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52句集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52句集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1、教师准备:搜集整理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2、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3、紧握拳头的车夫,他满腔怒火,但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4、字形难点:“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赞”“辱”上下大小一样。

5、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展开,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学生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时,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是第16自然段,于是我抓住此典型事件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想像当时的画面,学会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6、过渡:是什么事情让少年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呢?那时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7、出示课件——(生)“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8、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9、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10、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11、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课外积累,加深对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背景的了解。

12、重点:在对话阅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3、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东北是焦点。

14、在现场目睹这一切的周恩来的痛心吗?愤怒吗?怎么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15、小结故事:在这不平等的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强占土地建立租界里,欺压百姓。课件14词语:

16、(1)伯父一再叮嘱不要去租界最关键的是什么原因?(预设:无处说理、中华不振……)请小组汇报周恩来出到沈阳是与伯父对话中你读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生:伤感与疑惑、无助与不解……)(课件出示)“不振叹气不解”,(2展示朗读(出示伯父的话)请小组成员读出这种哀伤、无奈和疑惑不解。(板书:读)

17、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一时冲动吗?同学们,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借助导学单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补充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19、设计意图:“润物细无声”,通过品读少年周恩来的誓言,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周恩来的胸怀与抱负。

20、“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21、出示:课文中第一件事写的是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一句呢?我请一位同学读读。(生读)

22、①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改革社会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

2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25、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2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设计力求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

27、设计意图: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引导学生与文章充分接触。

28、“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29、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30、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31、耳闻“中华不振”(1-6);目睹“中华不振”(7-8);立志“振兴中华”(7-8)

32、(  疑)(  惑  )不解 ( 风 )和(日    )丽 

33、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5、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5~17自然段)。

36、设计意图:“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37、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38、本文中运用了具体事件来说明中华不振,请学生们写写自己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应该为什么而读书?比如:如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医学上癌症不可治愈、观阅兵仪式时你的立志、为了获得诺贝尔奖、为了在奥运上为国争光…….用几句话表达清楚,说明自己的志向。

39、还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伟人,他们也是为了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想到了谁?

40、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复习回顾“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谁来有节奏、有力度的朗读课题,很好!这就是铿锵有力的声音。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了,今天我们聚焦词句悟情探索尝试。

41、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他心里想……

42、首先请各组简单汇报一下学单“自主研学二”文中哪些地方你觉得体现了“中华不振”?

43、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44、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4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6、思路点拨:要想把理由写清楚、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要注意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

47、他的意见(   显然  )是不对的。     

48、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49、“肃”是独体字,书写时应注意其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50、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51、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