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巴金生平39句集锦

巴金生平39句集锦

巴金生平

1、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那天,巴金又拆开了一封信,突然,一张女孩子的照片掉了出来,他很诧异地拾起照片看了看。这女孩剪着一头短发,额前还覆盖着刘海,她头上戴着花边草帽,身着白衣黑裙,一脸天真稚气的笑容。下意识地翻过背面看了看,上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阿雯198”。巴金微笑了一下,阅读了那封信。后来,这个女生写来的信最多,她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了大半年之久,却从未见过面。这女孩就是萧珊。最后,还是萧珊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巴金深感这是位开朗、细心的女孩。因为,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显然,她是怕巴金认错人而闹出笑话。

3、巴金语重心长的话,打消了萧珊离家出走的念头,同时也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

4、1936年,巴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了长篇小说《家》。《家》通过一系列美好的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讴歌了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为新时代的青年点亮了前行的明灯,因此在文坛名声大噪。当时的巴金每天都会收到许多读者来信。

5、但从此,鼓浪屿经常出现在巴金的梦中:美丽的、曲折的马路,精致的、各种颜色的房屋,庭院里开着的各种颜色的花,永远是茂盛和新鲜的榕树……在巴金的心中,他喜欢这种南方的使人容易变为年轻的空气。(巴金生平)。

6、他们在寒风中跪下对天立誓,将来如蒙天赐一个儿子,拼死拼活也要让他读书识字,好替父亲记帐、要帐。他们一连生了五胎,才得了个儿子。

7、对别人父亲的称呼,含有轻蔑的意味。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猪与鸡》:“等你老汉儿回来,老子再跟你算帐。”

8、梦,还是梦魇?巴金从闷得令人透不过气来的梦中挣扎醒来,“鼓浪屿”这个地名突然冲破梦的网出现了,它搅动了窒闷的空气。他记起了那个日光岩下的岛屿,记起一些那里的景象和住在那里的朋友,也记起了自己常常说到的“南国的梦”。

9、“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远了。”

10、萧珊叹了口气:“我爸爸是上海泰康食品厂的股东,在南市城隍庙开了一家咖啡馆。他总是处处限制我,虽然妈妈有知识,懂文学艺术,倾向‘五四’新潮,弟弟也与我志同道合,但还是抗不过爸爸。李先生,我真想离开这个古板的家庭,去闯荡江湖。”巴金一听,忙说:“千万不要这样,我前段时间还写信劝过一个17岁的女孩子不要逃离家庭。像你这样的少年还是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很难远走高飞的。现在社会纷繁复杂,决不可冲动行事。你现在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再行动啊。”巴金语重心长的话语,打消了萧珊离家的念头。一位大作家和一位中学少女的心渐渐拉近了距离。

11、“年度开胃菜”(AppetizeroftheYear)。这道菜的英文名被翻译成“史密斯夫妇”(MrandMrsSmith)。(巴金生平)。

12、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各位司、道大人听扫这里,因为署院说的是他老大人,一齐肃然起敬。”

13、照片的背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14、于是,巴金开始积攒可以带回去的食品。有时晚饭有一小碟花生,他不舍得吃,省下了。想带两斤挂面,又怕路上折碎。最后积留了一些花生、花生糖和两个罐头。花生就那么可怜,一点点,只够萧珊一个人一次就吃完了。在那个饥荒岁月里,巴金一家和其他老百姓一样过得很艰难,也在忍饥挨饿。他们相濡以沫,总算熬了过去。

15、1962年,巴金在上海武康路寓所与夫人萧珊、儿子小棠、女儿小林

16、1960年冬天,全国正陷于严重的饥荒危机中。上海家中,全靠萧珊料理安排,她既要照顾儿女,又要侍奉婆母,还有小姑;她自己还在《上海文学》上班。这时因粮食紧张,家中三餐饭已改为二稀一干,稍后又被迫不得不改为一天三顿稀的。每人每天只能吃到二分钱的菜,给孩子们订的牛奶,只能三天供应一次。

