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与纳粹
1、“希特勒以为自己是为一个国家而奋斗,事实上他是为所有的国家,甚至为他所侵略和憎恶的国家而奋斗。他的自我也许不了解,但他的血液,他的意志知道这一点:世界由于犹太教,由于基督教的毛病—对耶稣的信仰,而趋于死亡;我们用暴力和对剑的信仰来教导世界,那把剑如今在杀我们;我们好比一个建了一座迷宫结果自己困死在里面的巫师;也好比大卫,他审理一个隐掉名字的人,判了那人死刑,然后听到揭示:你就是那个人。不破不立,为了建立新秩序,必须摧毁许多东西;我们现在知道德国就是那些东西之一。我们付出了比我们生命更多的东西,我们付出了我们亲爱的国家的命运。让别人去诅咒、哭泣吧;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才干,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毫不通融的时代如今笼罩着世界。造就这个时代的是我们,已经成为时代牺牲品的我们。让英国当锤子,我们当砧子又有何妨?重要的是让暴力占统治地位,不能让基督徒的奴颜媚骨的怯懦得势。如果胜利、不公平、幸福不是为德国所设,那就让别的国家去享受吧。让天堂存在下去吧,即便我们的去处是地狱也无妨。”
2、 我们在这儿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一个存在着明显矛盾的地方,那就是海德格尔一面提醒人们警惕技术理性对于“存在”的遮掩,警惕“技术的本质”之危险,另一面却又对通过极权和种族主义实施统治的纳粹政治,所能实施最大程度地,对技术的本质之承担(用一整套官僚体系和技术系统对犹太人进行现代性地有条理地屠杀)而表示赞赏,并认为这样的政治形式—纳粹的“内在伟大”—反而是对技术本质的抗拒。
3、事实上,将犹太思维等同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所有现代发展的做法是建立在犹太世界阴谋论的虚构基础上,因此是一个很容易证伪和反驳的命题。这是在海德格尔那里常常会出现的情况:一旦他的“存在历史思义”下坠到“世界历史思义”的阶段,一旦他从形而上的存在走入形而下的存在者的空间,他在“道德思义”和“政治思义”方面的“平庸”就无可掩饰地凸现出来。(21)
4、————————————————————————————————(海德格尔与纳粹)。
5、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6、JürgenHabermas,„Heidegger–WerkundWeltanschauung“,in:V.Farias:HeideggerundderNationalsozialismus,S. Fischer: FrankfurtamMain1989,S.35f.↑
7、考夫曼在这封信中还写道:“随着汉斯·利普斯和埃迪·施泰因的去世,我失去了两个最好的哥廷根朋友,生活显得更为贫乏。”考夫曼当时并不知道,汉斯·利普斯在1934年便加入了他咒骂的“连修道院大门也无法阻止的那些畜生”的行列。↑(海德格尔与纳粹)。
8、 雅斯贝尔斯不是犹太人,他不过是一位犹太人的丈夫,仅此而已。在那个有病乱投医的年代,有人主张用新康德主义拯救欧洲,有人主张用现象学拯救欧洲,有人希望请泰戈尔的诗救渡欧洲,一片混乱。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相互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思想革命的希望,开始时也试图结成战斗同盟。但他们的共同点并没有彼此认为的那么大,只不过是对经院哲学的装腔作势有共同的反感罢了,思想层次和目标实在不同。如雅斯贝尔斯就能愉快地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的授封,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封他为存在主义者是时代思想贫乏的表现。坦率地说,海德格尔在雅斯贝尔斯思想生命的绝大部分历程中都是他从事哲学的内在力量,是对他的内在鼓舞,但雅斯贝尔斯对海德格尔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他们并不处在同一个思想层次上。雅斯贝尔斯对海德格尔的为人持保留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对海德格尔的评价也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也反映了雅斯贝尔斯自身的一些缺陷,但他在“思的事情上”是无法排拒海德格尔的。