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58句集锦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58句集锦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1、苏格拉底的身边,永远少不了追随者,哪怕是身处牢狱。

2、最重要的论述说完以后,进入了苏格拉底生前的最后一刻。

3、廿早餐一面喝咖啡,一面看“中副”文寿的方块文字,或翻开新生报,见转载“艾子后语”,好像咖啡杯多放一块糖。不亦快哉!

4、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缺乏最基本的观察能力,靠集体幻觉自我麻痹(讲好“故事”割韭菜),他们智力泯灭。原本一个头脑严谨的个人不复存在,他们成了群体中的一分子,成为了一个不具备逻辑能力与判断力的智力泯灭者。群体中的某一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构成传染性暗示的起点。暗示的信息经由群体无意识轻信的哈哈镜的放大,呈弥散效用迅速地传递开来。(以讹传讹,变本加厉,面目全非)群众的历史也是依靠杜撰,靠想象力改变一切,历史才会最大程度背离它的本原,呈现出光怪陆离的面貌。群众的英雄也是如此,他们就未曾真实存在过,只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产物。(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5、由于笔力所限,关于社会契约的其他问题无法详细展开,本文至此也便告一段落了。相信读到这里,对于苏格拉底之死到底有没有道理,诸位也应该有了自己的判断。

6、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7、利益的驱动成为很多发明、冒险、开拓的原动力。比如最早西欧国家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对外航海远行,有了很多地理大发现的壮举。例如好望角、美洲大陆、大洋洲的发现等。他们都是在本国或邻国权贵的经济资助下完成的探险。甚至是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也是源自对纺织品生产效率提升下的创造。

8、“人有两耳一舌,多听少说”。疑问:这是史上话最多的人的告诫?

9、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味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喋喋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终。

10、裴洞先讲述了苏格拉底和妻子告别的一幕,苏格拉底在看到妻子嚎啕大哭被人搀扶走以后,说了一番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看法:

11、时代进步,见人出殡用留声唱片代和尚诵经。不亦快哉!(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12、群体的观点、信念受到很多直接间接的因素的影响,包括种族因素、传统因素、时间因素、政治和社会制度因素、习俗和教育因素。作者分析这些因素对于群体的影响中,论证中的很多观点跟自己所理解的完全不同,一些观点是自己不曾思考过的问题。“时间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能够坐观万物的变迁”,很多事情一旦放到时间维度去理解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观感,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决定民族命运的是他们自身的个性,而非统治他们的政府”,统治群体的政府会发生更迭,民族的个性决定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五年多年王朝更迭的历史说明了政府不是影响民族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13、最后苏格拉底,还是被法庭不公正地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从容接受,⽽朋友们都想不通。有朋友问他:“你难道不考虑为⾃⼰的申辩考⼀下吗?”

14、二是群体是社会变革的力量。群体的革命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虽然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劳动群众始终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因而,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可见,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的革命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时,人民群众还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那些代表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意愿的历史活动,才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选择,紧紧依靠群众来进行。

15、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很普通的智慧,最基本的智能,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

16、“我妈妈是个助产婆,我是一个精神的助产士”。点评:子承母业,匠人精神,百年老店,童叟无欺。

17、可随书中的篇章节目按顺序阅读,也可专挑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跳越式的选读。阅读起来毫无障碍与压力。开卷有益,能使你在了解“世界历史”这一浩如烟海的文化宝藏中有所受益。

18、三是加大信访接待民警的正向引导集体访行为的培训工作。作为d代表,不仅需要发挥自身的正向引导集体访群众的作用,还要积极研提如何提升整个科室接处集体访的水平和能力。一方面邀请法律、心理等方面专家来我单位做专题讲座;另一方面组织民警向其他分县局学习正向引导集体访工作,全面提高我单位正向引导集体访实战水平。

19、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里克利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

20、苏格拉底当着他朋友的面说:“逃脱监狱并不能拯救生命,只是这一刻能拯救我,但是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原谅我自己去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所以他朋友的帮助直接当场就被他拒绝了。

21、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22、倘若为真,苏格拉底就要被判处为死刑,倘若为假,苏格拉底就得免于一死。也就是说,契约条件是否生效依赖于条件判断,而条件判断则意味着其背后必然有着判断主体。

