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二战十大名将没有曼施坦因84句集锦

二战十大名将没有曼施坦因84句集锦

二战十大名将没有曼施坦因

1、拿下了波兰后,在外交上的连锁反应就是英法对德宣战了。虽然英法只说不动,但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却不会因此而停下,他的矛头又转向了西方。进攻法国是德国永远都要面对的课题,本来德国准备沿用一战的老方案“施里芬计划”,但这已经太为人所熟悉了,曼施坦因为此制定了一个大胆的奇袭计划——德军进攻的主要矛头转回中部,以装甲部队为主实施突击,经过比利时南部、卢森堡和阿登森林地带直抵色当,直插大西洋海岸将法国切成两半。

2、从道德上讲,他也与那些犯下了屠杀罪行的死硬纳粹分子有区别——他在苏德战场上曾公开抵制了“枪毙政委”的命令,并下令部下不得执行这一命令。在法庭受审时,也没有为了撇清自己而出卖过去的部下和同僚,保持住了普鲁士军官的高贵品质。

3、1940年,克莱斯特指挥的装甲集群因作战有功,他被晋升一级上将,他的装甲集群也被变更为德军历史上第一支战役级装甲部队,第一装甲集群。当德军上下在巴巴罗萨计划指引下准备进攻苏联时,1941年4月份,巴尔干危机爆发,克莱斯特被命令先解决东南欧的困局,也成为他指挥作战的高光时刻。(二战十大名将没有曼施坦因)。

4、但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海军毕竟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还能跟美国海军掰掰手腕,这才是山本五十六上榜的理由,因为陆军在太平洋上基本就是靠玉碎和剖腹跟美国人玩命,没有什么战略战术可言。反倒是山本敢于突袭夏威夷,让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猖狂了一年多,算是有点本事。(二战十大名将没有曼施坦因)。

5、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于世,由他所指挥过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三大杰作。2002年,蒙哥马利被英国BBC评选"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第88名)"。

6、曼施坦因,一个从出生就注定是从军的人,一生功勋赫赫。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他在德国享有“伟大战略家”。其中曼施坦因的“曼施坦因计划”、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足以让他载入史册的战例。在库尔斯克和后来的第聂伯河的一系列指挥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失误但也无力挽回东线颓势。在斯大林格勒对第6集团军实力的估计是他最大的一次战局误判。性格上,他敢于进言但却又鲜见违抗元首的意志,对希特勒有不满但与颠覆希特勒的力量划清界限。出于对自己“普鲁士元帅”身份的高度荣誉感,他为第三帝国倾尽心力。

7、保卢斯元帅。德国陆军元帅。入侵苏联的南方集群司令。入侵苏联之初,曾经在乌克兰成功俘获苏联的整个西南方面军(20余万人)。但是兵败斯大林格勒城下。

8、因此讨论这个问题,还得去二战时期几个主要军事强国的军队中落实名单,并且“名将”这个词的定义还需要理性一些,所谓名将那必须是名声在外,却不代表军事指挥能力的真实排名,尤其是处在同一阵营不可能发生交手的情况下,更难判断孰高孰低。

9、排在第四的是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主要战役:闪击战之父、闪击波兰、闪击法国、巴巴罗萨计划。

10、小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1月11日-1945年12月2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著名的军事将领。

11、因此二人的矛盾也渐渐大了起来,再加上希姆莱的蛊惑,希特勒终于在1944年3月31日决定解除曼施泰因的指挥权,不过还是给了这位老将一个荣誉——橡叶带宝剑骑士铁十字勋章,然后完全退出现役,成了一个“退休干部”。

12、1887年,曼斯坦因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柏林。曼斯坦因的家族是国内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一位炮兵上将,他的爷爷也曾是参与了普法战争的普鲁士将军。而他的伯父更是大名鼎鼎的德国总统兼陆军元帅兴登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注定了曼斯坦因的人生绝对不会平凡。曼斯坦因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少年候补军官团。19岁时便以见习军官的身份进入了一个步兵团中。1913年,曼斯坦因进入了军事学院学习深造。但随后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打破了他潜心学习的生活。

13、古不帅:海茵茨·威廉·古德里安。如果说曼施坦因是战略大师,那么古德里安就是一个战术大师。在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敢说他比古德里安更加了解装甲部队的重要性。在1933年,希特勒看到古德里安的摩托化部队时大呼:“这就是我想要的。”在曼施坦因制定黄色方案时,曾亲自拜访古德里安询问装甲部队能否通过阿登森林,得到古德里安的肯定的答复后,曼施坦因才开始制定自己的计划。

14、相信就算苏联在那里没有驻守任何军队,直接放日本人进去,估计日本的军队大多数能活着通过该地向苏联的欧洲地区进攻的可能性都几乎不大,即便能够顺利过去相信军队非战斗减员数量也会相当恐怖的,更别说这些无法适应极寒低温的装备了,会基本失去战斗力。况且事实是此地还有数十万驻军。

15、这就是第二次,最具说服力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从1943年2月2日—3月3日,朱可夫以最高副统帅的身份指挥四个方面军超过50万大军,攻击曼施坦因残缺的南方集团军群20多万人马,在至少2比1的优势兵力和战场局面下,被德军打得大败。

