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简介
1、吕立汉.国学经典丛书—郁离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唐汉.郁离子:传世智慧大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2、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学等,尤以诗歌见长。诗文朴实苍劲,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与宋濂、高启并称为“明初三大诗人”。所有作品收录于《诚博作品集》。
3、合作QQ22461143转载需注明以上信息!(刘基简介)。
4、曾祖刘濠,在宋代做翰林掌书,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5、刘姓--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万姓之首
6、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7、另外,刘伯温曾经在海盐县跟一位风水先生讨论,中国哪里有龙脉,认为海盐诸山是龙进海,是一块风水宝地,但只有周公、孔子这般圣人才能够埋葬至此。
8、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
9、这个预言先是地震,然后是怪疾。描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情景,不过他也告诉我们解救的办法既万恶归善,善是一切根源的开始,否则,面临的选择只有死亡。
10、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11、将书和信交给朱元璋,朱元璋看到《郁离子》后,坐立不安,朱元璋不甘心,就派人把刘伯温生前的所有书籍和书信像抄家似的全部拿走了,但是仍然没能找到兵书《百战奇谋》。
12、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浙江青田博文(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13、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14、18年如何进行家居企业布局,选择吉祥位、避开凶煞位,让老板坐在气场最大的位置,统摄全局。
15、刘基故居离南田镇5公里,便是武阳。刘基上五代均住此。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历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
16、 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鲜明而深刻的。
17、过了一个月以后的三月下旬,刘伯温的病情逐渐恶化,并且在其儿子的陪同下返回家乡,自返回家乡不久以后,刘伯温就在四月十六日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18、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19、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20、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相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21、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22、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23、明朝自开国以来,能人众多,但是谋略以刘伯温和李善长为最。因此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两个人拿来比较,从各个方面分析这两个人谁的能力更强。
24、刘伯温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25、陈胜华老师说,《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人生学和政治学的寓言式散文集,他花费了十多年的心血,揣摩刘基的当下心理,模拟刘基的叙述口吻,依据现代人的实际情况,用大白话将《郁离子》的各篇一一地转述出来,编写了《聆听刘基:陈胜华转述》,并推荐大家可以对南田山的“猫狸”、要钱不要命进行再次阅读,体会其中的深意。
26、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
27、一线江景房!丽水市区南明湖畔一地块详细规划出炉,将建新小区、托老所、广场......
28、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尽管那里布满了荆棘。仕途坎坷蛰居隐退刘基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和忠诚,去干—番大事业。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亦昭着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29、刘基故里,地灵出人杰,文化积淀极为丰富。建于天顺三年的刘基庙(墓)均批准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刘基故里现存完好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刘基故居(因拍电视剧《刘伯温》,重修了刘基故居、书院、刘基读书路、聪明泉、刘集墓(刘基高祖)、天葬坟、白鹤仙桥、武阳亭、云来亭、故里纪念亭、盘谷亭、辞岭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刘貊墓(刘基次子刘璟后),刘璟祠、刘琏祠等。
30、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31、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32、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三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33、元顺年间,刘继举是个秀才。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录用。他写了一封信,陈述了时事的十八种策略,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参与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北伐中原等军事计划。武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入武神大同里。请立法制止滥杀。
34、预测:不问生辰、姓名、年龄等就可现场为你预测,仅凭现有时辰即可指出您所之事,精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奇门遁甲的神奇魅力,为你拨开迷雾,指引人生。
35、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36、通过奇门,八字看看自己的事业、家庭、财运、健康、流年运势运程及小孩学业,解析生命密码,了解命运,把握命运!
