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
1、 杨文澄问:“意有善恶,诚之将何稽?”阳明先生曰:“无善无恶者,格物也。”曰:“意固有善恶乎?”曰:“意者心之发,本自有善而无恶,惟动于私欲而后有恶也。惟良知自知之,故学问之要,曰‘致良知’。”(7)(P586)
2、就目前的讨论而言,王畿很好地把握了阳明的主张。不过,在四句教问题上,他也有自己独立的看法。考察王畿看法与阳明的异同,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全面反观阳明的主张,尤其是就现有材料来看,四句教中蕴含的“四有”和“四无”两条为学进路,首先是由王畿在与钱德洪论学时揭示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阳明意旨在其后学中是如何发生偏离的。
3、单选题:“心外无物”的“物”是指:选项:A: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世界B:天C:原子D:事答案:(事)
4、智慧树答案中国传统文化西安交通大学单元期末见面课知到章节测试答案
5、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6、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7、天泉证道之前,王畿在和钱德洪论学之际,表明了自己对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等关键概念的理解。这些理解保存在《天泉证道纪》中,但不见于《传习录》和《王阳明年谱》。它们和同时也见于《传习录》和《王阳明年谱》的王畿对有与无关系的理解一起,对我们完整、准确把握四句教的内涵,以及王畿与阳明观点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
8、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
9、 《王畿集》卷20的《刑部陕西司员外郎特诏进阶朝列大夫致仕绪山钱君行状》(以下简称《钱绪山行状》)有云:
10、选项: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
11、近代太虚法师提出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步骤为:( )
12、无善无恶心之体,指“人心”的本然状态,是虚是无,如一张白纸,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万事万物在人的心上的最先表现只是原物的再现,只是复写。我们的心的本体其实从本质上讲就如同一面镜子,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四肢等等,将外界事物反映到心上,这个过程仅仅是原物的再现,只是表明了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第一阶段,正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最开始我们仅仅知道的是这个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的客观实在,无所谓善恶。
13、第进一步说,此好善恶恶、为善去恶的工夫,虽从理论上说可以完全依靠本体之自然,但在实践中却也不排除刻意、执着。这一点才是阳明告诫王畿的关键。原本,对上根来说,好善恶恶的工夫因为完全出于本体之动力,所以不必刻意、执着。既然不必刻意、执着,那就完全可以说并无工夫可言,因为已经是超越人力之化境了。然而,阳明的看法并非如此。他对上根强调的恰恰是在一悟本体之后,由于“吾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不妨随时用渐修工夫,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也”。“吾人凡心未了”,是使得有所刻意、执着不至于造成干扰或阻碍本体自然发用之弊的原因。“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工夫,亦只如此”,便是用古代的圣人为例,印证上乘兼修中下的必要性。圣人也用兼修中下的工夫,从主观的心情来说,其缘由是:“圣人虽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工夫”(《全集》卷第126-127页)。在出征思、田的途中,几乎无暇讲学的阳明,念念不忘的是告诫弟子:“尧、舜生知安行的圣人,犹兢兢业业,用困勉的工夫。吾侪以困勉的资质,而悠悠荡荡,坐享生知安行的成功,岂不误己误人?”(《全集》卷第1445页)由此亦可说明,上根不仅需要做好善恶恶的工夫,而且其工夫也并非单纯诉诸本体之动力,而也不免有所刻意、执着。这样一来,其工夫和中下的工夫虽有生熟程度的不同,却没有严格的区别。
14、综上,中下面临的是第二句所说的必须有所刻意、执着好善恶恶的条件,因而首先依照最后两句指示的良知本体和格物工夫刻意、执着地循序实践,亦即根据良知以好善恶恶,最终可以达到第一句所说的彻悟和确信。其所悟所信之事,乃是良知自然就有的时时处处达到好善恶恶的能力。上根则首先依照第一句彻悟并坚信本体,而后依照最后两句指示的良知本体和格物工夫实践。尽管上根原本不必刻意、执着,便能达到为善去恶的要求,然而他们却也应当不排除刻意、执着。总之,四句教中的四句话对所有人都是有效的。正所谓“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不同人的主要差别,在入手处不同,而不在各自依照的是完全不同的工夫。两者所用的工夫,是交叉、重叠的关系。
15、资质特高的人,世上很难发现。对本体功夫一悟全透,就是颜回、程颢