他自知在“思的事情”上不敌海德格尔,大体上还是做到了以符合思的尊严的态度对待海德格尔。用雅斯贝尔斯的言论作为支持海德格尔有纳粹嫌疑的证据没有什么说服力。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为人议论比较多的还有一位名叫卡尔·略维特的人。此人是犹太人,他自认在思想上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圈子里也与海德格尔共事过一段时间。后来受到纳粹d的迫害,流亡到日本。他在日本教授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他对海德格尔的为人不屑一顾,但在思想上却难以彻底摆脱海德格尔。但还不致于认定海德格尔就是纳粹。他在《1933年前后我在德国的生活》这本书中讲了很多有关海德格尔的话,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9、在写于1939-1941年的笔记中,海德格尔记录下他对胡塞尔哲学的思考:一方面他批评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察方式从来没有进入到本质决断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他自夸说:“我对胡塞尔的‘攻击’……创建了(gründen)一个在存在者的优先地位与存在真理的创建之间做出的最高决断的历史时刻”
10、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取得了政权。而差不多就在同时,风华正茂的海德格尔当选为了弗莱堡大学的校长。和许多正直科学家不同的是,海德格尔采取了和纳粹政权合作的态度,并在公开场合为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鼓吹。这直接导致了文章开头一幕的发生。
11、祝你们圣诞快乐。你们那里大概正在下雪,这预示着圣诞节将要再次展现它的魔力。我常常回想起那些在我们小镇的家中度过的圣诞节之前的日子,我多么希望艺术的力量能够真实地捕捉到那时的心情,美妙,兴奋和期待。
12、还有汉斯·利普斯,他是特奥多尔·利普斯的侄子,是胡塞尔哥廷根时期的学生,属于现象学哥廷根学派的主要成员,当时与犹太人阿道夫·莱纳赫和埃迪·施泰因、弗里茨·考夫曼过从甚密。按照考夫曼的回忆:“在利普斯如此困苦的时候,施泰因就像是他的一个守护天使”但利普斯与曼科一样,于1934年在表白信上签字,后来还于1934年加入纳粹冲锋队,并于1941年作为团部军医死于二战的纳粹对苏战役中。(25)
13、她的好朋友约纳斯,回忆起他在马丁·海德格尔研讨班上遇到阿伦特时的情景:“我是怎样记住这位新来者呢?她害羞、离群,举止非常美丽,眼神孤独,她出乎意料地以一种独特且难以描述的方式站出来。在那里,有才学的聪慧并不罕见,但它在她身上体现得特别强烈,此外还伴有一种内在的指引、追求品质的本能、对本质的把握和对奥秘的探查。”
14、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15、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
16、对于某类人群或某个种族表现出的种类特征或民族性抱有反感乃至产生歧视,这并不是问题所在。通常它与我们的未经反思的自然政治情感有关。对于目前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演出的各种悲喜剧以及其中的各类人物角色,我们作为观众对其都会持有一定的态度,无论他们是以色列人还是阿拉伯人,是日本人还是越南人,是黑人还是白人。即使在旁观本民族人或者本乡人的日常生活时,我们也会从我们的自然政治情感出发而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抱有或喜或恶的感受。
17、很可能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阿伦特才特别要从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层面出发讨论在“平庸的恶”与“本底的恶”之间的根本差异:“恶表明自己比预见的要更本底。……西方传统的毛病就是病在这样一个成见上,即:人所能做出的最恶乃是出于自私自利的恶习;而我们知道,最恶者或本底之恶与这些人性上可以理解的邪恶动机已经根本没有关系了。本底的恶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它以某种方式与下列现象有关:人使人成为多余(不是将他们当作工具——这不会触动他们的人的存在,而只是损害了他们的人的尊严——而是使他们的人之为人成为多余)。”(36)