37、刘伯温不擅长为人处世,他为人刚正不阿,但是李善长反之,他擅长拍朱元璋的马屁,他缺少刘伯温的自恃清高,也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气。所以他可以在朱元璋面前多蹦跶一会,但是刘伯温做不到,他先于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
38、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39、在治国军事打仗上刘伯温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而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成为了开国功臣,并且为百姓造福。
40、易经是中国流传了五千多年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周易算命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自身的命运,而是在知道命运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趋吉避凶,破祸成福。
41、这案子一开审,,连皇上亲自观审,刘伯温命令原告王履前来,诉说冯唐的罪责,接着让他解释他什么受两州知府所通缉。赵麟说他接过元宝上刻着的就是尤十三的名字,并不是王履所说的尤但是王履一口咬定是尤刘伯温传尤十一上堂,让他辨别,他说这个是我造的,但是刻的是我弟名字,刘伯温又问他重量,他说绝对是50两,分毫没有差,可是量了之后,差了半钱,尤十一都快要流泪了,觉得自己的弟弟要掉脑袋了。但是刘伯温说要掉脑袋的不是他,而是另有其人,命人脱掉赵麟的官服,杖大二十大板。皇帝觉得很愤怒,命令使命打,李善长扇风点火,叫他使命打,因为他家里还收了《富春山居图》这么个脏货,他生怕赵麟会供出他,所以叫人使命打他,好让这个线索从此折断保存自己。但是刘伯温不给他活路,让皇上把李善长带走,他自己再重申此案。
42、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
43、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44、《金陵塔文碑》于1918年在南京发现,传言也是刘伯温在南京的时候所建。
45、读书会上,40多名读书爱好者坐在台下,翻开了手中的《聆听刘基:陈胜华转述》一书,认真阅读并择其精彩片段朗诵,简要介绍自己为什么喜欢及推荐该书的理由。
46、刘伯温的出生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在这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朱元璋在起兵起义的时候,有人跟他说青田有一个赛神仙的刘神仙,弄得朱元璋心痒,三番五次的去请他出山,授予他军师。刘伯温替他出谋划策,成就一番霸业。朱元璋定都金陵,是刘伯温相中的地方,所建的宫殿,也是刘伯温所相中的,事事听从刘伯温。刘伯温断定这么容易好说话,以后肯定会迁都,不出他所料明成祖就迁都。
47、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48、 刘基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49、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50、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51、 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52、可悲,这两个人如何的争夺上风,最终的结果也都是被朱元璋所消灭,不知道他们两个死的那天,老天有没有替他们哭泣,都是大明王朝的重大损失。
53、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54、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刘基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55、《郁离子》是一本深刻幽默的寓言式散文集,是刘基生命鼎盛时期的作品,却也是他一生中最郁郁不得志时的发愤之作。而正是这一本书,奠定并巩固了刘基在历史上的文学地位。该书内容寓意深刻,因为文言文体,给现今读者阅读造成一定障碍。《聆听刘基》是一本转述刘基《郁离子》的作品。《聆听刘基》全书分为“人生感悟”“善政之道”“时代警示”及“超常思维”四个部分,每部分冠以简短的导读。作者通过古今文本的转换,用现代语言对原典《郁离子》的各篇加以耐心的转述,让读者易于理解此书的内容及精华。
56、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57、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58、这两个功臣彼此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好,说到底都是争权的结果。淮西派和浙东派的斗争,两大朝廷派别对立,他们两个的关系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并且刘伯温又不给李善长面子,执意要处死李彬,李彬是谁?他是李善长的亲信。
59、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60、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61、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62、 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琴不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声而玉应”,材质、音质俱佳,因此制作者对它的评价是“天下之美”。虽然如此,这架琴经过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经优秀乐师们的鉴定,终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这样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63、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64、 蔡元培称他:“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65、元至顺年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66、刘伯温继续向里面走,终于找到诸葛亮坟墓,当他得意地当扒开墓碑前的杂草,想要和诸葛亮炫耀一番之时,墓碑上苔痕里却露出这样5个大字来只有伯温到,刘伯温顿时被吓得不轻,知道自己过于自大,不该侮辱先贤,自己的修为还差诸葛很远,忙着给诸葛亮磕头赔礼。
67、“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刘伯温到老才对自己一生做出判断,是在被朱元璋不信任的情况下,被迫归隐山林。
68、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明朝建立之初,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今文成县即以其谥号为名)。刘伯温博学多识,学究天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诗古朴雄放,被称为“一代之冠”,文集《郁离子》、散文《卖柑者言》等都是名作。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诚意伯文集》传世。
69、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70、临走的时候,与刘伯温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达,舍不得刘伯温离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刘伯温深受感动,洒泪分手时,对徐达说。
71、刘伯温是一代忠臣,并且具有远见卓识,帮助朱元璋成功的登上了皇位,让黎民百姓脱离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并且在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还解决了很多的民生问题,使得百姓可以更好的生活,使得朱元璋的皇位坐的更稳。
72、如何通过三元九运,投房产,知晓末来行业变化!如果投资要怎么结合易经来降低投资的风险。
73、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
74、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5、钟书.新教材全解语文.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
76、祖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77、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78、祝福刘氏宗族薪火相传、英才辈出、经邦济世、共铸辉煌!
79、刘基又名刘伯温,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刘伯温以“神机妙算刘伯温”著称于世,但真实的刘伯温是怎样的呢?
80、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81、李自成在明朝皇宫的杂物之中,发现那本刘伯温手写原稿的《郁离子》,因他很崇敬刘伯温,特别细心翻阅,只为年代久远的关系,《郁》书页多有残破,竟无意中发现页内有页,内藏另一本书,就是失传二百年的《百战奇谋》。
82、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
83、史称诚意伯墓,位于浙江文成县南田区西湖乡西陵村夏山。985年3月,墓四周筑成斗形围墙,随植松柏。1980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4、 在依法治国方面刘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基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松,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特别是对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基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对打破中国古代“人治”传统,并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观、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
85、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客观上承续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使然。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
86、刘基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87、这些台词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多的还是会根据玩家对英雄的理解,腾讯公司会开放台词推荐的途径,让众多玩家表达自己对台词的看法以及走向。只要你玩过英雄杀,听着这符合人物的台词以及配音,脑海中不惊会想起这么一个人物,这不是百度上所提供的照片,而是你自己的第一印象,这就好像历史上的人物跟自己产生了共鸣,这也是现代科技的魅力所在。
88、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