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高适的诗代表作38句集锦

高适的诗代表作38句集锦

高适的诗代表作

1、高适的诗反映民生疾苦。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东平路中遇大水》等。

2、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诗代表作)。

4、今天接续连载初盛唐边塞诗的类型和演变,此文为我十八年之前的论文,当下繁忙,无暇重读修改,不知道发出之后会否令我赧颜惭愧?

5、第一二句完全是在写景,但这样的一种描写方式,也令他这首诗显得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有张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地方千里黄云,看上更是遮天蔽日,也让人看不清楚,整个前面都是朦朦胧胧的样子,远处更是送来了阵阵北风,不仅来了一群大雁,同时又下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更是白皑皑的一片。这两句看似写得很普通,可是再结合下面的两句,则是会发现这两句显得别具一格。

6、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7、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高适的诗代表作)。

8、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9、唐代: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10、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11、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12、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

13、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14、方东树:“汉家”四句起,“揪金”句接,“山川”句换,“大漠”句换,“铁衣”句转,收指李牧以讽。(《昭昧詹言》)

15、关于《燕歌行》的写作时间,从其诗题序来看,此诗的写作,是由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有客作《燕歌行》,高适“和焉”而作。《河岳英灵集》和《文苑英华》是“开元十六年”(728年),则写作时间更早一些;再根据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卷上)有所提及:说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则此诗的创作,应在开元二十六年(或十五年)到天宝十二年之间,在盛唐边塞诗人之中,在三王和岑参之间。

16、飘飖未得意,感激与谁论。昨日遇夫子,仍欣吾道存。江山满词赋,札翰起凉温。吾见风雅作,人知德业尊。惊飙荡万木,秋气屯高原。燕赵何苍茫,鸿雁来翩翻。此时与君别,握手欲无言。

17、综观高适的这首诗,在苍茫又清澄的夜境里,诗人起用了离情,却并不低沉。高适当年曾多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于他来说,应是有着边塞情怀。高适也有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所以这首诗才能看起来感而不伤。除此之外,也有战士的戍边之志蕴含其中。细细品读,令人回味无穷。

18、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19、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20、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石城与岩险,铁骑若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21、此外,对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施蛰存先生也引述清人陈沆的《诗比兴笺》,认为此两句是写张守珪的“空城计”。至于此诗所感“征戍之事”,是由于《燕歌行》为乐府古题,这个曲调要表现“行役不归,佳人怨旷,无所诉也”的内容,这样,此诗前半篇十六句是“有感于张守珪瓜州战功而作”,“其后半篇十二句是表现了他对‘征戍之事’的复杂的,或说是矛盾的‘感’。”

2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3、知府少得意,汶上掩柴扉。寒食仍留火,春风未授衣。皆言黄绶屈,早向青云飞。借问他乡事,今年归不归。

24、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

25、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

26、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27、唐朝的边塞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极力渲染战争的场面,可谓是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诗人在小序中点明的“感征戌之事”,其中所“感”之是表达战士思乡盼归之情。战争无休无止,归家遥遥无期,于是就产生了家庭离散,男怨女旷这方面的情绪,而这也是《燕歌行》古题的本义。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燕歌行》,言时序迁换,而行役不归,佳人怨旷,无所诉也。至此,诗歌就产生了两大旋律交叉的格局。

28、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29、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30、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31、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32、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

33、沈德潜:七言古诗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纷飞,鱼龙百变,又不可一格论。(《唐诗别裁集》)

34、听张立本女吟唐代: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35、盛唐边塞诗的第三类,是岑参代表的真实边塞生活的写作。岑参(约715—770),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天宝八载第一次出塞,在高仙芝幕府掌书记,第二次出塞是在天宝十三载,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大量优秀边塞名篇的写作,大都在这个时期。岑参在天宝三载登进士第,并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却仍然两次从军边地,这正是盛唐时代的典型表现。真实的边塞军旅生活,成就了岑参边塞诗大师的诗史地位,也造就了岑参边塞诗的种种艺术特质。

36、诗的大意是:寺院是给僧侣们传道的地方,你恐怕只能与自己讨论诗文了。缭绕的香火,不时地飘入你居住的小院;僧侣们端着饭碗,频繁地经过你的房门。

37、《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第二首诗写老朋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全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