18、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反犹主义”或“存在历史的反犹主义”带有一个鲜明的理论特征:将犹太思维视作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所有类型的现代化的根本原因。倘若这种做法只是海德格尔的一种策略,那么他的反科技和反现代就仅仅是他的反犹主义的外衣;但如果它是海德格尔的真信念,那么就意味着,他将其反犹主义建立在与反科技和反现代的立场相同的理论基础上。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虽然不是生物学的种族主义者,但仍然还是哲学的种族主义者或思想的种族主义者。
19、把海德格尔妖魔化为纳粹分子是盲思的结果,但把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说成失足也不是事实。要理解这一事态的真实性,不能不从海德格尔的“思的事情”说起。
20、然而,反犹主义在海德格尔那里并不仅仅存在于1937年至1941年的笔记中,而且在1939年之前就已若隐若现地存在着,1939年期间则是明目张胆地存在着,而在1944年以后更是死不改悔地存在着。如果考虑到这些事实,那么我们又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反犹主义的情感因素占有的比重很少,时间也很短。在这里更多起作用的是他对他所理解的犹太人及其思想的政治哲学的和历史哲学的敌对和反制。这就是特拉夫尼所说海德格尔的三种类型反犹主义中的一种,即“存在历史的反犹主义”,它涉及胡塞尔及其现象学哲学。(9)
21、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22、海德格尔不止一次地悲叹,很少有人真正懂得“思的事情”与“做学问”的不同。要害恰恰在这里。热衷于指责海德格尔是纳粹的人有谁真正懂得了“思的事情”与“做学问”的不同?当年阿多尔诺从美国返回德国时曾扬言,五年之内就能把海德格尔搞成小人物(《ErinnerunganMartinHeidegger》p283,2NeskeVerlag,19)。这不是一个懂得“思的事情”的人的态度。思没有这么简单。思者捧不出来,但也不是能搞掉的,更不是什么人五年就能把他搞掉的。如果确有什么人能从“思的事情”内部反对海德格尔,那倒是思的幸事。很可惜,投向海德格尔的炸弹,威力最大的也不过是二流的哲学,而频繁掷出的尽是用市民价值做成的臭弹。令尼采最愤怒的莫过于欧洲历史的卑污,其卑污之处在于,是的真理沦丧为价值。人们抵毁海德格尔、抵毁“思的事情”的武器依旧是价值,而且是更远离思的市民价值。就思的尺度来看,尼采在海德格尔之下,但尼采当年遭受的反对还依稀辨出哲学的姿态,而以真正哲学的态度反对海德格尔则是一种奢望了,虽然海德格尔更值得哲学地反对。这说明,连区分出“思的事情”与“做学问”的不同也已是奢望的要求,又怎能指望得到与思等价的反对和真正哲学地反对呢?
23、 这三重思的焦虑在海德格尔那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并且都伴随着他终生的思的历程,因为这三种任务内在相关,只在进入海德格尔的运思层次,就不能不同时面对这三种任务。人们用来批评海德格尔的标准要么取自于近代欧洲的价值观,要么取自正在发作中的美国主义,要么取自于新马克思主义。这就难怪当人们向海德格尔转述阿多尔诺的一些观点时,海德格尔微笑着说“啊,这不是哲学,这不过是社会学。”(《Erinnerung an Martin Heidegger》p283,2Neske Verlag,19)我相信,以哲学的名义批评海德格尔的人不计其数,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社会学意义上、心理学意义上,伦理学意义上和近代世界观意义上批评他的。对运思在上述三种任务中的海德格尔来说,均是无效的批评因为这种批评并不能帮助我们澄清我们的运思处境,也不能改变上述的三重运思任务。
24、 齐泽克紧接着在这里,提了一串针对海德格尔的反问---“这是否意味着,为了真正存有论地获胜,我们必须存有性地失败?“,”在涉及诸如浩劫之类的现象时,他(海德格尔)是否还能接受‘受难的本质就是本质本身的受难?”
