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成功之母
1、但我们也可以把“失败”简单地理解成:这一次的尝试,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结果(我打开的姿势不对),仅此而已。
2、“可是人人都会失败啊,失败是成功之母嘛。”
3、武侠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你去读的话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要想让自己进步更快,应该多读一些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科技的读物。
4、这就是埃隆·马斯克口中的“占先原则”。在19世纪,想要提高交通工具的速度,10%的思维方式是试图培育出更加强壮的马匹。占先原则建议思考向前运动的物理原理,然后立足于此,发挥最新技术的作用——才有了内燃机的发明。
5、这与创业指南针(StartupCompass)公司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的调查对象是3200家初创阶段的科技公司。“对于具有很高市场风险的软件公司来说,”研究人员比约恩·赫尔曼解释说,“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你从上一家公司获取的经验,都不一定能对第二家公司的实际成功起到显著作用。”
6、中考失败,上不了好的高中,只能去普通高中;高考又失败,上不了好大学,只能选择职业学校;毕业之后,进不了好公司拿不到高薪,只能去一些乱七八糟的倒灶企业混日子;没学历,没能力,看不到出路。失败是成功之母么?显然,失败之后想要逆袭难上加难,反之,赢在起跑线上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7、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往往会输得更惨,特别是那些靠运气或其它偶然因素被误认为必然的人,最后的结局都不会太好。那种突如其来的成功如同建立在沙漠上“塔罗牌”,一阵风可以让他塌陷。很多人一旦成功有了本钱,很多出格离谱的事也有了可能。酒肉一多,肾上腺素爆棚,豪言壮语,声色犬马,无所不尽,人性中的弱点一览无遗。其实,上帝对成功者的考验甚于失败者,因为成功者毕竟代表了人类的希望,他必须正直、善良、智慧、勤奋和自律。那些成功后忘乎所以的人,成功便是梦魇的开始,这绝对是个大概率。所以,得意时留三分,失意时忍三分,人生的输赢如同押大小一样,事事循环。
8、成功是要条件的,而失败则不需要条件。而成功的条件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这就是许多人往往孜孜不倦的努力却遭遇失败的原因。人们大多在失败的常态中奋斗着,在给自己创造条件。
9、GoodIdea,BadBedfellows,
10、拉斯·特维德分析出了300年以来西方经济循环的过程,揭示出了经济从高峰跌入深渊的规律。对这一规律有深刻见地的另一个经济学大家非熊彼特莫属,在他看来,周期是驱动创造性毁灭和复兴的关键力量,没有经历过毁灭性痛苦的成功者,趾高气昂的日子不会长久。
11、所有能独当一面的人,其实都能独当好几面。没有人生来就能力强悍,所谓强悍,不过是经过多次磨砺,能做成每一件小事,最终汇聚到一起,成为能做成大项目,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12、一定要让书籍变成你真正的朋友,读完书知识就属于你,既能够帮助你成长,又能够慰藉你的心灵。
13、经过研究发现,在两只老鼠斗争的过程中,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细胞活动会很明显地增加,对应的,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更高的老鼠会在争斗中占据上风。
14、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经常被认为是法国作家培根说的,也有人认为是美国著名演说家温德尔·菲利普斯说的,他曾参与美国的废除黑人奴隶运动。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可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获得成功。
15、反正都是要买的,现在出手还能抢红包,累计3000元红包等你抢,
16、靠近你,你能给他人提供一片阴凉;活着的时候是一棵绿色的大树,死了以后依然是栋梁之材。
17、如果你能够这么想,失败,是不是变得一点也不可怕了?因为我早知道他必然发生、毫无侥幸,我更清楚他对我有着积极地意义,没他就不可能有成功。
18、4名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近30年美国创业者的历史数据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目的是想看看经历过生意失败的创始人在后来的创业上表现如何。他们是否已经从过去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研究人员将两类企业家的失败案例进行了对比,一类是成功将企业带到上市的创始人,另一类则是以前从未创办过企业的创业者。
19、“那么平时的训练呢?那些动作,每次都能一学就会吗?”我紧跟着问道。
20、引用胡海岚的分析:“因为一次次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它大脑中‘胜利者神经回路’的连接强度。6次以上的成功,就会让大脑发生质变,强者恒强。”这就是胜利者效应。
21、“你做运动员的时候,每次比赛都能赢吗?都能拿奖牌吗?”
22、这就是缺乏自控能力,意味着你对自己定下的目标进行了自我销毁。如果这样的事情老发生,你的阶段性目标完不成,就意味着人生大目标也完不成。
23、实现家庭的希望、个人的成长,靠的是读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靠人才,而人才的建设与积累更是离不开读书。
24、除了和光同尘以外,我交朋友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原则——知己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