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1、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2、在按照人口多少分配土地的基础上,再按照贡献大小增加土地分配的量,首先是把功臣按照公侯伯子男分为五种爵位,分配给不同土地,这部分土地儿女可以继承使用权,但是如果在天子所派的监察官员和天子每年的巡视中,发现教育、治理等不过关,民愤大,就会剥夺掉,收归国有,分给治理得好的人。周王室和诸侯为其干部制定的爵位,有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总共五等爵位,按级别分配给土地作为工资,每年考核,不在职就收回,儿女没有继承权。天子的禄田是上大夫(卿)的十倍。
3、本章里,还透露了我们的祖先对自然保护和动物保护的认知。
4、陈引驰:认识传统文化也是认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5、第六章惟德是辅——《诗经》导读(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 (孟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6、孟子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派大工匠去寻找大木材,让他来建造房屋,而不是根据大王的喜好来指导他们,一个人从小学习一种专业技能,长大了便想学以致用,大王却经常说:你暂且放弃你所学,按我的意思去办吧,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一块原始的玉石,就要找专业的玉匠来雕琢,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用专业的人来治理。
7、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8、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9、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0、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11、“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12、齐宣王觉得不好意思,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扯别的话题去了。
13、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14、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上反省,自己做了哪些选择,让关系破坏。夫妻矛盾,亲子对抗,婆媳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15、第七章孝为德本——《孝经》导读(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
16、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17、所以当楚国的大王派人来请庄子做楚国的丞相的时候,面对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庄子却轻易放弃了,而且是再三推辞,因为他认为这样就会让他失去身心自由,凡是不能让他自由自在活着的东西,哪怕是高官厚禄也是不算什么的。
18、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19、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20、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
21、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道理,他问孟子为什么他用粮食救济了邻国受饥荒的百姓,百姓还是不到魏国来?我们知道,在古代,没有机械,没有石油,所有的劳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加之时不时地战争,人口一直紧缺,各国的国君都在努力增加本国的人口。
22、孟母三迁主要讲的是为孩子学习搬家。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3、孟母看到了:“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24、 执行主编▏苗四海皓月
25、我更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而倍感“德”对人类的重要性。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者,一代文学巨匠,如果他的思想没有一定的远略和高度,如果他的目光没有把祖国重重地装在心里,如果他不具备放眼世界的才能,他就不会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一项建议,再由杨俊文博士递交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国训提案。他曾经是一名军人,有着20年的军龄。热爱祖国是他的座右铭。
26、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27、成功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8、大约在十五六岁时,孟子离开邹国,到鲁国求学。鲁国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家乡,这里儒学发达。学习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毕生从事儒家学说的研究。孔子有个孙子名叫子思,是当时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子思非常崇拜,但当时子思已经去世,于是孟子就拜子思的门人为师。
29、道家是消极出世的,庄子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把世间万事都看的虚无缥缈的,都认为那不是真实的,因为万事都会消亡的,所以与其积极要求做官,实现所谓的理想抱负,不如把自己隐藏起来,做一个内心自由自在的人。
30、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休妻 、五十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