25、关于海德格尔与反犹主义与纳粹问题的讨论如今已汗牛充栋,尤其是在特拉夫尼的编后记著作《海德格尔与犹太人世界阴谋的神话》中,这个问题在海德格尔《黑皮本》等笔记的背景下得到了再次审理。我在这里并不打算去再现和重构如今海德格尔与纳粹或犹太人关系问题的研究背景或研究脉络或研究成果,而是将目光主要集中在海德格尔与一位犹太人的关系上,即海德格尔与他老师胡塞尔的关系。
26、初一时我迷恋尼采,常常写出一些炙热的句子。同学不能理解,老师觉得烫手;与陈教授书信往来,得到他的勉励,终于有信心在“面向思的事情”上多走上几步。在精神上找到了一个出口,很兴奋,很感恩。
27、其实,这种立场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法国作家加缪,在阿尔及利亚是否应该独立的问题上,加缪拒绝了签字和表态。当人们希望听到他的解释时,他想到的只是,“我一直谴责恐怖。因为我必须谴责一种,比如说,在阿尔及利亚街道上盲目施放的恐怖主义,有朝一日它会袭击我母亲或我的家庭。我坚定地保卫正义,但首先,我要保卫我的母亲”。
28、他后来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写了众多的评论,就不多说了萨特是个值得钦佩的传奇式人物。
29、 齐泽克在这个靶子下继续提问,“如果海德格尔本人能使我们深刻洞悉纳粹主义的根源,为什么自己却抵御不了纳粹的诱惑?”答案呼之欲出,因为海德格尔就在那里---作为一个身处奥斯维辛的知识分子,他体验到了现代主体性的极致,所以他能揭示真相。
30、在以后的日子里,海德格尔大量阅读了尼采、克尔凯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谢林、黑格尔、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著作;广泛地了解了当时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在此过程中,海德格尔受到了李凯尔特、舍勒等人的影响,并完全接受了胡塞尔的现象学。1913年,海德格尔获得了弗莱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做了母校的讲师。
31、《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32、BZ:在做出这个决定的过程中,您与海德格尔家族联系了吗?作为海德格尔协会的主席,您是其后人与公众之间的连接渠道。
33、O.Pöggeler,„DenFührerführen?HeideggerundkeinEnde“,in:PhilosophischeRundschau32,S.↑
34、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35、Figal:Daswillichsonichtsagen.DieFragefürmichwar,obicheineBeschäftigungmitHeideggerimRahmeneinerrepräsentativenFunktionoderinFreiheitvollziehenwill.IchhabemichfürdieFreiheitentschieden.
36、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阿伦特的“犹太人”身份。在1964年,阿伦特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犹太人一词,从未在家中提起,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街上玩耍时孩子们的反犹言论。”阿伦特从她人口中得知自己犹太人的身份,“犹太人”是别人贴给她的一个标签。
37、阿伦特写过很多论战文章,就连她的巨著《极权主义的起源》有很多章节也有强烈的现实指涉。她不承认自己是哲学家,她晚年花费大量时间写作的《精神生活》大概是最接近纯哲学风格的写作。但是就连这样的著作也是有现实的诱因的。
38、埃里邦:人们得到这样的印象,在最近几年里你为了在美国发展而放弃了法国。这是你现在在做的选择吗?
39、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40、Figal:Dassichernicht.WersichwieichseitlangemmitHeideggerbeschäftigt,brauchtenichtvielPhantasie,umsichvorzustellen,wiedieÖffentlichkeitreagierenwürde.DassicheineWeilegebrauchthabe,ummeineEntscheidungzufällen:Ichneigedazu,dieDingereifenzulassen.EinGemengevonüberlegungenhatmichbegleitetseitMärz,alsichdieTextezumerstenMalimZusammenhanglesenkonntewiewiralle...
41、BZ:NunstelltsichaberdochdieFrage,obmannichtimWissenumdieseHaltungzumindestdieSchriften,dieinderNS-Zeitentstandensind,neulesenmuss.
42、在《爱这个世界》中,扬-布鲁尔总结阿伦特思考的核心主题,那就是在一个道德崩溃的时代里,我们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43、对此可以参见迪特尔·拉甫:《德意志史——从古老帝国到第二共和国》,中文版,InterNationes:波恩,1987年,页2↑
44、Figal:Daskannichnichtsagen.Ichweißnicht,wiegroßderAufwandist.WasdiephilosophischeZukunftangeht:Esist,glaubeich,dasEndedesHeideggerianertums.MansollteHeideggersTexteimKontextlesen.DannkannmanihnnichtaufdenSockelstellen.