16、“无善可名”,是王畿解释将完全出于良知以好善恶恶称为无善无恶的直接原因。这一解释是王畿自己的理解,而与阳明“不曾好恶一般”的解释未免有所偏离。“无善可名”是承接“其机自不容已”而来,意思是意念尽管好善恶恶了,然而却因为并不是人为的刻意、执着所致,所以也称不上是善。这个解释着眼于已发之感应,和阳明“不曾好恶一般”的着眼点是一致的。不过,阳明明确表示“循理便是善”(《全集》卷第34页),由于无善无恶也是循理的,因而无善无恶并非无善可名。在这一点上,王畿与阳明的理解之间,出现了分歧。
17、问题: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选项:A:性相近B:性恶论C:性善论D:性有善有恶论答案:(性相近)
18、问题:本讲中认为,“仁”的含义中有( )选项:A:具体的说辞B:普遍的道理C:现实的出发点D:难以达到的目标答案:(具体的说辞,普遍的道理,现实的出发点,难以达到的目标)
19、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20、沾染的心,在意念上就有善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其正
2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 )
22、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23、他人和自我、内和外一切都透彻了。另外一种人,资质较差,心不免受
24、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25、选项:A:人与人的和谐 B:人与自然的和谐C:人与自身的和谐D:天人合一答案:(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天人合一)
26、阳明后学中的一些学者在解释无善无恶之际,对阳明在发用上说无善无恶的思路,有明确的认识。如北方王门的杨东明,便认为阳明提出的无善无恶,指的是已发之感应上的善:“文成所云‘无善无恶’者,正指感动之善而言”(《明儒学案》卷第760页)。东明看到了阳明所说无善无恶是指“感动之善”,这一点在晚明时代学者纷纷从未发之性或本体角度理解四句教之无善无恶的氛围中可谓独树一帜。5又如素有“江有何、黄”之称的另一人何廷仁,也是从已发之感应角度解释四句教前两句内涵的。他说:“师称无善无恶者,指心之应感无迹,过而不留,天然至善之体也。心之应感谓之意,有善有恶,物而不化,著于有矣,故曰‘意之动’。”(《明儒学案》卷第523页)廷仁对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的解释,都立足于心的感应作用来谈,并进而认为“应感无迹,过而不留”,就是“天然至善之体”,亦即心体。
27、”。以“无善无恶”与禅宗的关系为例,“具体作者”尊孔孟、辟佛老,锱铢必较于学脉之纯正,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而“抽象作者”超越正统、异端之分,孜孜以求于境界的提升,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作者”让思想史变得厚实起来,厚实的反面是自由的心性被遮蔽;“抽象作者”让心灵史变得真切起来,真切的根柢乃是精神的全幅敞开。古往今来,人有上根者,有中下根者;前者少,后者多。任何真正的哲学须面向绝大多数人,向下一路是工夫上的重中之重,此乃四有句之用意;与此同时,它得把向上一路作为境界上的重中之重,此乃四无句之用意。一人之身,时或上根,时或中下;前者少,后者多。所以,当把向上、向下两路综合起来,智上顿悟,行上渐修。回到日常生活里面,我们读完思想史,掩卷遐思,人生的根本大问题“几希”焉,就该告别“具体作者”了,并开启对“抽象作者”这一人文理念的期待……
28、选项:A:《雍也篇》,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B: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C: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D:《中庸》,“肫肫其仁”。答案:(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中庸》,“肫肫其仁”。)
29、王阳明所说的“利根之人”,就是聪明的、理解能力强的人。他认为“四无说”并没有错,但只能针对聪明且理解能力强的人,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是理解不了的。对一般人只能用四句教来教诲。
30、《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31、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32、总之,在阳明直接针对良知的论述中,“有”具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应该加以辨别。良知在其中发用的见闻意义上的有,在他看来是不可无的。有善有恶之有所刻意、执着意义上的有,在他看来则是不可有的,当然这是针对上根人或达到较高阶段的学者来说的。之所以不可有刻意、执着,不过是因为刻意、执着会妨碍良知本有的不断好善恶恶能力的发挥而已。
