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故事30字
1、苏州粽子是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
2、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3、有一位叫屈原的年轻人看到痛苦的孩子,看到焦虑担心的妈妈和爸爸,他决定去找草药给孩子们治病。他背着竹筐,沿着汨罗江边走边想,到底哪种草药可以治疗孩子们的病呢?
4、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端午节都少不了吃粽子、挂艾叶。
5、但由于人们祭屈原的米,都让江。上的蛟龙吃掉,故后来人们改用粽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关于端午节的故事30字)。
6、“好婆,”妈妈来到门前放下行李嗲嗲地喊道,“哎,”太婆放下正在包的粽子,眯起眼睛,抬起头大声应道。在88岁的太婆面前,30岁的妈妈又变回了那个当年扑到外婆怀里撒娇的小女孩。“小艾要有礼貌哦!快叫太婆。”妈妈蹲下身子叮嘱小艾道。“太婆,好,”小艾有些含羞,躲在妈妈背后,露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太婆问好。“嘿嘿,乖囡囡,都这么大了,给你妈小时候一个模样。”太婆把小艾搂在怀里,“瞧,这眼睛,这鼻子,这嘴巴,真像!”在太婆怀里,小艾感觉好温暖。
7、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不仅会写诗,还很关心国家和百姓。楚怀王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8、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同意了。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9、相传,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因为看到自己的国家被敌国所攻破,内心饱含不甘和屈辱,于是他就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了,后来人们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一直沿袭至今。
10、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11、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12、可是还有一些虫子不肯出来。它们觉得天气还很冷,还需要躺在地下睡觉。一直等到农历五月,它们才醒过来。这些虫子里有长长的蛇、有着很多脚的蜈蚣,有带着钩子的大蝎子,有咬人很痛的蜥蜴,还有身上疙疙瘩瘩的癞蛤蟆。。
13、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扩展资料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14、但端午是什么意思呢?“端”,是开始,又是正的意思。这里的“午”,可不是中午,而是古人用来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古人记录时间,并不像今天我们用1到12这些阿拉伯数字,他们采用天干地支的方法。十二地支对应的是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不仅被我们的祖先拿来纪年,还拿来纪月、纪日、纪时。端午节里的“午”指的就是午(马)月五日午时这个时间。端午节所在的月份是农历五月,所以端午节又被称为五月节。
15、按照老年间的说法,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午时,是三“五”相重,所以又叫“重五之日”。
16、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17、乐乡游推出“书画文化+旅游”微推广,把旅游与书画文化相结合,,吸引更多旅游宾客,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
18、端午节到了,古镇的家家户户门窗上挂起了艾叶和菖蒲。一片云,一轮阳,水乡的早晨很热闹。吆喝声此起彼伏,乌篷船来来往往。上学的娃娃们打打闹闹过小桥,“太婆,太婆,您在做啥呀?”“我啊,在等囡囡。她说,五月初五就回来。”娃娃们吵着要吃太婆的粽子,搂着太婆躲猫猫,“好,好,”太婆笑的眼睛变成了弯弯的月亮,“别闹,乖囡囡,放学后一人一只粽子啊!”
19、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20、常见的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在不同地区还有其他的一些传统。
21、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22、 五月初五的晚上,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一头扎进了泊罗江。老百姓划着船寻找屈原。可是,江水滚滚,屈原在哪里?人们划啊,划啊,月亮落下去了,不见屈原的影子;太阳升起来了,还是不见屈原的影子。
23、时任中国万网副总裁的姚劲波(后自立门户创58同城分类网站)从专业角度指出,中文域名事关中华文化,由于中文域名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特性及巨大的文化发展潜力,对于保护和宣传类似“端午节”等中华文化品牌具有明显优势。现遭韩国公司抢注,对我国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都将造成极大阻碍。
24、沿江的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因为怕屈原的身体被江里的鱼虾吃掉,于是纷纷划着小舟前去打捞。一位老医师却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了江里。他说,这是为了驱赶蛟龙水怪,以免伤害了屈原的身体。看到老医师这么做,百姓们也纷纷将米粮投入到江中,希望鱼虾吃饱了米粮,就不会再伤害掉屈原的身体了。
25、伍子胥受奸人所害,自杀后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26、黄巢看见这位妇女的行为不对劲就问她:“你为什么大的孩子背,小的孩子拉?”这位妇女直率地回答说:“背的是我的侄儿,拉的是我的小孩。一旦黄巢追来,我就放弃自己的小孩,背着侄儿快速逃走。侄儿已亡父,若被杀,他家就断根绝后了。儿子若被杀,我还年轻可再生。”