45、汉娜·阿伦特是西方思想史上少有的女性人物,也是公认的政治哲学家,但她自己却更愿意称自己是“政治理论家”或“政治作家”,而避免用政治哲学家或某类哲学家这样的称呼。
46、以上三本哲学论著,主要阐述他受胡塞尔影响的现象学观点。
47、当大学校长既非海德格尔的意愿,亦非其努力争取的结果,而是落在他身上的一个不祥之物。纳粹上台后不久,弗莱堡大学校长封·莫仑多夫教授就辞职不干了,任职时间很短,只有五天。辞职原因是政见不同。他不是纳粹d员,在纳粹d内没有任何关系。他认识海德格尔,迫切希望他能够接任校长一职。他还向海德格尔介绍了当校长后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政治上,莫仑多夫是社会民主派。当时,纳粹d已经开始迫害社会民主派,逮捕、搜查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莫仑多夫的前任是历史学家索尔教授,一个天主教徒,他很反对海德格尔对待教会的那种否定态度。
48、GünterFigal,MartinHeidegger. PhänomenologiederFreiheit,BeltzAthenäum:FrankfurtamMain2000,S.↑
49、“MeinliebesSeelchen!”–BriefeMartinHeideggersanseineFrauElfride(1915-1970),DeutscheVerlags-Anstalt:München2005,S.51,S.1↑
50、在加缪看来,所谓的正义和真理,并不是简单地在请愿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他所厌恶的正是那种抽象的概念,虚空的真理,更讨厌的就是以民族的名义消解真正的问题。也难怪汉娜·阿伦特对加缪赞誉有加,在1952年5月的一封信中提到了她当时的巴黎之行:“昨天我见到了加缪,毫无疑问,当今法国最杰出的人,远在其他知识分子之上。”
51、NicolausSombart,RendezvousmitdemWeltgeist.HeidelbergerReminiszenzen1945-1951,S. Fischer, Frankfurt,2000;中译本参见尼古劳斯·桑巴特:《海德堡岁月》,刘兴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2007年,页↑
52、 但是,1987年,一个自称海德格尔“学生”,名叫维克多·法里亚斯的法国人出版了一本名叫《海德格尔与纳粹》的书(法里亚斯是在弗莱堡大学读过书,但不是海德格尔的学生。他于1967年在G·施密特教授那里完成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论F·布伦诺塔》,从论文的选题上看,他是受了海德格尔的影响)。此人一时名声大噪,并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似乎法兰西上空的天快塌下来了。法国的读者指责以前翻译和评述海德格尔著作的人隐瞒了真相,并把法里亚斯树为解释海德格尔的权威,法国的声音迅速传到美国和德国,于是引发了全世界对“纳粹的海德格尔”的热情,顿觉“纳粹的海德格尔”才是海德格尔的真面目。这股浪潮终于在90年代也卷入了一些饱受日本法西斯和“文化大革命”双重折磨的中国读者和作者的心,这对思想本来就十分贫弱的当代中国知识界来说值得警惕。
53、参见:PeterGutjahr-Löser: „IstTheodorLittimNovember1933zuHakenkreuzegekrochen?“in:Theodor-Litt-Jahrbuch7,2010,S.2↑
54、他的意思是指,如果没有读过他的这些笔记,也就谈不上对他的了解。因而我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在笔记本中显露出这类语言风格的海德格尔,很可能要比在著作与讲座中的海德格尔更为真实。海德格尔在自己的遗嘱方面一直十分用心,将许多文本安排在自己身后发表,如在本节第1点中提到的文字,《明镜周刊》的访谈文字。这样也可以大致理解海德格尔在遗嘱中为什么要规定这些笔记必须作为他的全集的最后部分发表。或许他希望在研究者们熟悉了公开的海德格尔之后面对一个私密的海德格尔时会大吃一惊;或许他归根结底将这些笔记看作他的本真哲学遗嘱。而且这个问题最终还会回溯到与海德格尔这些后期笔记的编者彼得·特拉夫尼在其编后记著作《海德格尔与犹太人世界阴谋的神话》中提出的一个根本问题上去:他的反犹主义是否可以被视作一种存在历史的反犹主义?甚至可以反过来问:海德格尔哲学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反犹主义哲学?