23、如果不死的是不可消灭的,灵魂在死亡来临时就不可能消失(106BC)。

24、克赛诺芬尼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和“神”。话说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到了希腊,改名换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见《老子》四十二章)

25、人人都会同意,神和生命的“型”本身,以及其他一切不死者都是永远不会消灭的(106D)

26、翻翻现当代哲学家写的西方哲学史会发现,这个西哲研究源头性的概念基本上是被忽略的。在罗素的哲学史前言中,罗列了介于科学和神学研究领域之间哲学研究的十几个问题,没有一个直指它。斯通普夫和菲泽撰写的哲学史,对它也是语焉不详。

27、我希望你们能意识到我的控告者有两类:那些最近控告我的人;还有那些老早就传播谣言的人。我想我必须首先回应后者来为自己辩护,因为你们首先听到的就是他们的控告,何况这些控告更加凶狠。

28、书中的很多观点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导读者联系现实生活,对当下的生活进行反思。对于群体总的心理特征,群体只能辨别简单而极端的情感、群体对于权利的卑躬屈膝、群体的保守本能、群体的弱推理能力和强联想能力、群体需要一个神。所有这些群体的特征能够从一些方面解释群体的某些行为,比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当地的神灵,能被群体所广泛接受的理论一定是简单的理论,群体对于强权的服从和对于暴政的长时期忍受。“一种理念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能扎根于群体的思想深处,然而摆脱一种理念的影响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处于近代史的中国就处于这种情况,延续几千年的传统需要改变,对于群体来说需要足够长的时间。“虚幻的事物和真实的事物带给群体的影响力都是一样的”,用来解释戏剧、影视作品对于人的吸引力,虚幻的事物比真实的事物更容易满足人的想象力,也可以用来印证游戏对于当今人们强大的吸引力。

29、以美为例,“一切美物之所以成为美的,是由于‘美’(本身)”(allbeautifulthingsarebeautifulbytheBeautiful)(100D)。

30、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31、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且必须是绝对的、毫不妥协的、不容置疑的、简单明了的。让群众接受新观念,改造的方向必须是低俗化和简单化。群体所谓的推理能力,实际上只是比喻。他们没有理性推理的思维过程。因此,要想领导群体,就要在他们的想象力上下工夫,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和推理。因为,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因此,只有对它进行浓缩加工,才会形成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32、集体访信访是信访人权利。作为公安信访的负责人,除要热情接待,耐心倾听信访人诉求,还要第一时间协调涉及部门,使得信访人诉求有回应。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告知信访人依法依规信访,对触犯法律者,依法严厉打击,做好信访人的正向引导工作。

33、苏格拉底顺着裴洞的这个说法,展开了最后的论述:

34、如果结合他关于死后灵魂去往何处的讲述(107C-115A),会发现根据一个人生前的所做所为,人死之后的灵魂被审判分成几类,而去往不同的去处。苏格拉底说这是一个神话(myth)(110B)(中译本译成是“故事”),在这个神话里,人死后的灵魂各不相同,去向也不同。既然各不相同,要说它们不可被消灭就和他之前关于“型”的论述相悖了。按照“型”理论的逻辑,应该是灵魂的“型”始终如一而不朽才对。(要重温一下佛洛伊德/拉康的二次死亡概念)

35、华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脚,关起门来,学顾千里裸体读经,不亦快哉!

36、岳飞的死冤不冤呢?冤。而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合不合乎法理程序呢?合乎。甚至后来岳飞的死刑,也是走的正当程序,不是靠皇帝的强权,而是先给他安一个“谋反”的罪名,再对其进行处置。

37、历史兴衰更迭,国之兴亡转变,俗世的斑斓色调,乃至社会发展等等。就像书中所述“为什么中东总是起纷争?为什么欧洲要走向一体化?为什么巴尔干是大国争夺的焦点?……”诸多的“为什么”,其实都存在着很深的历史原因。

38、更荒唐的是,我连这些控告者的名字都说不出来,除了一位喜剧作家。这些人恶意地用谣言说服你们,而被说服的人又去说服别人相信那些谣言,所有这些人都是最难对付的。这些人,都无法将其中一位带到法庭上来让我跟他对质,因而我不得不像是在跟影子做斗争、做辩护,不会得到回应。