27、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28、许多年过去后,有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一位狠毒的国王逼得屈原走投无路,跳进了汨罗江。大人和孩子听说后,非常难过,他们伤心的哭了。他们担心屈原在水里没有吃的,就把做好的米饭装进竹筒投入江中。
29、另外,端午节也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30、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有吃豆腐的习俗。
31、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二十二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辅助楚怀王。其时楚怀王受到奸臣的进谗,没有接受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说客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逼他割地献城,后因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
32、 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土地上有许多小国。其中有个楚国,楚国有个大臣,名叫屈原。
33、第二天早上,人们醒来后纷纷来到山上,砍下又粗又长的大树,做成漂亮的龙舟,在端午节这一天放到河中去划行。果然天空立刻下起了一场大大的雨,田里的秧苗开心地喝着,很快就直起了腰杆儿。
34、来到山上,山上有很多种草,“哪一种能让爷爷好起来呢,”小男孩子想。小男孩这种草摘一片叶子闻闻,那种草拔一株尝尝,正当小男孩拿不定主意该选什么草时,他听到一个特别温和有力的声音:“在溪边,”一位慈详和谒的老奶奶正在对他说话。“象剑一样的草可以赶走五毒。”小男孩往溪边看,在溪水边长着直直挺拔如宝剑的菖蒲,他想就是它吧,小男孩连根拔起好多菖蒲放进竹篓。老奶奶又告诉他:“山上长着叶子象手、一面是绿色的、一面是白色的草,和一种黄色的石头的粉,可以赶走五毒,五毒还怕红黄兰黑白五色合在一起的线,这些都可以帮助你……”说着,老奶奶不见了。小男孩记下了老奶奶所有的话。他找到了叶子象手一面绿一面白的艾草,找到了黄色的雄黄,到集市买到五个颜色的线。回到家,小男孩把一些菖蒲、艾草插在门上,五毒虫一闻到菖蒲艾草的香气吓得纷纷逃窜,蛇钻进了洞穴里,壁虎躲进了树缝里,蜈蚣和蝎子爬到石头底下,癞蛤蟆跳进了水塘,它们再也敢出来危害人类了。
35、第三个故事:《屈原的故事》-摘自吴老师博客
36、“端午节.cn”被外人抢注说明了什么?这是我们经济意识淡薄的体现之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极端冷漠的结果。
37、这是魔鬼的时辰,这个时候所有妖魔鬼怪、毒虫毒兽都会跑出出来活动。在这一天,大家都会都会将毒物惧怕的雄黄涂在身上,佩戴药包、香包来辟邪,悬挂莒蒲和艾草来避毒病,俗称“压午”。
38、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39、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40、睡前听故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最重要!
41、东汉时期,曹娥的父亲溺死在江中,年仅十四岁的孝女曹娥,昼夜沿江一边哭号一边寻找父亲的遗体。寻尸未果,孝女曹娥亦投江自尽,与父亲一起团圆。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2、由端午节衍生出来的习俗,从纪念意义上来说,更像祭祀缅怀圣贤的节日。具体而言,广为人知的是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代的楚国大夫屈原。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处理内政外交游刃有余——“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然屈大夫终被子兰等群小诟病为“非我莫能为”而遭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城。流放中的屈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剜,“被发行吟泽畔”;他终不忍舍弃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毅然“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传说楚国百姓为之痛惜,纷至汨罗江边凭吊屈原。很多船夫荡舟江面,来回打捞屈原尸身,唯恐遭鱼虾啮噬。有一渔夫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扔入江里,让鱼鳖虾蟹吃,以护屈大夫真身。百姓纷纷仿效,还有人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以醉晕蛟龙水兽……如此行为年年有之,便成民间习俗;于是就有了五月初五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怀瑾握瑜”“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用生命谱写的爱国主义乐章,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有“诗人节”之雅称。
43、前些天,我看到过一篇关于“莫扎特年”的报道,说2006年是奥地利的“莫扎特年”,仅莫扎特的故乡全年就将举办260场音乐会和55场演奏莫扎特音乐的弥撒。同样,这一年也是挪威的“易卜生年”、荷兰的“伦勃朗年”、法国的“塞尚年”……这些国家都将举行丰富而隆重的庆祝和纪念活动。但直到目前为止,或许是笔者的孤陋寡闻吧,未见到中国有关某个历史名人年的说法。殊不知,2006年是白居易辞世1260周年、文天祥诞生770周年、徐霞客逝世365周年、作家赵树理诞辰100周年……细想起来,我们确实有数不清的历史文化名人值得纪念和缅怀,真应该以此开展活动,让孩子和大人都亲近亲近已经被我们丢弃在某个角落太久的文化遗产。可事实并非如此!
