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84句集锦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84句集锦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

1、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要之,当前学界尚无一本系统而完整介绍二程门人的专著,我相信拙著的撰写可以最大程度地将二程门人的基本面貌展现出来,有助于深化和推进二程洛学的研究,寻绎新的学术增长点,打开二程洛学研究的新视域。当然,因学术水平浅陋,拙著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程门立雪的主人公)。

3、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4、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来就有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从师必须尊师。杨时简介杨时(1053-1131)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北宋著名学者,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令萧山任满(1111)后,寓居常州龟巢巷十八年,讲道于邹浮先、恭先兄弟创办之城东书屋,从者云集。南宋绍兴五年迁居武进雪堰龟山脚下,并以龟山自号,元初书屋改名龟山书院以纪之。程颐简介程颐(1033-1105),汉族,字正叔,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103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5、中国哲学经过百余年现代学术范式的研究,所取得成果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尤其是对那些儒家典范人物,如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的研究,更是难以胜数,以至当前学界若无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很难有效切入到这些人物的研究当中。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近些年学界开始将研究视野下移到大师的门人、后学身上,将他们作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兴起一股“后学研究热”的学术思潮。这一点我们很容易从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趋向中看出来。但尤为不足的是,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朱子、王阳明这些标杆式人物的门人、后学身上,而对二程(程颢、程颐)门人、后学的研究则相对冷淡很多,这从学界已有《朱子门人》《陆九渊门人》等著作,而无有关二程门人的专著的现状中可以得到真切的反映。

6、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7、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8、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面。(程门立雪的主人公)。

9、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你回家了)我的学说就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杨时听说以后,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

10、        将乐杨时研究会副会长肖胜龙说,受杨时的影响,其得意门生罗从彦从家乡沙县徒步千里赴浙江萧山,向老师请教,还不惜变卖家产,到洛阳向程颢问学。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进士及第后,从崇安徒步到延平向李侗问学,从此摒弃释、道杂学,一心向儒,穷研圣学,终成大器。

11、        另外,在将乐一中的后山上,还隐藏着一座寺庙,寺名“含云”。据介绍,那是青年杨时回乡讲学之地,每逢考试之时,学生家长们总会前往祈愿,至今仍香火旺盛。

12、“从上个学期到现在,我加入了电视台、影像部、话剧团、国旗班,在影像部呆了一个多学期,开始还在学生会的网推部待过一个月多,院篮球队曾因上过一场比赛,然后队就解散了。这学期还和舍友一起加入了舞协。”

13、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14、每天宿舍楼落锁时,你是否能看见一个匆匆忙忙赶进楼的身影;

15、杨时千里寻师,程门立雪,诚心讨教的行为被传为佳话,流传千古。“程门立雪”这则成语告诉人们,在求学路上,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没有多少人会对粗俗无礼、骄傲自满者积极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

16、有一天,游酢与他的学友杨时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他们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游酢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游酢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17、熙宁、元丰年间,程颢和弟弟程颐在河南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洛阳等地的学者都争相拜他们为师,此时的杨时没有应任命赴官,而是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18、奸臣蔡京、童贯、朱勐、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仅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2400多艘。朱勐之流还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他在《余杭见闻》中,愤然写道:“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今天下非徒不从上令,而有司亦不自守成法。……其如法何?”他批评朝廷:“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早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他主张“为政以德”,“爱人节用”,“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他还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

19、杨时出生于公元1053年,卒于高宗建炎四年,享年八十七岁,在古代实属高寿了。在少年时期,杨时就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才华,他聪明伶俐,非常好学,读书时候,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在他九岁的时候,吟诗作对、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明溪县一带非常出名,是大家公认的“神童”。

20、绍圣元年(1094),杨时赴浏阳任知县。在任四年恰逢一次饥荒,于是他大施仁政,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百姓也十分爱戴他。

21、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22、        将乐一中的校园操场、楼道、廊壁等醒目位置,也张贴着各种以杨时名言诗词为内容的书画作品、杨时语录等,教学楼、道路的名字也都与杨时文化相关。将乐一中的一位老师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杨时是将乐的文化“宝贝”,要让世人皆知,就要有大格局,首先要立足本土,脚踏实地做好宣传这篇文章。让杨时文化进入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小感知杨时,认知杨时文化从而去认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3、杨时(1044-1130)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明溪县龙湖)人。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24、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25、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26、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27、主要讲述了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的故事