39、而苏格拉底确实有过对于当时民主政体的不满,他与柏拉图如出一辙地倡导贤能政治,评论过伯利克里津贴制度的弊端,拒绝过寡头政权的任命,这多少会有些令人不快。

40、对于群体来说,社会契约是必然之举。人之所以争斗,是因为其具有无限的权利。他可以任意奸淫掳掠,因为这些权利都原生地被赋予了。

41、最近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42、而苏格拉底的行事风格更是树敌不少。苏格拉底经常走到街上与人讨论哲学。他用独特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提问,步步使对方答案破绽百出。他认为:“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对一切皆无所知。”他用这种方式揭露人们认识上的无知。但大多人讨厌这种被骚扰、最后逼迫承认自己无知的方式。以下是“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例子:

43、时代进步,见人出殡用留声唱片代和尚诵经。不亦快哉!

44、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就像沐浴着千年的阳光。转眼之际,年底将至,历史典籍叙述着光阴的故事;平庸的自己,依然还会在浑噩中虚度;在白发与皱纹茁壮成长无所畏惧,至诚之心,可以感物;生命可贵,唯有健康!

45、“如果我不是相信自己行将前往其他智慧善良的神灵那里,前往那些优于现世人的亡者那里,我临死不忧伤(英译resentment中文译作‘怨恨’意思更恰当)就是错误的。…要请你们相信:我有力地坚持自己走向那些最为善良的主人——神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但不忧伤(怨恨),而且坚定地希望那里给亡者准备着赠品,像多年来的古话说的那样,给好人准备的比给坏人准备的要好得多。”(63C)

46、用豆子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城邦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办法来雇佣一个妮手、或者借主是、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它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城邦事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智者运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冲击在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只要不见诸于行动,类似亚西比德率军远征西西里之前出现的那种名目张胆的破坏神像活动,思想上、言论上的非正统信仰还是可以被容忍的。

47、某明星打武侠,眉宇嘴角,自有一番英雄气象,与众不同。不亦快哉!

48、柏同学知道如果老师只要口头上认个错,死刑是完全可以免的,大不了象征性的交点罚款,而人人都知道苏老师家的苏师娘是一个“悍妇+泼妇”,想让她出一个大子都是痴心妄想,最后罚款也会不了了之,但苏老师断然拒绝柏同学的请求。

49、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他们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都是人渣。

50、对民主法律的反思其实当时雅典的陪审团制度设计还是比较高级的:首先,陪审团成员是根据严格的公平的程序选择出来的;其次,陪审团两次投票。第一次投票表决有罪还是无罪。即使第一次投票裁定有罪,陪审团并不能自己决定刑罚,它需在起诉方与辩护方建议的刑罚间做第二次投票二选而非折中。本来苏格拉底可以建议交纳罚金的,但他故意激怒陪审团,说我不但没罪,你们反而要奖励我。于是他被彻底挂掉。

51、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52、能作文的人,少可与谈。可与谈的人,做起文章又是一副道学面孔,排八字脚说话。倘遇可与谈者,写起文章,也如与密友相逢,促膝谈心,如行云流水道来,不亦快哉!

53、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第一次论述(70C-72E)针对的是1),第二次论述(72E-78B)针对的是2)。

54、而苏格拉底的学生中不乏贵族和富者,他们完全有能力去影响选票,最终使苏格拉底逃避死刑。但苏格拉底却拒绝了学生们的好意,他认为这会导致雅典的法律权威进一步下滑。最终,苏格拉底饮下毒槿汁,慨然赴死。

55、就城邦内部而言,两次寡头政变,大量人员被杀,政治动荡不堪,尽管民主政体最后恢复,因此设身处地来向,雅典公民对于寡头的敏感程度和容忍度降低是可以感同身受。

56、刚刚读完《全球通史》上下册,这种大裤头的书,我看的好像并不多,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史前史到21世纪,基本上还原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一个过程。

57、林肯说:“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这小孩偶然挨骂一两顿,算什么?”这是林肯的解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