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
1、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2、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春(1366年),罗贯中的老师赵宝丰去世。罗贯中赶往慈溪祭奠。几个月后,施耐庵为躲避兵乱全家迁往了兴化。罗贯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阳山继续写《三国演义》。
3、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4、 罗氏后人。据家谱记载:罗氏家族原为祝融氏之后,夏朝初祝融氏族封宜城(在湖北)罗国遂以国为姓。罗氏后来迁枝江。楚灭,才转迁长沙,又徙房州。汉代晋中山王司选罗女为妃,罗氏一族随之迁居祁地为食邑。因祁县罗氏始祖为女性。世代繁衍,如今河湾村1400多人口中就有1300多人姓罗。
5、《西游记》该剧讲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辅保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师徒四人一路抢滩涉险,降妖伏怪,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修正果的故事。
6、 “仁、善”是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志,爱护百姓,从不允许手下扰民。当阳撤退之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虽然情势紧急,但他决不弃民先行,博得了百姓的爱戴。他知人善用,对士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在长坂坡,麋芳、张飞都说赵云去投了曹操,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至于对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始终敬爱信任。重情义是他的另一大特点,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张旦夕号泣,誓死复仇,必要伐吴,连诸葛亮、赵云等心腹之臣也无力劝阻,导致伐吴失利。
7、毛宗岗(1632~1709以后),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版《三国演义》在情节上变动很大,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现在看得《三国演义》主要就是毛版修改过的。
8、 欢迎关注快搜课平台 欢迎关注微脸校服务号
9、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10、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到张士诚幕府作宾。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
11、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12、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一个“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胸怀坦荡、忠贞不渝”的形象。
1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14、如您有山西风景、人文、历史、美食等相关图片和文章,或者精美散文、旅游评论、旅游理论探索、建设等方面的稿件,请不吝赐稿。
15、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16、 曹操、孙权、刘备三方陆续互相征讨,互有胜负,呈相持状态。过了几年,刘备打破这种僵局,兴兵讨伐“汉贼”曹操。关云长受命直指中原,连战连捷,但在攻打樊城时,身受冷箭,才停止攻势。此时秋雨绵绵,水势猛涨,关羽设计水淹七军,曹军大败,关羽再次兵临城下,却被毒箭射中。恰在此时,神医华佗云游到此,于是为关羽刮骨疗毒,期间关羽饮酒吃肉,谈笑弈棋,胆识威震天下。曹操见势不妙,于是派人游说孙权合攻关羽,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最后不屈而死。噩耗传到蜀中,刘备伤心欲绝,发誓报仇。关羽死后,曹操也染上重病,不久一命呜呼。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继位。曹丕继位后,骨肉相残,排除异己,同时迁都洛阳。汉献帝被废后,刘备也在蜀中称帝,并兴兵东征,为关羽报仇,一路过关斩将,直逼东吴。眼看东吴形势危急,孙权起用陆逊为帅,抵抗蜀军。陆逊先消尽蜀军锐气,然后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刘备兵败后,不久即去世,临终托孤于诸葛亮。魏军趁刘备刚死,兵发五路前来进攻,诸葛亮巧计退兵。魏国转而攻打吴国,也大败而归。
17、学界中早已推翻了固有的定论,认为《水浒传》实则为施耐庵与罗中共同创作而成,全书前七十回章节为施耐庵所著,后三十回章节为罗中所补写,也有说是罗贯中对施耐庵已完成的小说文本进行了整理与编辑。
18、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19、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
20、出版社有很多,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