55、M.Heidegger,BeiträgezurPhilosophie(VomEreignis)(1936-1938),GA65,VittorioKlostermann:FrankfurtamMain2003;中译本: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孙周兴译,北京,2012年,页在后面附录1“论海德格尔中期哲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关于《哲学论稿》中两个核心概念Ereignis与Besinnung的中译及其它思考”(原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三期)的第二节“《哲学论稿》的风格问题或问题风格”中,笔者还会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56、 静不下心,先收藏。找到完整的时间,完整地看。
57、如果这个概念仅仅是阿伦特一时的思考,随着《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出版,这件事也就告一段落。但事实恰好相反,阿伦特正是从此出发,改变了她后半生著作的研究方向,开始专注于“平庸的恶”是如何激发出来的。除了在众多演讲和文章中一再提及这个话题,更是用《精神生活》三卷本来追根溯源,从古希腊哲学到康德哲学的脉络中寻找写作灵感。
58、1925年冬,马堡大学提名海德格尔担任该校的教授,但教育部没有批准,理由是他没有正式的著作出版。于是,海德格尔便将他对存在的多年思考所得,选其中成熟的部分写了出来,整理发表了。这就是使海德格尔一举成名的、20世纪划时代的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关系问题。这本书在出版时有40多万字,但只是原写作计划的1/由于种种原因,后面的部分没有续补。但海德格尔宣称他后来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基本展现了他哲学思想的全貌。由于这本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59、在《精神生活》的序言中,她谈到了这个诱因,说在艾希曼这个唯唯诺诺的官僚身上,他表现出的陈词滥调、因循守旧和标准化表达背后是一种心不在焉,因为只有这样才具有被社会认可的作用,“正是这种心不在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体验,因为我们几乎没时间停下来进行思考,更不用说有思考的爱好——使我产生了兴趣”。
60、Figal:这的确是问题。恰恰是在三十年代,个人经历与思想的结合无论如何是很紧密的,因为海德格尔本人也曾争取达到这一点。在那个时候,他强行推进这一思想,即将哲学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实现。问题是,人们想在何种程度上与这个环境相结合。他想结合。即使在他远离纳粹d的时候,他仍坚持在精神上的纳粹主义。对此我只能激烈地批判。在我看来,哲学是跨民族的。
61、 哲学史是一部虚无史,西方的文明持续地构造虚无。这种表达并非刻意强调欧洲的历史的否定性方面,更不是虚无主义的烂污,对海德格尔来说,虚无是欧洲内在的历史命运,因为在历史破晓的瞬间,虚无已经作为基本词诞生了,欧洲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哲学,不仅此历史是按哲学的样式展开的,而且要理解此一历史也必须哲学地理解,哲学地返回它的深处。为什么说虚无是欧洲内在的历史命运?就因为欧洲的内在历史尺度是哲学,就因为哲学一味规定作为是者的是者的真理,使是的真理废墟化。只要严格地在哲学内讨论真理,那就只能讨论是者的真理。只要哲学地解释历史,历史就只能是有关理解的逻辑学,只能局限于是者的真理,而不是它本应回归的是者之是。在这种从缘起上就是虚无的哲学中,当人们说真时,实指现实的是者,而非是者之是,而非是者的真理;当人们说善时,实指普适的原则,一个具有最大普遍性的空洞概念,而非原则之为原则的是,即原则的真理性追问;当人们说美时,无非是给形形色色的是者排序,使它们从是者的整体上看井然有序,而非在是的敞开中分享物的深刻让予。
62、德里达:关于法里雅斯一书提及的大部分“事实”,我还必须在调查中寻找一些长期以来即使那些对海德格尔极感兴趣的人也一无所知的东西。至于对于某些档案的研究,其结果能在法国看到,则是件好事。这些结果中最确实可靠的部分自伯恩德·马丁和雨果·奥特的工作之后就已经在德国存在,法里雅斯从中广泛地汲取材料。
63、德里达:我所做的是,不带有模仿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结合其他人的特征。如果运气好,一个新的文本就会开始成形。这一事件既不会逆向回复到原来的作者,也不会回复到人们通常所说的尽可能忠实原意的那份工作上去。
64、Figal:对此我不想说。对我来说,问题是,我是想在一个代言人职能的框架中来研究海德格尔呢,还是自由地进行研究。我的决定是自由。
65、流亡的岁月以及与纳粹分子斗争的经历,再加之她犹太人的身份,这些因素对阿伦特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6、E.Lévinas,“Laruinedelareprésentation”,ina.a.O.,S.121,Anm.↑
67、参见:M.Heidegger,BeiträgezurPhilosophie(VomEreignis)(1936-1938),GA65,VittorioKlostermann:FrankfurtamMain2003;中译本: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孙周兴译,北京,2012年。↑
68、《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69、执教于弗赖堡的哲学家君特•费伽尔,在任职十一年之后突然辞去了其海德格尔协会(位于麦斯教堂镇)主席一职。对他走出这一步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去年三月出版的这位存在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黑色笔记本中公然地表现出的反犹太主义。BettinaSchulte想从他那里知道关于辞职的更具体的情况。
