要想平安谈何容易,大概个人生活最宽心的是劳力者吧,是屠宰者和垂钓者。也许真正的贤者在他们中间,杜甫有诗,“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
13、这两句单独看已经很有触动了,再联系诗中的前文看,会发现更有滋味。龚自珍辞官之前已经是礼部主事,他想要回到家乡开展教育工作。他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都教给学生。
14、我为命运和人世所弃,但我仍不断地言说着,我仍对世界怀抱着爱和善意。
15、选自清代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二哀诗》不要因为自己年轻而自鸣得意,应当想到壮年时应有所成就。
16、他的父辈世代为官,在这样书香气息浓厚的家庭中长大,龚自珍4岁便开始读诗经,8岁就研究《经史》《大学》,15岁诗篇成册,20岁就成了当地著名的诗人。23岁写下了政论文《明良论》,言辞犀利,有力抨击了君权专制。
17、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笔和宝剑难解难分,笔即是剑,剑即是笔。
18、宋翔凤,字于庭。东道主邀我游东吴。你拥书众多,仿佛学界南面之王。南面王:古人以坐北朝南为尊。《魏书·李谥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言拥万卷书而学,胜于南面为王。
19、说到人性的落魄下陷,我们当然有了解的同情。探索世界的极致,跟寻求刺激、追求本能的存在感是不一样的。人在无望的情形下多半借助于本能的存在以显明存在,在尸居余气的时候,自己感受到的刺激真的难为外人道。只是这点微末的快感离我们的性命大道太远,这样的人生浪费了难得的人身。这些大化里的幸运儿,没能惜福,糟蹋了自己,他们在太虚的轮转里仍将经受生死的煎熬。虽然,向上的飞扬的人同样在经受生死的锻炼,但终究能够飞升,或走在觉者的路上。
20、那么,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呢?他没有直接写“想”,而是用了一个“过”字。这个“过”字看似很轻,却重若千钧。
21、我写书并不只是为纠正前贤的错误,而是其中有我一颗风雷老将的雄心。
22、可在当时,龚自珍却并没有受到重视。一篇篇政论文全都石沉大海,一条条治国方针全被无视。可惜他空有一腔“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无聊工作中消磨殆尽。
23、龚自珍,字定庵,具有磊落不羁之オ,早年抱澄清天下之志,但是遭遇不偶。他在38岁始中进士,后来却久困闲曹,于是只好寄情于诗歌、醇酒与美人。
24、整首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是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寓意深刻,气势不凡。
25、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26、人生的悲欢离合也许本来如此,我错怪了女子,其实她们也懂得用兵之术。人性需要这样的征服,其中有难为外人道的魔力,最终我们对彼此、对人生都心悦诚服。
27、 《已亥杂诗》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
28、选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那:同“哪”,怎么。栽禾:种田。国家规定农民的赋税是三升米,但实际上,农民却要交纳一斗米,那么,杀牛怎么会不比种庄稼强呢?诗句揭示了当时的统治者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恣意盘剥。
29、词的下阕进一步抒写心中悲情,春天来了,词人却连一个好梦都作不成,他忏悔已逝的年华,但又不相信此生终将如此,不信就请看我的床头放着的佛经。
30、1792年,龚自珍出身在了杭州有名的官宦世家。他的外公段玉裁是清代著名的汉学大家,他的母亲段训也不同于寻常女子,精通诗文,还出过文集。
31、话语就是道路。道可道,非常道。这个话语道路跟我们一生难解难分。古语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古人说,人生实难,大道多歧。但苏轼又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32、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前两句“ , ”抒情叙事,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33、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 ,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
34、是的,我们童年少年无意中拥有的,竟然是我们成年后苦苦追求却不能求得的。我们无意中拥有过黄帝、神农那样的天真时代,现在的我们乱如魏晋,再也回不去了。
35、民间谚语说,贫家出孝子。我相信艰危的挑战,能让孩子长大,孝顺,有担当精神。
36、但他仍旧没有气馁,通过阅读内阁中丰富的档案和典籍,博古通今,探讨历代得失,针对战乱不断的边疆一事,他写下了《西域置行省议》来抒发自己的看法。
37、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自己十年中往来奔波,受尽了折磨。不要去怜惜花瓣,其实自己的身世,也是和落花一样飘零。
38、作者又连用了两个“飘零”,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孤寂而又矛盾的心情。第一个指经常东奔西走,第二个指心无归宿。
39、这首词作于道光三年,这一年龚自珍将从前的词作进行删减,并刻入文集中刊行。这首词所写,即为删定后的感想。
40、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41、“清代诗人龚自珍曾经说过:‘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我非常欣赏这句话,也把它作为我的工作信条,时刻提醒自己要脚踏实地。”
42、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龚自珍《咏史》
43、我相信,当代隐居在山中的猿鹤们,那些真正有人格魅力的君子们真的可以建立起一支队伍,他们每个人本来都活得像一支队伍。《易经》中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他们都可以把握好自己的出处。
44、龚自珍认为,要想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就必须从全国各地招募千千万万名有志之士,而所谓的“天公”,就是腐朽无能的清王朝。
45、华年心绪从头理,也何聊、看潮走马,广陵吴市。
46、双文单笔记序偈,突笔幸趁酒热时。——龚自珍《已亥杂诗·168》
47、比如李商隐的《屏风》中写道,“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就揭示了自己久困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而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中的两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就含蓄地表达了词人超尘脱俗的品质。
48、砉然,皮骨剥离声。美人如玉,弄玉吹箫引凤的典故,象征不屈追求。用荆轲刺秦典故,象征献身情怀。
49、是的,我年轻时候,也曾经雄心万丈,我想到过要参与社会变革,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就像古人那样,“登车搅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如今南归,只有空空的行囊。我弃官归隐,这个世界有人知道我的倦意吗?有人怜惜我旁观袖手的心地吗?
50、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51、龚自珍在归乡途中深切感受到国家日渐衰微,看到百姓水深火热中的生活,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篇佳作,最后经整理共有三百余篇。
52、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龚自珍《夜坐二首》
53、在演讲和沟通中,我们可以引用这句诗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珍视、对朋友的思念,使我们的语言感情饱满、富有文采。
54、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出自:清·龚自珍《投宋于庭》(宋翔凤)
55、美人捭阖计仍频,我佩阴符亦可凭。——龚自珍《已亥杂诗·269》
56、这句话对我们做事特别是对我们的工作极具指导意义,相应的我们也可以引用这句话对做工作只浮在表面,不用心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进行批评。
57、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降:降生,降临
58、选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蒲,蒲柳,即水杨。诗句以比喻手法,以三年之柳便作屋梁作比,形象生动地讽刺了清朝末年尚未成才的人便混迹官场之中的乱象。
5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0、龚自珍还在路上,家人又不在身边,他才会百感交集,有了写诗的冲动。在唐诗中,落日象征时光流逝,借此来显示思念与愁楚。龚自珍学习了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手法。
61、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