21、存在于这二人之间最大的谜团就是《水浒传》的作者到底为何人,大多数人认为施耐庵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如此简洁明了的事儿哪有这么多猜疑。但近几年,学界对《水浒传》的真正作者提出了疑问,甚至推测《水浒传》最流传的地方实为罗贯中的家乡山东东平,当地导游更是故作噱头,公开向游客解说道罗贯中才是《水浒传》的作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22、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23、 其中以袁绍和曹操势力最大。孙策在江东招纳了猛将谋臣,称雄江东。后来他中了刺客暗算,毒发而死,其弟孙权接管他的权力。袁绍不久病死,曹操水淹冀州,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他于是腾出手来又对付刘备。刘备屡战屡败,在徐庶的推荐之下,连续三次到隆中拜见诸葛亮,最终见到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心,三顾茅庐,于是与他纵论天下大势说:“天下必定会一分为三”,并定下了称霸西川,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再图中原的战略。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从此成为刘备的军师。他上任伊始,便运筹帷幄,用火攻大败来犯的曹军十万大军。看到孙权和刘备的势力日渐增大,曹操觉得已是心头大患,非除不可,于是派出五十万大军南下,想一举扫平江南,曹操的先头部队向新野开来。诸葛亮连施妙计,曹军死伤大半。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来攻刘备,刘备投靠襄阳不成,转投江陵。因为他不忍丢下百姓逃命,行动缓慢,结果被曹军追上。张飞奋力保护刘备脱险。赵子龙白马银枪,连杀曹军十八员战将,保护刘备的儿子刘禅脱险。曹军追赵军至长坂桥,却见张飞须发倒立,立马桥头,怒喝一声,活活吓死曹军一员大将,吓退了十万曹军。在关羽的接应下,刘备顺利脱险,不过荆州已被曹军占据。面对曹军的强大攻势,孙权和刘备被迫联手抗敌,在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但是孙权部下降曹的论调很高,孙权的决心不够坚定。于是诸葛亮来到江东,舌战群儒,并智激水军大都督周瑜,终于说服孙权与刘备合力抗曹。在诸葛亮和周瑜的调度下,联军火烧赤壁,曹军全军覆没。曹操只带着一百余人逃回北方。赤壁之战,联军大获全胜,从此奠定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格局。
24、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蒙古人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
25、当罗贯中打听到施耐庵下落,准备投奔时,正巧赶上施耐庵因《水浒传》而被朱元璋禁锢。于是罗贯中赶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刘伯温帮忙营救。
26、 三是叙事脉络清楚,主次分明,能够比较完美地处理好事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27、施耐庵何许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有过一段热议,江苏某地声称发现了有关施耐庵的若干文物。肯定与否定的意见相持不下。到八十年代初,旧话重提,又是一番相当热烈的争论。
28、八路讨伐董卓的诸侯在虎牢关被吕布拦截,河内名将方悦,北海武安国先后出战,但都被吕布打败。公孙瓒亲战吕布,眼见吕布要刺中他时,张飞飞马出战,连战50多合,不分胜负。关羽一见,舞刀夹攻,战了30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一见,也来助阵。八路人马都看呆了,吕布最终招架不住,骑马逃了。
29、 罗氏祠堂。河湾村罗氏祠堂共有两座。村中靠北一处是训门偏四门的祠堂,村南是罗氏族的总祠堂。系元末明初所建,后世屡有修葺。总祠堂顶部原有9条扶梁签,现存7条。近年,学者杨立仁先生在东一间中梁下的一条扶梁签上,发现有“本村扶梁功德主祖罗云贵、祖母陈氏、父五训、谦母刘氏,己身贯中、妻卢氏,学盛妻王氏施银五钱”等字样。杨先生解释:这是罗云贵、罗五训、罗贯中、罗学盛四代人及其妻室为修祠堂捐款的记载。他们及其家人的姓氏与家谱上的记载没有任何出入。这无疑证明罗贯中晚年仍住在河湾村,并与他的四子学盛夫妇生活在一起,一同为村里做了许多功德善事。
30、 总之,在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堪称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31、纪连海并不认同《水浒传》由罗贯中单独著书的说法,他更认同流传很广的“施耐庵罗贯中为师徒关系”之说。他说,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中。
32、此外,《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还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刘备三顾茅庐、曹操横槊赋诗、关羽刮骨疗毒、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精彩的故事,大家都可以找来仔细地读读。
33、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34、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35、路上他遇到同乡贾仲明,得知父亲已经逝世,继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阳山(今日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
36、由此可以认为,罗贯中一人担当了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主要类别鼻祖(或至少鼻祖之一),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甚至称罗贯中为“中国古代小说之王”。
37、经过一年多后,施耐庵终于出狱。罗贯中雇船送他回兴化。但是由于施耐庵途中染病,罗贯中陪伴他在淮安养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帮忙料理了丧事,然后带着《水浒传》书稿去福建建阳找人刻印。
38、施耐庵与罗贯中皆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分别著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那么此二人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以至于时光荏苒,经历数百年,仍有无数谜团与猜测围绕在此二人之间呢?