70、这应当是海德格尔首次“领导元首(denFührerführen)”的尝试。我们后面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71、熟悉海德格尔生平的人会认为,海德格尔确实没有多少私人的理由反犹,因为在他职业生涯的关键处帮助过他的老师胡塞尔是犹太人,他的情人中至少有一个是犹太人,他的战前的最好朋友雅斯贝尔斯的太太是犹太人,他的学生中有许多出色的犹太人,包括他最亲近的学生洛维特,如此等等。的确,在他那里很难找到心理好恶方面的动机或可以用作精神分析的反犹主义动机。反犹主义在他那里看起来的确不太像是私人的事情。
72、海德格尔也不是非得为此事道歉。在过去的七十年里,他的许多辩护者和追随者一直在试图证明他的哲学著作是独立于他的纳粹思想而存在的,他们宣称,后者只不过是一个性格上的弱点,一次短暂的机会主义。2014年,一些法国哲学家甚至试图阻止海德格尔的哲学日记“黑色笔记本”的出版。但是,如果他的哲学中的反犹太主义是带有倾向性的,并且像有些人所认为的,与他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致的,那么“黑色笔记本”就很难被善意地阅读。即使在二战之后,他仍然对犹太人的“复仇渴望”表示不满,认为其目的是“在精神和历史上消灭德国人”。
73、倪梁康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
74、Figal:Seit2013wussteich,dassdieseTextePassagenenthalten,dieproblematischsind.AbermankannsolcheDingeerstbeurteilen,wennmansieimZusammenhangliest.
75、 第一种是对打着保卫祖国的旗号进行军事侵略的认可。
76、Figal:DieZäsurwardieLektürederSchwarzenHefte.IchwarauchvorhernieeinHeideggerianer.MeinephilosophischenLehrerwarenGadamerundTugendhat,dieHeideggerkritischgelesenhaben.DieSchwarzenHeftehabeichunterdemGesichtspunktaufgenommen,dassHeideggerhieralsPersonpräsentist.Ersagtdauernd"ich".DenNamenkannmanjetztnichtmehrnuralsEtikettfüreinphilosophischesWerknehmen.
77、——————————————————————————————————————
78、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79、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80、之后齐泽克提到,海德格尔对德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军事化和战争努力的三种显然不同的态度。
81、BZ:费伽尔先生,黑色笔记本的出版已经快十个月了。为何您的决定花了如此长的时间?直到今天的持续激烈的媒体反响对您走出这一步产生影响了吗?
82、GünterFigal,Jahrgang1949,wurdenachseinerHeidelbergerHabilitationüberMartinHeideggernachTübingenberufen.Seit2001lehrteramHeidegger-LehrstuhlinFreiburg.Seit2013gibterdaserstedeutschsprachigeHeidegger-Lexikonheraus.
83、BZ:HerrFigal,fastzehnMonatesindseitdemErscheinenderSchwarzenHeftevergangen.WarumhabenSiesichmitIhrerEntscheidungsolangeZeitgelassen?HattedasbisheuteanhaltendegewaltigeMedienechoEinflussaufIhrenSchritt?
84、Figal:HerausragendwichtigfindeichdievonIhnenangesprocheneFrage,wiesicheineRelektürevonHeideggersTextenausdendreißigerJahrenaufderFoliederSchwarzenHeftegestaltenkönnte.DieFrageistoffen.Dashängtauchdamitzusammen,dassdieTexteausdenDreißigernundVierzigernimAllgemeinenvonHeideggerüberarbeiteteVersionenausdenfünfzigerJahrensind.
85、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86、不过,让阿伦特感到震惊的并非“纳粹上台”这一政治事实,而是当时很多德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跟纳粹合作的普遍现象。在阿伦特看来,这些知识分子怎么没能看清纳粹政权的本质呢?
87、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88、人怎么可能“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89、1916年4月,享有盛名的现象学哲学创始人胡塞尔来到弗莱堡大学担任哲学讲座教授。这使海德格尔得以有和胡塞尔直接交流的机会,这对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相互的学术交流中,他们两人都得到了思想的发展,以至于胡塞尔说出了“现象学,这就是海德格尔和我”的话。
90、H.-G.Gadamer,HermeneutikII. Wahrheit und Methode.Ergänzungen,Register,GW2,J. C. B. Mohr:Tübingen1986,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