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的故事50字
1、几天后,日本驻杭州领事馆一个官员找到了苏步青家里想要拉拢苏步青,苏步青不在家,那个官员觉得苏米子是日本女子,应该比较好拉拢,就说:“作为日本人,不知夫人是否愿意来领事馆内品尝自己家乡的饭菜?我们竭诚以待。”苏米子当即拒绝说:“我自嫁给苏君,已过惯了中国人的生活,吃惯了中国人的饭菜。”官员只得悻悻离去。
2、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学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积几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3、 读了苏步青的许多诗,不仅使人感到苏老常对后学谆谆教导“金字塔”般基础之重要,文理相通之亮点。他几十年如一日,巧用自称“零头布”(零碎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这些永留人间的好诗词,不就是苏步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佐证吗?
4、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5、于是,17岁的苏步青独自踏上了留学的道路。他把目光投到了当时世界一流的学校,日本东北帝国大学,1924年春天,他作为唯一一个中国留学生报考著名的仙台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6、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
7、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无d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
8、 这是苏步表以物寄情,对家乡沦陷和祖国山河破碎的怀念和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爱国忧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苏步青的故事50字)。
9、听了这番话,犹如当头一棒。谢先生平时对家境阔绰的学生格外垂青,而对寒酸又倔犟的我,却表现出极不信任。学国文的兴趣,一下子降到了零点,上国文课也成了我最反感的事,我还常常把头扭到一边,以示抗议。
10、 他是数学大师。创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在仿射空间曲面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晚年结合解决船体数学放样实际课题,创建并开拓了计算几何的新研究方向。他是中国现代数学的主要奠基者之被世界权威学者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享誉海内外。今年九月,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首次发布了ICIAM苏步青奖获得者名单,这是以我国数学家命名的第一个国际性数学大奖,可见其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举世公认的。 他是教育大家。从日本学成归国,历任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满案簿书双睡眼,毕生事业一教鞭”。从教七十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杰出数学人才,有的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的担任国内外大学数学系主任。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数学理事会中竟有15名理事是他的学生,真所谓“桃李遍天下,光风润大千”,被誉为培育优秀数学人才的一代宗师。值得一提的是,他的22位子女和子女配偶,有15位以他为榜样献身教育事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他是著名社会活动家。风雨一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他爱憎分明,支援学生爱国进步活动,保护地下d学生。在火红年代,他加入执政d,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度过浩劫,他是向邓小平勇陈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第一人;进入改革,他又与同侪登高一呼:“给高校一点自主权”,全国高校起而响应。他从担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到全国人大常委,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国家领导人,又是民主d派的领导人,成为全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1、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12、内有词47首。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
13、苏步青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包括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不愧为一代数学宗师,深受人们、包括很多国际友人的崇敬和爱戴。
14、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15、“这本画传图片丰富、内容通俗、表述生动、装帧出彩,学生、老师、数学爱好者都可以读读。“《苏步青画传》编纂者之复旦校史研究室主任钱益民说,这本画传为我们学习苏老的精神提供了生动教材,很有文献和收藏价值。
16、•美德长存•正如苏步青先生的得意门生谷超豪院士在苏松本追悼会上所说:“我们从心里钦佩师母诚挚待人的品德。一个加入中国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了50多年的外国人,这样地热爱我们的这片国土,这样地支持丈夫所从事的事业,这样地和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她的一生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日本女性的美德长留在人们心间。
17、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18、我听完陈老师讲的故事,心里非常激动,奋发向上的信心一下子增强了许多。我想通了,作文是我写的,老师怎么看是老师的事,和他闹别扭反而影响自已的学习,实在不合算。现在,陈老师又介绍我认识一位朋友——牛顿,我感到自己仿佛与少年牛顿站在同一个位置上,我有了学习的榜样。
19、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20、向大家推荐数学家苏步青先生的自传。很便宜,当当网才5元。
21、“看不起?看不起你,你就不读书?这样到什么时候才会被人看得起呢?”我很委屈地把上次发生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陈老师,还说:“不信我把那篇古文背给你听,我的作文,就是学习这篇古文笔法写的。”陈老师并不想搞清楚文章是不是抄同学的,他沉默了一会儿,问我:“你父母送你到学校来干什么?”我说学习。他又问我向谁学?我说向老师学。“你不去上课,怎么向老师学?”接着他又开导我说:“父亲从家里挑米来交学费,你年年背榜,怎么对得起省吃俭用的父母?”话音刚落,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扑簌簌落下来了。陈老师还继续说:“别人看不起你,就因为你是背榜生。假如你不是背榜生呢?假如你考第一呢?谁会小看你?”他又给我讲了一个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也长在农村,到城里读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欺侮他。有一次,一个同学无故打他,牛顿疼得蹲在地上,其他同学都哈哈大笑。那个同学成绩比他好,身体比他棒,平时牛顿不敢惹他,这次却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那同学见牛顿如此勇猛,害怕了,只好认输。从这件事上,牛顿想到了一个道理。只要有骨气,肯拼搏,就能取胜。从此他努力学习,不久成绩就跃居全班第后来他成了闻名世界的科学家。
22、1953年,外国人被准许入中国籍,在中国扎根超20年的松本米子当即申请入籍,同年获准的批准书编号为这一天,这个号码也深深印在苏步青夫妇心里。松本米子正式改名为苏松本。她对自己的新国籍,以及第二故乡对她的接纳,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和喜悦。动乱年代后,苏步青执教科研,家里的生活水平逐渐有了提高。但妻子因多年操劳,身体每况愈下。