44、黄巢被她这种崇高的德行所感动,于是对她说:“我就是黄巢,你不用怕,更不用逃,回去在自家的门楣上插上艾,我的军队就不会杀你们。”这位妇女回去照这样做。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纷纷效仿。起义军来到这个村子看见家家户户的门楣都插上艾,认为他们都是好人,便没有杀他们。
45、 屈原等啊,盼啊,可楚王总也没召见他,逃难的百姓却越来越多了。一天,屈原问一个逃难的老头儿:“京城怎样了?”老头儿颤巍巍地说“唉,秦国的兵已经打进了京城。我们..我们已经亡国了!“
46、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47、屈原又教大家结了很多的五彩线,给那些生病的孩子带上,他们全都好了。还剩下很多的线,就留着第二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带。后来,屈原又帮助楚国的人做了很多的好事情。他去世了,大家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做是端午节,纪念他。
48、纪念曹娥的故事。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49、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也无法挽救这一局面了,于是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绝笔诗《怀沙》之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50、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51、勾践,姒姓,又名鸠浅、_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和吴国争霸失败之后,在范蠡的辅佐下,经过卧薪尝胆,越国很快恢复实力,最终击败吴国。
52、2005年10月13日,韩国一家公司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最终决定是否批准韩国申遗请求的前夕,注册了“端午节.cn”中文域名,这意味着韩国率先占据了“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品牌在互联网上的阵地。面对韩流的再次侵袭,来自民俗、法律、互联网界的专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以防遭遇流失危机。国内外炎黄子孙“是可忍孰不可忍”了,“维权”意识空前高涨……
53、 大家找了几天几夜,也没有找到屈原。男女老少都悲伤地哭了。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他投江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54、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55、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56、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57、当我们的“端午节.cn”被韩国人抢注去的时候,我们似乎才觉出这“端午节”的非同寻常。于是便不遗余力地去争夺,大有不拿回来决不罢休的味儿。
58、此外端午节还称“正阳节、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习俗主要有食粽子与赛龙舟。食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赛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59、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扩展资料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60、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61、在浙江上虞还有一传说,端午节与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有关。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身。因此传为神话。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把曹娥所投的江定名为曹娥江,在其投江处建曹娥庙。此为传说,史料未见;但其孝心可嘉。
62、而今,我们对文化的关注视角在哪里呢?2月14日是什么节,4月1日是什么节,我们的国人从大人到几岁小孩都记得清清楚楚,浪漫的情人节、好玩的愚人节。央视曾做过一个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民意调查,当问到端午节是哪一天、有一个什么样的凄美故事、纪念哪位文化名人时,竟有人一头雾水!这些人似乎就真的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洋节时尚、浪漫。大有不识洋节就老土的味儿!
63、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教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64、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65、南北朝时期,粽子的样式就丰富了起来,不仅有黍米的,在米中还掺杂了板栗、红枣、肉等等,粽子也成了亲朋好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到了元、明朝时期,粽子已经不再使用菰叶,而是改成了箬叶,一直到后来的芦苇叶,里面的材料也有了豆沙、蛋黄、猪肉等,可以说品种越来越丰富多彩。
66、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白蛇传
67、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因此端午习俗注入了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端午这天必不可少的也有"祛病防疫"活动,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涵,如挂艾草、午时水、沐兰汤、薰苍术等等习俗。
68、 后来,楚王中了秦国的奸计,罢了屈原的官,还把他赶出了京城。屈原离开京城,来到了泊罗江边。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百姓的苦难,心理难过极了。他一边走着,一边悲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9、端午节期间,以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以辟邪驱瘴、驱魔法鬼。
70、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71、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72、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73、在古代,龙的力量非常强大,人们就在这一天通过赛龙舟等仪式,祈求龙王保佑大家不受毒魔的侵害。所以,端午也叫“祭龙日”“五毒日”,是驱邪避毒的节日。
74、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75、闻知端午节这个“节外生枝”的故事后,我亦愤愤不平、振振有词,俨然“愤青”,于2006年端午节前夕写下名为《本,不可丢——由三万美元赎回“端午节.cn”想起的》的千字短文,发在自家的校刊《芍陂风》上。今“朝花夕拾”,呈现如下:
76、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21)
77、太婆坐在自家门前,笑眯眯的包着粽子。一锅喷香喷香的粽子在太婆家灶头的锅里煮着,这是囡囡最爱吃的。太婆包的粽子在水乡古镇是出了名的,每年端午大伙儿聚在一起喝黄酒、赛龙舟的时候,有很多人排队等着吃太婆包的粽子。
78、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