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老子最经典的话58句集锦

老子最经典的话58句集锦

老子最经典的话

1、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以读书为例,古代经典《塔木德》说:“读一百零一遍比读一百遍有用。”这就是强调在底处沉寂积累得作用。

3、“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4、(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最经典的话)。

7、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8、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9、虚、静都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与外界的干扰而变得不安。所以老子劝导人们不争功名,不求私欲,让心灵回复自然的状态,顺从自然的法则。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老子最经典的话)。

1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17、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这句话一方面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18、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9、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觉得他消极、悲观、厌世;实用主义者,来学习如何取巧、诡辩;走马观花的人,只取得一点他的空想与反叛……

20、第二点要求是要静读,安静的静、宁静的静。我们读《道德经》绝不像我们现在匆匆忙忙在地铁上、在公共汽车上去读电子版的书,那是什么?是打发时光的。大家彼此都不太熟悉,有这么个条件,看看书也是很好的,但读《道德经》就不是这样了,那是要使自己的身心宁静下来的。包括我讲课,稿子都准备了,不静下心来,稿子也念不好,一静下心来全都在心中,胸有成竹。所以静很重要,静在道教的观点:静则生慧,就是说你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你不读经它也能产生一种智慧。这个很简单,就像水一样,你只要让它宁静了,它就能造人造物。如果这个水像长江里面的水一样奔腾不息,它是无法造人造物的。我们读这个经典,就是要在一种心态宁静的状态下去读。

2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3、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24、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经典语录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5、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26、不过在老子的认知里,道与德是分开的。道是体,德是用。道是先天,德是后天。道德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本不可分,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老子才把道德分开来揭示和解释的。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老子的道德主张无私、至仁、大义、至谦。

2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8、“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陈鼓应)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29、今日天气阴转小雨,外出活动建议穿薄外套哦~

3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4、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老子《道德经》

35、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

3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37、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老子

38、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你要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业。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3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0、治大国,若烹小鲜。(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译文)治大国像是烹小鱼,不能总是翻动、多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41、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4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44、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4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6、不争的人,不把时间耗费在竞逐名利,把所有精力投放在自己的领域中,埋头苦干。

4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8、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0、老子提醒我们,太多的人、事、物让我们的眼睛、耳朵、嘴巴忙不迭休,太多的欲望通过我们的感官,主宰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本心受蒙蔽,看不清人生的意义,以至于整日停留于表面的事物。所谓“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聋”,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但人的欲望却无穷。过分的追求、欲望如果不能节制,其结果不仅不能感到满足或舒适,反而会适得其反,感到人生充满痛苦、烦恼,最终丧失自我,迷失方向。

5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

5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有与无相互生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趋向,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追随。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55、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于众人最为厌恶的底处,却最接近道。

5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7、稿件内容:学术稿、评论稿、专题稿、人物稿、论文稿、读后感悟等均可。可以以道德经的发祥地---函谷关为依托,以弘扬国学文化为主题,介绍、论述道文化遗迹、道教人物、历史故事、介绍自己学习道德经的经验感悟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