33、选项:A:求是学风B:科学态度 C:科学方法D:经世致用答案:(求是学风;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34、由上可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就是自然致知和勉然致知。阳明如此提及这两种类型的致知,“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全集》卷第312页)。而其后阳明说的“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同上),则是我们说有善有恶工夫受到良知指引和一定程度推动的根据。另外,因为“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全集》卷第94页),所以又可说有善有恶就是不包含正心的诚意,而无善无恶则是正心。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从阳明“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全集》卷第39页)的说法中推知。由于天泉证道对阳明思想具有定论性意义,“诚意”和“致知”又分别是阳明中年和晚年最重要的工夫指点语,故可说,上述对工夫的两层区分在阳明思想中相当普遍。也正因为与致知、诚意和正心表达的思想一致,所以说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是内在于阳明工夫论中,符合其一贯主张的。而无论哪个指点语,都强调由好善恶恶以做到为善去恶,则又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35、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36、其实,阳明平时也明确指出过,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是通贯上下的普遍工夫。如他说:“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全集》卷第86页)另外,他还说过:“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全集》卷第39页)。这里看似圣人不必做格物工夫,圣人以下才有必要。不过显然这里格物的意思是指去私欲之蔽,而不是说圣人不必为善去恶。
37、嘉靖六年(1527)九月,即将出征思、田(今广西)的王阳明,在越城(今绍兴)天泉桥上与弟子王畿、钱德洪进行了一场著名对话,史称“天泉证道”。这场对话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它围绕引人瞩目的“四句教”展开。四句教内容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据《传习录》和《王阳明年谱》记载,阳明给予了四句教极高的评价,认为:“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
38、在天泉证道中,阳明说的“有善有恶”,便是指好善恶恶却又不免有所刻意、执着。之所以只是“有所”,原因就在于良知虽然没有提供工夫的全部动力,但由于良知自知、自觉,因此良知无论如何都对工夫提供了指引和一定程度的推动。和无善无恶一样,有善有恶本是达致好善恶恶的一种进路,就如阳明所明确表示的:“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1)不过,这是在心体受到私欲牵累条件下的进路。阳明认为应该摆脱私欲的牵累,超越有善有恶而达致无善无恶的阶段。他对尚且停留在有善有恶阶段的钱德洪提出了批评:“有只是你自有,良知上原来无有。”(2)此处的“有”,即指有善有恶,意思是有所刻意、执着。“良知上原来无有”,不是说良知本体是空无一物,亦即全无好恶能力的,而是说由于良知自然有好善恶恶的能力,因而本无须借助刻意、执着。阳明其后说“一过而化”强调的是良知不留滞,亦即不执着的特点。至于不刻意的特点,则是由后一句“亦何费纤毫气力”(2)所表达。由于工夫完全出于良知的动力,因而不必刻意,所以说不费丝毫气力。阳明将这种工夫称为“合得本体功夫”更细致地说,这已经是完全出于本体之动力,且符合本体之准则(即好善恶恶)的工夫,亦即实现了本体与工夫的完全合而不仅仅是合于本体之准则的工夫。事实上,有善有恶的工夫便已是合于本体之准则,并且部分出于本体之动力的工夫。因而无善无恶是严格意义上的本体工夫,而有善有恶则可说是广义的本体工夫。
39、 ④许孚远著有《敬和堂集八卷(存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97—548页),集中未见《九谛》。
40、选项:A:儒、释、道三家并列B:儒道互补C:“易”、“道”答案:(“易”、“道”)
41、王畿的一个解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阳明的意旨。他说:“良知知是知非,原是无是无非,正发真是真非之义,非以为从无是无非中来。以标末视之,使天下胥至於惛惛懂懂也……譬诸日月之往来,自然往来,即是无往无来,若谓有个无往无来之体,则日月有停轮,非往来生明之旨矣。”(《王畿集》卷第242页)既然日月的自然往来就已经是无往无来,而非在自然往来之外另有无往无来,那么同样地,人的自然是非就已经是无是无非,而不是在自然是非之外另有无是无非。亦即无是无非就是指不刻意、不执着而自然能知是知非。王畿正是在发用上理解无是无非,而不是将其理解为离开发用的本体。他在此主要反驳的是,以离用求体的思维来理解阳明之语前后两部分的做法。他认为不能把无是无非视为根本,知是知非视为末节,因为这种理解割裂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事实上,无是无非就在知是知非当中而不在其外,是对知是知非的限定而非否定,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知是知非,亦即并无刻意、执着的知是知非。
42、因势利导。嘉靖十一年进士。著有《阳明先生年谱》、《濠园记》等,
43、他的良知体验美学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咂摸体验。在忙忙碌碌前行的道路上,偶一回头,发现先人衣决飘飘,面对蝇营狗苟生活着的人们,早已微笑的将我们宿命的留在艰苦跋涉的道路上,而兀自去追求那种自在清明的圣人生活去了。也只有在这假日,我才能去触摸内心本有的“良知“,王氏的“格物致知”显然对我而言,比朱熹的要亲和受用的多了。