28、        宋代,在福建客家祖地之一的南剑州将乐县出了个闻名海内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他就是名儒杨时。他通过整理师说、著书立说和办学讲学,把河南程颢、程颐的洛学传到江南特别是闽赣粤边的客家地区,并丰富和发展了洛学,为其三传弟子朱熹创立了闽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渊源之一。后来的学者皆认杨时之学为“洛闽中枢”“程氏正宗”,尊杨时为“闽学鼻祖”。

29、同年七月,杨时被任命为迩英殿说书;八月授国子监祭酒,赐祭器、谱牒、金盆花。十二月,杨时闻金军南侵,连上两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建言。杨时不惧强权,公然斥责童贯:“为三路大帅,敌人侵疆,弃军以而归拏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弃而遁。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他斥责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

30、但是恩师程颢却没能亲眼见到那一天,元丰八年(1085)程颢去世。杨时听说老师程颢去世消息后悲痛万分,可他在任上不能随意出行,于是便在寝门设灵大哭,并作哀辞。这时的杨时,思想刚刚转入道学,恩师突然溘然长逝,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31、        将乐县是一座山城,地方虽然不大,却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东吴永安三年建县,是福建省最早置县的七个古县之也是中国26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因邑在将溪之阳”“越王乐野宫在是”,故取名为“将乐”,自古以来这里田土肥美,粮丰林茂,物产富饶,钟灵毓秀,现有人口17万。

32、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3、通过短暂的交谈后,我了解到程门立雪同学的志向本是电视编导,可是艺考不幸失利,现在来到二外也算是另一种缘分吧,加入了二外的电视台、影像部等组织,也是在为自己的梦想积累着经验。

34、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35、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6、今天为您带来的这本新书是对二程门人进行系统考证和整理的著作,借鉴学案的编纂体例,对每一位门人,按照生平、遗事、思想和附录这四大块进行撰写,以期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二程门人的行实和面貌,深化和推进二程洛学的研究,寻绎新的学术增长点,打开二程洛学研究的新视域。‍

37、虽然,此时的杨时,在理学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成就,并在这个领域内颇有名气,但是,他依然虚心求教,勤学苦读。最终,不仅继承了程门的理学,还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不断延伸,悟出了更多的理学真理。此外,杨时求学非常刻苦,其求学的过程后来还演化成为了一个成语故事,被广为流传。

38、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39、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40、作为一代理学大师,杨时一方面是追求理学真理的学者,另一方面是体恤百姓的父母官。之前,我们也提到,杨时在考取功名之后,没有选择做官,而是选择追求心中所想,从老家福建赶到了洛阳,投入程颢老师门下,专心学习理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杨时对于理学的学习是非常痴迷的。

41、陈颢、程颐兄弟1072年都在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讲学,嵩阳书院被称为“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之地”,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天理”即来自于“二程”。

42、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常在明溪县城东龙湖读书。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归乡后,在含云寺读书讲学。并作有《札记解义》《此日不再得》,年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43、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投稿邮箱:239538826@qq.com

44、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45、二程的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继承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上承“孔孟”之道统,下启朱熹、王阳明等人之理学,直至成为官方哲学,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以至于在明朝成为官学,称为程朱理学。他们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46、游酢,北宋书法家、理学家。他自幼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

47、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48、“摄影啊,大概是从高二开始正式入行吧,当时班级里有一个同学比较厉害,算是我师傅吧,再加上几个也喜欢摄影的同学,我们就会聚在一起,主动去拍学校的一些活动,当时还有一个摄影老师,也会把摄影机借给我们用。我们就像一个民间组织,毕业了我们几个还攒在一起想成立一个影像部这样的组织,但是没有成功。”

49、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50、 宣和六年(1124年)经张舜民推举,宋徽宗召杨时为秘书郎。翌年三月,杨时上书《与执政论时事札子》,建言10件大事。他写道:“如今士大夫不敢对天下大事畅所欲言,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但他们不曾想过,天下动荡不安,岂能保全自身?”他从“慎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军制”十个方面分析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许多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杨时提出不能只给流亡他乡之人免除赋税,还应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视同仁,使他们也能得到实惠,从而信任朝廷,而不至于跟着抛弃土地,背井离乡,沦为盗贼,引起社会动荡。他主张放宽或废弃茶盐二法,以保证贸易自由,减轻百姓负担。他认为爱民就要民有常产,方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杨时建议朝廷恢复以前做法,拨出一笔经费作为籴本,即定购粮储备金,年初预支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维持平时生计,秋收后农民按额交粮,结算时从中扣除原发的预订金。这样,国家既能按时收粮入库,农民也从中得到便利,乐于耕种土地,不至于逃亡。但因当时奸臣当道,杨时的建议未被采纳。

