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佛经心经62句集锦

佛经心经62句集锦

佛经心经

1、开篇就提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密多时…这是观察自己,照亮内心的开始,整篇经文都是讲述放下,放松身心,寂静无一物,和天地融化一体。达到真正的一尘不染的境界。自然就征得菩提。自然三藐三菩提。整篇经文讲述空性自在本来面目。六祖慧能那著名偈语,是对心经的最好阐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经心经)。

2、此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今融会大德们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简要地讲解此经。

3、在我们的心性真空里,既无我的色相存在,也无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

4、因为自性万古常在,永远不灭,所以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甚至于连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没有。生命的十二因缘,从无明起,到最终的老死循环,都是因为我们执着妄心和身相而产生的种种相续形态的苦乐喜受,皆由于我们的自性里自然具足了根本智慧,通过观照而体察到了它们全部都是虚妄的,以至于连这些名相的概念也根本不存在。

5、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6、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7、(翻译)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8、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2004)。

9、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10、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1、我平时抄写的经文,都是去寺里学习时,放到流通处,一般家里看完的佛教书籍,或是供奉的佛像,不用了我都会放到寺里的流通处。

12、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翻译)所以空气中我们看不到的物体,是不存在色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如果我们的空没有六根六尘,那么心中就没有疑惑,也不会心生烦恼,也不会参与生老病死,不会积累业障,也不会获得业障的后果。如果不用我们动心动脑去获取什么,不是不想,而是无欲无求。

13、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经心经)。

14、放下吧!放下吧!(注:放下是唯一实现心性解脱的途径,所以本咒语中多次重复。)

15、(翻译)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16、这个自性永远都存在的,它从来就没有生过,因此不存在有消亡之说;这个自性是无有实体的,所以不用担心它会有污垢,也无法说它是清净的;这个自性是非物质也非能量的,所以既不能说有增加,也无法说会减少。这个自性是一切万事万物万法万象的根,它万古长青、永恒不变、寂然不动、含藏万有。

17、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翻译)所以确认:般若波罗蜜多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就好比大神咒,是最光明的法器,是大家都信奉的真理,想要将苦厄都清除,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18、(翻译)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19、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心经》中“空”的含义,不是一般状况下大众读诵完《心经》所感悟的空(即没有或不存在)。是包含了一层接一层的多层含义。

21、揭谛揭谛 般罗揭谛 般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2、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给法界一切有情众生!????

23、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

2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Conze(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

25、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26、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证得解脱自在妙境的菩萨,在他修行很深的般若定境界中,彻底看清了构成人我身心世界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和心识等五大要素,都是缘起相依的生灭关系。其本质都是空性的,而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因此,菩萨解脱了一切的生死苦难。

27、观虚斋教学是继承传统、融会新知的新型教学体系,呈现了一种系统而又开放的全新框架,任何宗教或无宗教背景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对精神成长与灵性奥秘的普遍问题与根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超越诸修行方法间的藩篱而进行更深入和有意义的探索。

28、由此可知,由观心性而觉知我们本有的圆满智慧的这个方法。

29、舍利弗啊!凡是有形状、占据一定空间体积的东西,比如我们的肉体以及一切世间的物质现象,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缘起性空的,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物质和空并没有区别;反过来,而空和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空也不异于物质。有人认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底看清了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二者犹如水和波的关系,假名各别,其实是一体不二的。 以此思维去观察,你会发现,构成人体的肉身、感受、思想、意志和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30、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31、因此也远离了一切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产生的各种幻想梦境之类的颠倒混乱和错觉邪见了。

32、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

33、薄噶瓦德 波罗蜜多 哈达雅 顶礼薄伽梵般若佛母 此即第一卷

3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35、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36、我们继续去观照我们平常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你会发现,由于它们都是基于我们的体相而存在的,既然我们这个色身本体都是虚无的,所以他们的本质也更是虚无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虚幻的一种意识执着而已,也都是跟色空一体的道理一样,不可单独言说的。

37、观虚斋主戈国龙,学者,精神导师,观虚斋教学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博士后,先后师从楼宇烈、汤一介和陈来等著名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以宋明理学为中心的儒教研究、以禅宗为中心的佛教研究和以内丹学为中心的道教研究。多年来学修并重,佛道融通,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现代运用,继承传统,面向未来,成立观虚书院,发展观虚斋教学事业,为现代社会服务。

38、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39、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子,乐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应作如是观,应以五蕴亦从自性空真实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受、想、行、识,亦知是空。舍利子!以是诸法性空无相,不生不灭,无垢亦无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亦无不得。舍利子!是故,菩提萨垛以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故,无恐怖,远离颠倒,究竟涅槃。三世安住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上菩提,圆成佛道。故应谛知波罗蜜多咒,是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实不虚。

40、《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41、《心经》的书法字贴也很多,你可以到书店里去看一看。

42、于是,薄伽梵从三昧起,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复云: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深妙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皆随喜。

43、写留言                                                    

44、(翻译)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45、《佛教十三经》的第一部经书是《心经》,这是佛教的群经之首,字数很少,只有260字,这才是微言大义。

46、对于凡人来说,喜欢色与有,厌恶空和无。心态有些失衡,行为自然有所偏重,在佛家眼里,这是缺乏般若(智慧)的体现。真正的智慧是将二者等闲视之,视若无物,这才能“度一切苦厄”。

47、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欢迎联系小编!)

48、既然以上这些都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眼所看到的空间、耳朵所听到的范围......以及思想所意识到的世界等十八种界限了(十八界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界)。

49、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肉体色身及种种精神活动,菩萨在进入涅槃实相境界时,能超越肉身和意识的束缚,洞见其本体之“空”,并在此“空”之境界中,解脱一切人生痛苦。这里所谓的“空”,不是指肉身及意识不存在了,而是指修行体验所获的一种人生境界,是摆脱生命之诸烦恼痛苦而自主地实现其自身之无限丰富性的自由状态。在这种境界中,人能够从有限的相对性中摆脱出来,而体验到无限与永恒,超越一切生命的束缚与痛苦,故说“度一切苦厄”。如何理解此种境界呢?当人能够既不执着于外界种种现象,也不执着于自身的意识活动,使身心和宇宙有序同化,冥合于“空”时,人的思维处于一种无分别的无极化状态,就会显现生命潜具的光明智慧,体验到真实的自由解放。就此种境界之超越性与无限性而言,是和宇宙本体实相相应的,宇宙生命是一体无间的,是摒除一切相对性和差别的,故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段话涉及许多佛学概念,我们不作详论,现只说在人返归“空”的状态中,是既无烦恼可断又无涅槃可求的,是既无能认识之心也无所认知之境的。这段话似乎否定了许多小乘佛教的基本思想,那是因为《心经》乃是站在修行的果地(涅槃实相境界)而论的,是以般若无住无执的精神化解对分别法的执着,和小乘佛教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它只是对这种境界的描述,并非在学理上予小乘佛教以批评。

50、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51、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爹雅他 噶德 噶德 巴喇噶德 巴喇桑噶德 菩提梭哈

52、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薄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

5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翻译)能够随心所欲观察自己,检验自己身上是否有佛性存在或者奥秘的觉者,在运用无上正等整觉智慧思考生命是如何存在或者消灭的过程,就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宇宙的构成,也能认识到一切的苦难都是可以化解的。

54、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55、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56、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57、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58、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9、佛家讲悟,260字读了一遍,除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点似懂非懂外,其余的一律不明白。

60、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

61、多,定也。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