44、而“四句教”是阳明在其行教过程中提出来的心学智慧之乃阳明一生思想精髓的总结,阳明在他的心学体系中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如果说“良知”是阳明整个学术大厦的总依据,那么“四句教”则是其一生思想的高度概括。
45、王畿认为如果按照德洪所说,那就只能把握到其中四有的一条进路,而忽略了四无的另一条进路。他试图做的,正是通过把四句教中蕴含的两条进路指示出来,从而提醒德洪不该忽视四无的进路,并进一步主张只有四无的进路才是究竟,而德洪所理解的进路不过是方便而已。
46、王畿曾提及,天泉证道之后,阳明在严滩问答之际说过:“良知知是知非,其实无是无非”(《王畿集》卷第470页)。王畿自己也多次说过类似的话,如:“良知知是知非,原只无是无非”(《王畿集》卷第464页)。阳明以是非解释良知,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此处所说难道对以是非解释良知的既有思路作出了否定吗?从字面意思来看,阳明确实是以无是无非来否定知是知非,知是知非的含义已经被无是无非的含义所取代。
47、然而,在四句教是否最终只能落在四有上讲,以及两种进路是否有究竟与否的分别这两个问题上,阳明的观点与王畿是不同的。阳明认为四句教包含了两种进路,这一点我们在第一节已经提及。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不仅四句教中的两条进路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两条进路并无高下之分,王畿认为并非究竟的进路也可以达到究竟,他认为的究竟进路也可能因为不能兼修中下,以至于不能真切做格物工夫而流入虚无。对此我们将在下一节详加讨论。
48、我这里接人,原有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
49、多选题: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是()选项:A:无善无恶心之体B:知善知恶是良知C:为善去恶是格物D:有善有恶意之动答案:(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善有恶意之动)
50、 此与龙溪《天泉证道记》同一事,而言之不同如此。蕺山先师尝疑阳明《天泉》之言与平时不同。平时每言:“至善是心之本体。”又曰:“至善只是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又曰:“良知即天理。”《录》中言“天理”二字,不一而足,有时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亦未尝径说“无善无恶是心体”。今观先生所记,而四有之论,仍是以至善无恶为心,即四有四句亦是绪山之言,非阳明立以为教法也。今据《天泉》所记,以无善无恶议阳明者,盍亦有考于先生之记乎?(7)(P332-333)
51、王畿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52、阳明后学中的一些学者在解释无善无恶之际,对阳明在发用上说无善无恶的思路,有明确的认识。如北方王门的杨东明,便认为阳明提出的无善无恶,指的是已发之感应上的善:“文成所云‘无善无恶’者,正指感动之善而言”(《明儒学案》卷第760页)。东明看到了阳明所说无善无恶是指“感动之善”,这一点在晚明时代学者纷纷从未发之性或本体角度理解四句教之无善无恶的氛围中可谓独树一帜。5又如素有“江有何、黄”之称的另一人何廷仁,也是从已发之感应角度解释四句教前两句内涵的。他说:“师称无善无恶者,指心之应感无迹,过而不留,天然至善之体也。心之应感谓之意,有善有恶,物而不化,著于有矣,故曰‘意之动’。”(《明儒学案》卷第523页)廷仁对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的解释,都立足于心的感应作用来谈,并进而认为“应感无迹,过而不留”,就是“天然至善之体”,亦即心体。
53、选项:A:崇德重义B:以人为本C:载道化成答案:(以人为本)
54、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55、问题:礼教的核心是:( )选项:A:父子有亲B:君臣有义C:夫妇有别D:长幼有序E:朋友有信答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6、 本文辑出的9种文献之中,有3种(第6种)辑自《王阳明全集》,比例也不低。一般而言,收入《王阳明全集》的作品,无论何种文体,均可视为王阳明的思想。具体到四句教,这3种文献塑造了钱德洪维护师说的形象。有关钱德洪对于《传习录下》、《(阳明)年谱三》的编纂之功,前面已作随文说明。藉由编纂过程,钱德洪捍卫了王阳明的四有句。如《传习录下》:“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2)(P117)《(阳明)年谱三》亦有:“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2)(P1307)《天泉证道纪》只字未提王阳明这一告诫,但引钱德洪之言:“此是师门教人定本,一毫不可更易。”(5)(P1)罗洪先(1504—1564)的《与钱绪山论年谱》云:“天泉桥上与龙溪兄分辨学术,当时在洛村兄所闻亦如此,与龙溪兄《续传习录》所载不悖,此万世大关键,故一字不敢改移。”(《罗洪先集》卷6)(17)(P207)后世有把四有句直接当作四句教的做法,当与钱德洪的努力维护密不可分。
57、-----------------------------------------
58、夫纯熟后,污秽彻底荡涤,本体也就明净了。汝中的见解,是我用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