39、后来,孙权趁着关羽与曹军交战的时候,进行了偷袭,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所杀。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他废掉了汉献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魏国。刘备建立了蜀国。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大举金兵讨伐东吴,被陆逊打败,最终病死白帝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尽力辅佐刘禅。他七擒孟获,平定了蜀国的后方,然后六出祁山进行北伐,可惜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自己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算是实现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诸葛亮死后,蜀国更是一蹶不振,国立日渐衰落。后来,司马懿家族篡夺了魏国的皇位,建立了晋朝,之后有灭掉了蜀国、吴国,最终统一了全国。
40、《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41、《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
42、山西文旅依托山西丰富的地上旅游文化资源,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43、在这期间,施耐庵的文学成就才得以完成,艺术来源于生活,施耐庵将其乡野生活的乐趣尽数在其创作中显现出来,可见其超众的创作才能与生活观察力。
44、 一是对战争的描写。全书共写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共三百多次,而且写得千变万化、各有特色。最精彩的当数“赤壁之战”,可谓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惊心动魄。
45、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提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46、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47、《三国演义》一书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等人。
48、这种说法绘声绘色,细节毕现。于是有人据此编撰了小说,甚至还有了电视剧。但如果严格地用史学的标准衡量,材料与推论大半立足未稳。
49、 近年来,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郑孝燮、罗哲文、朱家溍、杨子荣等先生赴祁县多方考证后认为,罗贯中是山西祁县河湾人。
50、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51、《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52、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53、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54、目前上述说法在学界是较为有影响力的,因为结合《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行文风格与写作特点后,有异曲同工之妙。
55、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56、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57、寓居江南——当元仁宗延祐年间,罗贯中父为丝绸商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58、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
59、三国的故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历史到小说,中间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演绎,历朝历代的文人和普通老百姓都给他增添了新的东西,带有他们各自的看法,而罗贯中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也加入了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
60、为官三年,难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故辞官归于故里。后响应张士诚抗元起义参与其中,担任参谋,最终落败。之后便隐逸山野,埋头著书之余当一名乡邻教书先生,传道布业,答疑解惑。施耐庵还经常教授学生画画,要求极为严格,只准学生认准一幅人物画像,直到将其画的精准画的惟妙惟肖了才能继续绘画其他人物,他前后共教会了学生描绘一百零八个人物画像,神态各异,各具特性,颇有妙趣。而这一百零八个人物画像就是出自施耐庵的小说文本。
61、潘玉波,1987年出生,一级教师。从教以来热爱教育事业,曾任教语文、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微课、论文曾多次在省、市级微课大赛和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擅长班主任工作,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学工作细心全面,能够积极地思考与创新。
62、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确实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所以能够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形势,描述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惨谈经营,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63、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著有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杂剧剧本《风云会》等。其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64、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罗贯中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65、《三国演义》第五回中记载的故事:董卓把持朝政,引起各个方面的不满,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一起去讨伐董卓。在汜水关前,遇到了华雄。先是孙坚战败,之后俞涉、潘凤等大将都被华雄斩杀,一时间诸侯们没有束手无策。这时候,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66、罗贯中非常赞同他写书劝世的主张,于是拜施耐庵为师。此后,罗贯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边,帮助抄写书稿。随后自己也开始撰写《三国演义》,并得到了施耐庵的许多指点。
67、罗贯中不仅是公认中国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历史演义”类型的开山作《三国演义》的作者,而且分别被认为开创了章回小说中“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类型的《水浒传》和《三遂平妖传》的作者都有包含罗贯中的说法。
68、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
69、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您还有和小文子不一样的推荐吗?欢迎下方留言!
