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智慧
1、 王阳明的“致良知”以德性为统领、知识为辅翼,全部精神活动融成一个整体。当我们面对知识性的东西时,作为统领者的德性可以往后退一步,让知识性的东西走向前台。而且知识性的东西是良知的应有之义,并不与精神活动的其他门类截然相离。在牟宗三的时代,最需要的是“民主”“科学”,这是良知选择的时代精神。而牟宗三是一个思想家,他所做的工作就是用理论的方式把人的精神活动融合为一个整体,并让这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互相协调。“良知坎陷”的实质就是让人的行为既有正确的价值方向,又有脚踏实地的对所选择的价值方向的实现。思想家的职责在于理论的创造和方向性的指点,而正确价值目标的实现要靠全体国民的集体努力,不是哪个人能凭空“坎陷”出来的。民主、科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需要的时代价值,这个价值要靠全社会的人来实现,如果某个人能“坎陷”出来的话,等于将无数志士仁人为实现民主、科学所作的努力统统抹杀。牟宗三作为思想家,他正是想为单面的、寡头的、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作一个方向上的扭转。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牟宗三的“良知坎陷”:假如一个化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基督徒,平时上帝之光照彻他的心灵,但当他走入实验室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上帝之光暂时隐退,让他的化学知识、相应的理论思维走到前台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而当他做完实验走出实验室,上帝之光仍然照彻他。因此假如他今天的实验有所得,那便可以说是上帝之光使他在实验室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在了正确的方面。“良知坎陷”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工具理性发达、价值理性低迷的情况下,人如何既遵守价值规范又最大程度地获得知识,而牟宗三在此强调的是在价值的指引下实现知识的作用。因此,就精神活动的总体来说,知识是良知题中应有之义。
2、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3、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4、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王阳明心学智慧)。
5、王阳明心学精髓:一篇短文说透良知、本性、心、无意识
6、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7、王阳明又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我们知道占便宜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占了。一旦占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出现愧疚,自然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8、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绝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9、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10、王阳明心学告示世人,在红尘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诚意净心,事上磨练心境,提升心性,就能获得“动亦定,静亦定”的良知力量与智慧。
11、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2、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个人都具有了与圣人一样的主体精神,依据良知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力。
13、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14、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明阳(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除了影响中国五百年,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三不朽的圣人。谥号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5、“王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16、阳明子曰|王阳明:人的思想活动,就是良知的运用
17、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也是为的这个道理。人心不是静止不动的,表面的静是因为有规律、有法度的动在支撑着。看上去秩序牢固,永远臣服了,那得有相应的一刻也没停止的恩威在支撑着。司马昭灭蜀时,邓艾绕过姜维的防线直逼蜀国心脏成都,刘禅想向南方逃到孟获后代掌握的地方去,大臣劝阻道:如果要去,也得提前早做准备,他们本来就是被我们征服的,现在我们突然逃亡到那里,后果不可预料。刘禅最后选择了出城投降魏国。
18、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9、朱廷立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修身不但可以养性,还能提高工作质量。”
20、中国儒家思想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道德的修养上,要本着自私的精神,因为,修养道德,别人帮不了忙,高尚的道德,也不是别人能拿走的。
21、提醒自己要遵守道德规范,也就知道了百姓应该遵守什么了;
2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3、第六章修行为善去恶:减一分人欲,得一分畅然
24、——浙江省儒学会执行会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