51、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52、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53、崇宁五年(1106)他到了浙江余杭做知县,在这里他看见了王朝的腐败,官员的丑恶嘴脸,帝王的穷奢极欲。当时奸臣蔡京、童贯等人阿谀奉承,为了迎合徽宗的喜好,大肆搜刮民间的奇珍异宝,要建一座龙德宫。仅是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足足两千四百多艘。不仅四处搜刮,这些官员还一级级盘剥百姓,敲诈勒索,百姓们没碰到天灾反而被人祸害的倾家荡产。杨时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在所著的《余杭见闻》中直言:“上至朝廷勋贵,下至州县官吏,整个天下没有欺上瞒下的,朝廷已然是无可救药了!”

54、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55、待到杨时学成离去之时,程颢内心既有不舍,也有激动,目送自己的学生远去,他就有感自己的学说将在南方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56、“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这个成语主要讲述了杨时前去拜访著名的理学家程颐,却发现老师在屋子里睡着了,于是杨时就站在门口静静等老师醒来。

57、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58、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59、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60、        说到杨时的尊师之道,则不得不提“程门立雪”这一段佳话。这个成语家喻户晓,而“闽学鼻祖”杨时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主角。

61、有一次,杨时和游酢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

62、二程之所以能成为旷世大儒,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渊博学识分不开外,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63、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前往嵩阳书院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们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64、原来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游酢曾经在含山为官,并且最终因为喜爱含山这片山水而选择安葬于含山车辕岭,也就是现在的林头镇杨山林场。因此,含山才与游酢以及其后人结下不解之缘。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下著名的理学大家游酢:

65、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他俩不忍惊扰老师,又不放弃求教的机会,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他醒来。可天上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等程颐醒来后,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这二人依然恭恭敬敬侍立着,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等程颐醒来的时候,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说道:“啊,他们俩全都在这儿没有走?”这时,杨时和游酢才踏着一尺深的积雪走进去。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不耐烦的神情。后来杨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这件事也被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传为学界佳话,由此演变成成语“程门立雪”。

66、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从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67、(五比五晒)将乐古镛镇玉华村至梅花村路段破土动工

68、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69、“印象中最忙的一周就是,除了平常的上课,周一电视台开会,周二国旗班下午两个多小时训练,周三晚课之后的影像部,这学期加入舞协,周四晚上要舞协训练,周五就是一个安稳的周周日也是下午国旗班训练,然后再算上各种各样的作业、考试、翻身推神呐,这了那了,然后电视台的片子,这片子那片子......”

70、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71、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72、“其实我的时间管理不怎么样,白天干不完就熬夜肝,熬夜熬多了对身体确实不好,所以还是不提倡大家这样子。懂得合理的安排生活还是很重要的,我还在学习中。”

73、        诗中谆谆告诫后学,要甘于清贫、爱惜光阴、勤奋学习、注重道德修养、不追名逐利。据介绍,这是杨时48岁时返乡讲学之际所著,至今仍在将乐县流传甚广。

74、元祐八年(1093),杨时虽然在理学上已经很有成就,但是仍然谦虚好学。他四十岁左右依然选择投入伊川书院程颐,也就是他的上一位恩师程颢的弟弟门下。程门立雪也是在这一时段发生的,不过这个典故除了是杨时虚心求教,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的程颐被贬被排挤,处境其实很艰难,外界流言蜚语都在中伤他,杨时和游酢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有了这样的行为。

75、程颢在朝为官期间。领导是宋神宗,王安石,大夫司马光、翰林学士范镇、御史中丞吕公著等人都是他的同事。

76、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77、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78、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大雪,而杨时就立在大雪之中没有离开。等程颐醒来之后,看到杨时变成了一个雪人。这件事情后来被广泛流传,成为了一段佳话。

79、“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程门立雪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80、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

81、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官吏。杨时少年时就表现得十分的聪明,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当时知道他的人都称他为“神童”。他幼时先读的是佛学,到了少年时便开始攻读儒学,仅仅十五岁,他在邵武游学就有不小的名声。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后补太学生。

82、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83、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