70、 (周瑜)字公瑾,东吴水陆大都督。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器量狭小。大摆群英会使蒋干中计,使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且用庞统巧施连环计,使曹军战船相连,便于火烧;又与黄盖巧施苦肉计。因忌诸葛亮之能,多次设计陷害,但都未得逞,结果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故死时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71、自明清以来,《水浒传》的作者一直备受人们谈论,坊间流传着三种说法:一则为施耐庵独立创作;二则为罗贯中创作,施耐庵乃其化名;三则为施耐庵与罗贯中共同创作。然而目前所认可的为《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因为我国小学教科书中一向如此注释。
7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73、罗贯中(133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和戏唱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74、肯定者言之凿凿,描述这个文学奇才的生平。施耐庵原名彦端,字子安。父亲施元德,字长卿。母亲卞氏。原籍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延祐元年,19岁的施耐庵考中秀才。延祐七年,他25岁,被推荐为“孝行信义”。泰定元年,29岁的施耐庵中举。赴大都会试时,途中曾考察梁山泊。至顺二年,他36岁,因地方政府推荐为“乡贡进士”,后又经推荐任郓城县训导。在郓城县任上,得以搜集梁山轶事。40岁时施耐庵赴任钱塘县尹,两年之后辞官回到苏州。其间曾入幕张士诚部。离开后,隐居著《水浒传》。后又在苏州设馆,收罗贯中为徒。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攻打湖州、苏州,施耐庵携眷属及门人罗贯中等迁居兴化。
75、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76、罗贯中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77、《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小说都是“章回体”小说。什么是章回体小说呢?在最早的时候,这些故事都是说书艺人们在讲故事的时候的底本,(叫做话本)因为故事都很长,一次是讲不完的,所以呢,就要分成好多次来讲,那这一次,就相当于小说中的一回了。于是咱们也就看到了现在的《三国演义》有120回,《西游记》有100回,都是这样来的。
78、 自诸葛亮死后,蜀国国王刘禅软弱无能,宠信宦官,国势日衰,只有大将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屡次出兵讨伐魏国,但都无功而返。吴国此时也宫廷政变不断,国力大不如前。魏国大权此时已被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把持,曹氏旧将心怀不满,不时发生叛乱。司马昭东征西讨,地位逐渐巩固,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统一天下。他整顿兵马,趁蜀国后主猜忌姜维,朝政混乱之机,派邓艾率兵攻打蜀国。邓艾几路夹击,刘禅惊慌失措,只好投降,蜀国灭亡。姜维企图假投降,然后说服魏国大将造反,事败被杀。不久,司马昭中风而死,其子司马炎,逼魏主让位与他,他即位为皇帝后改国号为晋。吴国国主耽于淫乐,不理朝政,很快被司马炎派兵征服。三国鼎立局面终于结束,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79、朱元璋在元末起义最终成功建立政权,而施耐庵所写的北宋末年梁山好汉起义以失败告终,二者性质大同小异,但结局却是背道而驰,并非施耐庵故作矫情以悲剧结尾收场,而是在其观念中,朱元璋起义的成功并非代表了农民阶级的成功,其封建社会的本质仍旧未变,只不过初为农民待表的朱元璋在起义的过程中转变了阶级身份,成为了官僚主义的代表,故而此次农民起义归根结底仍是失败的,因此施耐庵采取了小说的形势将其突破封建束缚的观念表达出来。
80、明朝初年,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实行了各种顺应民心的政策,让大明朝在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百姓生活又安定了、富足了,按道理来说,应该像唐朝、宋朝一样,文学上也应该有大的发展,应该全面繁荣起来的。但是,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81、诸葛亮号卧龙,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后来,他帮助刘备取了荆州,在赤壁之战联合孙吴打败了曹操,后来又协助刘备攻取了四川,建立了蜀汉,当了丞相。在刘备去世时,又接受了托孤,从此以后,就像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来,他有多次带兵北伐,最终病死在五丈原,为蜀国燃尽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流光了最后一滴血。
82、 正是由于罗贯中的存在,中国的古典白话小说,由世俗俚语登上了大雅之堂;由传奇故事演变成了精品小说;从民间方略渐近成为治国方略之策。
83、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84、董卓进京之后,把持朝政,蛮横专权,朝廷上下的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但又苦于无计可施。司徒王允王大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一天深夜,王大人独自来到花园,望着天空一轮明月,心想着国家大事,不觉悄然泪下。这时候,他忽然听见亭子处有人长叹,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自己养在家里的十六岁的美女貂蝉。王大人问她为何长叹,貂蝉跪道:“我自入府,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近见大人总是愁眉不展,一定是有难办的大事,但又不敢问,故而长叹,如果我能与大人分忧就好了。”王允一听,猛然醒悟说:“没想到汉朝天下,竟在一个女子手中啊!”他把貂蝉领到亭内,跪在地上给貂蝉叩头。貂蝉忙问:“大人,你这是干什么?有用我之处,尽管吩咐。”王允见貂蝉十分坚决,就说:“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我收你为义女,先把你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你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设法让吕布杀掉董卓,以保住汉朝江山。”貂蝉听后,满口答应,并发誓一定会做到,就算是死也不怕。这就是王允和貂蝉共同定下的连环计,后来,王允就按照这个计策实行了,董卓和吕布果然中计,最后吕布杀掉了董卓。
85、《水浒传》和《三遂平妖传》的作者都有包含罗贯中的说法,而另一大类“世情小说”则源自改编自《水浒传》情节的《金瓶梅》。
86、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其所著《水浒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书中以北宋末年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以松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名好汉被逼上梁山,聚众起义,朝廷招安,最后难逃绞杀命运,注定了合久必分的下场。
87、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逝世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扩展资料《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88、明朝中期到清初出版的《水浒传》,作者署名五花八门。有题“罗贯中”的,有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有题“施耐庵编辑”的,有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的,等等(参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由此生发,还出了个传说:罗贯中和施耐庵是师徒关系,两人合作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先写了一个初稿,施耐庵再加以改定。而明末的金圣叹则反过来,说施耐庵独撰了《水浒传》,罗贯中“狗尾续貂”,续写了“招安”及以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