23、1931年,我在日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回乡探亲。小山沟里出了大博士,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我一眼看出,站在远处头发花白的是陈玉峰老师。我叫着恩师的名字,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上座。
24、第一篇章以“为学应竭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为题,回顾了苏老满载波折的求学历程;
25、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
26、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27、第二篇章以“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为题,展示苏步青在数学界的卓越成就;
28、从那以后,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步青在数学上渐渐地崭露了头角。
29、 这是苏步表以物寄情,对家乡沦陷和祖国山河破碎的怀念和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爱国忧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
30、公元1609年,,45岁的伽利略走进了一家眼镜铺子,伽利略从眼镜店买回了几块透镜,他开始琢磨怎么能把他们组合起来。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了,伽利略制成了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的望远镜。经过一番改进,他又制成了8倍的望远镜。
31、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32、走上讲台,杨老师表现得很镇静,把课本向桌上一摔,说了声:“同学们,我姓杨,大家今天不用担心还没课本而被老师骂了,因此今天我们不讲课本,我们要讲国家!”他讲话的声音不算大,但每个字都像晶亮的子弹射进每个人的心房。
33、1924年3月,苏步青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报考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该校坐落于美丽如画的仙台市。从此,直至1931年9月,他在仙台度过了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34、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35、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被西方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他的一生践行着“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观念,还创办了一门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派,就是中国微分几何学派。俗话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常常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苏步青也不例外,用苏步青的话讲;“不夸张地说,我的学问和成就,一半是夫人给的。”值得一提的是,苏步青的夫人是个日本人,而且是第一批加入中国国籍的日本人。
36、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37、当年苏步青身为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但连一件完好的衣服也没有,经常穿着一身满是补丁的衣服上讲台。当他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对着他的背指指点点:“看,苏先生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正方形,样样俱全,还有螺旋曲线!”苏步青的妻子松本米子知道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职责,便将外婆送给自己作结婚纪念的玉坠子当了,给苏步青添了一件衣服。苏步青惊讶不已:“你怎么能为了我的衣服,当掉那么贵重的东西?快赎回来!”松本米子却甜甜地笑了:“我不想让我的丈夫受到任何委屈。”而自小便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的松本米子,来到中国几十年,为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却未曾添置过一件新衣裳,因害怕回日本便再不能与丈夫相见,多年来她未曾回家乡看过一眼,甚至父亲病重她也没有回去。
38、 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d,1978年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教授。
39、 苏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然而苏先生的精神永存,事业永在。应当感谢张文先生、王振中先生在苏先生秘书王增藩先生的指导、帮助下,编写出《小溪》这么好的一本苏先生故事集,让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有楷模,扬有精神,奋斗有榜样。让我们大力提倡、切实喊响:
40、这是苏步表以物寄情,对家乡沦陷和祖国山河破碎的怀念和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爱国忧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苏步青的诗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诗意境高远,笔调清新,常用典故,富有。读了苏步青的许多诗,不仅使人感到苏老常对后学谆谆教导“金字塔”般基础之重要。
41、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事,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42、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43、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44、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怀。
45、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46、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47、苏步青(1902-2003)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共产d员。1919年苏步青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其间,与陈建功一起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2003年3月17日16时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48、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差的浙大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49、贾宪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综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都与它相仿。
50、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51、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52、1979年的一个周末,苏步青直直地盯了妻子好半天,爱抚地说道:“给自己也添几套衣服吧,毕竟……”米子摆摆手:“我们家有那么多孩子,再说操持家务实在是不需要多做衣服的。”苏步青赶紧堵住了她的嘴:“这样的话你已经说了多少遍了。现在我们情况不同了,孩子们也都独立了,你无论如何也要买件新衣服,并且……”
53、“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54、在仙台安家之后,诸事顺遂。翌年,长女德晶诞生,第三年,长子德雄呱呱坠地。新家离开岳父家很近,时时相聚,其乐融融。那时,苏步青在帝大任讲师兼做在职博士生。每晚回家,他总是帮着做家务事,唱催眠曲哄孩子入眠,然后潜心科研,直至夜深。在米子夫人的精心照顾下,他身心愉快,学业突飞猛进。短短几年中,他完成发表了40多篇论文,成为远近闻名的数学界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