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的句子加赏析
1、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2、“光秃秃”写出了环境恶劣之极,“只有最后”强调离飘落之日不远了,“攀附”写出了欧利和雏芳的依赖心理,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欧利和雏芳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4分。意思对即可)
3、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如衬托、讽刺、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
4、第一句和第三句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六种景物描写了冬天傍晚萧疏、冷寂的旅途景象,渲染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作者因长时旅行而产生的孤独、凄凉、愁苦感情;第二句则用“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清丽、安适、温馨的画面,通过反衬使作者的孤独、凄凉、愁苦更为突出。
5、时钟,滴答、滴答,不紧不慢,匀速的声调安稳、平淡,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6、说过不再为他哭,到头来还是哭得像个落难者一样。
7、诗人把一个银白的世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景物描写的句子加赏析)。
8、“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花儿比喻成眼睛,大家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因为有了眼睛,而有了展示心灵美的地方。草地,因为有了花儿,而变得更加美丽。像星星,实际上,是把草地比喻成了星空。星空因为有了星星而绚烂。眨呀眨的,表现花儿在微风中轻摇地姿态。
9、 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10、聪明的人,是一种心态,冷静,学孤独,躲热闹,少走人场。
11、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描绘出一幅花开繁盛、蜂飞蝶舞的春花图。
12、作者写花儿,花儿是实景。作者写果,果实是虚景。作者写树的静谧,又写了蜜蜂蝴蝶的热闹,野花的摇曳。由此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等写作手法,把这幅春花图,写得格外丰富、动人。
13、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地内容。
14、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15、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蓑衣草的茂盛、充满生机,有助于表现达子头脑灵活、眼光独到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了小格与达子之间美好的情感,凸显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16、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
17、 (选文有改动)
18、春天在小河边。这里哗哗的水声清脆悦耳,好像在欢唱春天的交响曲。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在水里嬉戏。旁边的柳树垂下柔弱如丝的柳条,在春风的吹动下,他在低空中轻轻的摇动,远远望去像一个姑娘的长头发在飘动。
19、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20、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21、那一簇簇的小草顶破了地面,悄悄地探出了嫩绿的脑袋,神气地立在地面上。
22、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23、草丛里淡紫色的小花,一丛丛聚在一起,串起那紫萝兰的梦,也串起幸福片片,在一片绿意盎然里格外养眼。
24、 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25、E. 李汉荣散文情感纯粹,语言韵致、清新、鲜活、富有张力,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26、赏析的能力,考的,其实就是文学素养。但很多学生,文学素养不够,没有精彩的词句,没有阅读积累,那该怎么办呢?
27、联系前文内容,赏析第×段画线句的环境描写。
28、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9、每当这时,生活的重负,劳作的辛苦都在风中一一化解了。我似乎听到了自己体内血液流动的声音,听到了时间在耳际的呼啸奔走声。
30、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1、每个人都在做着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过,所谓的“正确”,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着的事物,“正确”更像是指当时能看见的东西,后来我们总能看见当时看不见的东西。所以,正确也好,错误也罢,不过是时间与空间上的交叉点罢了。
32、这些句子,令人读着着实欢喜,此外,我最喜欢这个“闹”字了,用一个字把声音,和热闹的场景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了。遣词造句,如此讲究,令人钦佩。
33、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34、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3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36、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37、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38、赢得了时间就赢锝了财富,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你。
39、“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40、三月,是春天的季节,三月,是花儿的家园,它们笑着,张开了小嘴,吸着春天的气息,互相笑开了颜。
41、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42、A. 妈妈多次提到缘分和天意,这说明妈妈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不善于变通,也表现了作者顺应天意的思想。
43、成行的岸柳,虽然是叶片早落了,新的叶子还没长出来,但那金线倒垂的柳丝,那挺拔的树干都已显出蓬勃生机,阳光下,树影倒映在水里,那景色更好看了:轻柔、潇洒、婀娜多姿。
44、夏天,天空成了一位性格古怪的老头。心情好时,万里无云,天空空旷得让人心里有点慌,太阳把天烫了个大窟窿,阳光无情的像利剑一般射下。心情坏时,天边起了一丝黑色。慢慢的,一点一点忧愁爬上了天空这个老头的脸。越来越多的乌云压过来,让人喘不过气,仿佛整个天空要塌下来。太阳吓跑了,天空昏暗了,恐怖临近了。终于,天空发怒了,怒号着散出道道闪电,把雨倾盆洒出,仿佛要覆灭整个世界!但风雨过后,天空又变得慈善了,怜爱的洒下道道光芒,让大地重新获得光辉。天空,多么神奇,古怪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45、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46、 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47、开篇借用“春雨”“残枝”“落花”等萧瑟凄凉景物,描绘了“春风吹雨”残红满地的情景,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了雨过天晴,红日西沉,凄凉的氛围在暗淡的暮色中越发鲜明。词的下半阕写了闺中女子见“燕双归”顿生忧愁,翻身整顿残棋却无法排遣孤寂与愁闷。因此,从全词的结构来看,上半阕景物描写为全词奠定了哀婉与忧愁的感情基调。
48、分析:“落霞”对“秋水”,“孤鹜”对“长天”,“齐飞”对“一色”。需要说明的是对偶和对仗略有区别,对仗一定是对偶,但是对偶却不一定是对仗,对仗除了字数、词性、句式相对以外,在平仄方面要求更为严格,如红花对绿叶;春花对秋月;沉鱼对落雁等。
49、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50、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被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51、4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52、 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53、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54、(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5、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56、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7、所谓功夫在诗外,此为又一解。这种分析和理解贴不贴切、合不合理,还要靠读者自己的思索和领悟,就不再多絮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