17、这一次的鼓浪屿之旅,巴金认识了王鲁彦。鲁彦算得上是他的文学界前辈,巴金在中学读书时就读过他的小说,巴金认为鲁彦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扶过我一把”,所以二人仅畅谈了一个多小时就结成好友。1944年8月,鲁彦因患肺病逝于桂林,巴金以满腔哀思作《写给彦兄》,痛悼好友。 

18、一个星期后,巴金和萧珊去贵阳郊外风景如画的“花溪小憩”度蜜月,这是坐落在花溪公园内的一栋花园洋房。是夜,两人依偎着坐在一把长长的藤椅上,在一盏清油灯的微光下谈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萧珊转动着一双明澈如秋水的大眼睛兴致勃勃地谈着,用温柔的目光凝视着那张脸的纯洁和天真。

19、在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时,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1998年水灾时她闻讯后捐出二千元,及后知道灾情严重,再捐出一万元稿酬到灾区。

20、就是他为人的‘真诚’……文藻和我又都认为他

21、1939年,巴金从桂林去昆明,两相约定第二年在昆明相见。送走了萧珊,巴金回到上海,写完了他《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1940年夏天,《秋》交开明书店出版,巴金拿着样书,跑到昆明和萧珊见面。萧珊还是那么活泼开朗,那么丰姿绰约、光彩照人。巴金见到萧珊,心情的欢愉是可想而知的。暑假期间,萧珊每天都和巴金在一起,一同游玩,一起接待亲朋好友。晚上,巴金送萧珊去女生宿舍,他回到自己住处伏案写作。

22、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23、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2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24、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巴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25、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

26、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27、巴金一直避免把萧珊当作“另一半”设想。但到了1936年底,巴金的朋友马宗融要到桂林去半年,家里无人照料到襄阳路敦和里去帮助照看居所,于是萧珊常常去看巴金,并开始关心巴金的起居生活。萧珊的来访和关心,使从成都出走十几年很少与女性接触的巴金,感觉到了生活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的另一面。当时的巴金,要赶写文章,要看资料,要给许许多多的读者复信,还要看校样,读稿、改稿──他太忙了。

28、他急急地掏出笔,在稿纸上写下了标题:《南国的梦》。

29、病榻上的她,形容枯槁,但她被病痛折磨得失去光彩的眼神,依然不肯黯淡下去。她含泪地望着他:“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30、《子夜》原名《夕阳》,1931年10月开始动笔,次年底完稿。《子夜》结构恢宏严谨。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中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只有三个月,而人物众多,但作者采用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把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

31、此时的巴金不知道,虽然他将萧珊定义为普通的读者,但萧珊的眼里却只有巴金。她在给巴金的信中,不仅倾诉苦恼,也畅谈文学与人生,并好奇地问这问那。她像一株花树,伸出满是粉红花骨朵的枝丫,打探经过她那个小小世界的清风和流云,在青春的悸动中和对爱情的渴望里,表达着她的倾慕和思恋。

32、(2)叶圣陶的代表作有《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

33、枇杷树业已亭亭如盖,但和你一起种树的人已经不在了。

34、看着萧珊稚气的样子,巴金觉得很有趣,便追问她:“哦,还有人和我看法相同?”巴金这么一问,萧珊一股脑儿和盘托出这次找巴金的真正缘由来。“我恨我爸爸,他老说我小,一直不允许我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其实,我在爱国女生中是有名的干将。我不但经常演进步话剧,如《雷雨》中的四凤,还因此结识了上海许多从事话剧运动的进步人士,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巴金说:“我相信。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家里还有些什么人?”

35、他抬起头,有点失神地问我,你奶奶真的走了吗?

36、1942年,由于抗战吃紧,巴金的一些同事先后离开了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顿感悲寂,不知所措。体贴入微的萧珊深深惦念着巴金,不等大学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并意味深长地说:“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永远在你身边。”不再需要过多的言语,黄金万两也抵不上一位纯真姑娘矢志不渝的挚爱,巴金的眼睛湿润了,他颤抖地说:“萧珊,我不知道怎么感激你,再等我一年,好吗?”

37、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

38、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