16、从克莱斯特的指挥经历看出,虽然他思想上反对战争,但在行动上却不遗余力地热衷于闪击战,一方面是感谢德军重新启用他,另一方面是对装甲进攻情有独衷。其次,既然克莱斯特与曼施坦因指挥相近,结果为什么不同呢?应该说,克莱斯特在指挥装甲部队的时间要比曼施坦因要早,战功也不逊色,只是俩人没有机会在一起,当克莱斯特获得基辅大战胜利时,曼施坦因刚指挥第11集团军进入克里米亚战场。不过,也是1942年底1943年初开始,他们几乎把命运都交到了苏德战争的南线战场,也成为了东线作战的主力。

17、曼斯坦因对这个计划十分反感,但他最终也无法违背希特勒的命令。在列宁格勒,曼斯坦因又一次被希特勒的命令左右。由于他的战略遭到了希特勒否决,列宁格勒久攻不下,曼斯坦因开始有些对总指挥部失望。后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包围,曼斯坦因不得不赶去救援。就在曼斯坦因为第6集团军的突围创造出条件时,保卢斯却以未收到元首命令,并且燃料不足为理由,拒绝突围。最终,保卢斯向苏军投降,德军遭到了重大的打击。

18、一九二零年才又一次回到德国,并再次加入德国海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潜心研究潜艇作战战术,训练潜艇人员。

19、曼施坦因出色的指挥才能使希特勒将他当成“救火队员”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告急之时,希特勒又派他前去救援。但这一次曼施坦因却没能成功。原因自然不是他不愿意去救,而是他认为无论是突围或救援很可能后果都会很糟糕,突围会使战线出现大口子,引来苏联的追兵,救援部队在苏军的优势兵力和恶劣天气之下也很可能是“肉包子打狗”,牺牲第6集团军来吸引苏军,给德军其它部队撤出赢得机会,可能还是最优选择。

20、网友们也把它的标题戏称为《希特勒是个大撒比》《苏联除了人多啥也不是》《美国这个二五仔有本事出来单挑》。总结起来就是除了我以外都是撒比,只有我才是与众不同的,因此他也被网友戏称为曼不群。

21、古德里安是德国装甲兵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发明者,也就是德国闪电战的创始人。被称为纳粹的三大军事天才。其实,他的主要理论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装甲兵力:"只许集中,不可分散"。

22、最后,让我们从百度百科资料中看看对这三位名将的描述:

23、他同时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之一。

24、但这不代表朱可夫的能力不够,他能够像“救火队员”一样被先后派往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显然是斯大林对其指挥能力的认可。

25、当年关东军的建立其实主要是为了防备苏联。注意!其主要目的是防备苏联,是为了占领东北并巩固东北,使东北成为侵华的战略后方,提供日军军粮,军需物资包括一般性的武器弹药等。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

26、古德里安性格刚烈,正直,经常与希特勒发生激烈的争吵,我们前面这个事例还可以说是古德里安是出于爱惜兵士而违抗最高领导的意志,但下面这个例子,就完全看的出古德里安的战略眼光确实有所不足。

27、就连古德里安后来的回忆录也认为:曼施坦因是我们当中最具备战略视野的人。

28、虽然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在苏德战争中屡立战功,最后曼施坦因官至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古德里安还接任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都是临场救急并没有把他们的优秀才能完全发挥出来。

29、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古德里安是陆军大将、装甲集群司令,隆美尔是装甲兵上将、装甲集团军司令,而曼施坦因不过是兵种上将、装甲军长,能够在一年多时间脱颖而出,绝非等闲之辈,并且其战功要比隆美尔对付英军踏实得多,1942年封帅,当年晋升集团军群总司令,比隆美尔还早了两年多。

30、也正是“切尔卡瑟包围圈”战役之后,曼施坦因由于屡次顶撞小胡子而被解职,但是要注意,他是唯一一个并非因为抗命、或者作战失败被解职的高级指挥官,甚至在被解职之前还得到了一枚勋章。这既是小胡子对其能力的不得不肯定,也使朱可夫再没有报仇雪耻的机会,之后德军的东线战场形势就趋于崩溃了。

31、最能体现他战略层面水平的是对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这个计划充分体现了他天才般的战略构想。而作为这次战役的总策划人,曼因斯坦居功至伟。其对二战中的德国前期的打开局面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32、他非常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以及把握美英两国军队的合作方式,某种意义上,他其实是马歇尔在欧洲前线的化身和代言人,作为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成功领导实施了诺曼底登陆战役,虽然他作为政治家的能力恐怕要高于军事家的角色,但是对二战胜利的贡献和在盟军中的知名度,那还是无与伦比的。

33、尼米兹早期以研究潜艇为主,而后成为美军中柴油引擎技术的专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尼米兹担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等职务,主导对日作战。

34、从他俩的出道经历看,古德里安一直从事后勤运输工作的研究,希特勒上台以前,德军司令部也是把他当作装甲运输方面的专家来对待,希望他能从提高德军的运输机械化程度上有创新成果,这是由于古德里安对通信和机械化运输有一定的长处。后来,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对快速打击理论的重视以及对外扩张的需要,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才逐渐得到拓展,古德里安才从认识上,把装甲运输提升到装甲独立成军,并形成以装甲坦克为基础的军事打击理论。所以,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是与希特勒的扩张需要相吻合的,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

35、1910年7月从军,一战时随军开赴法国,后又在东线与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作战,被德皇授予蓝马克斯勋章。一战后曾担任过步兵营长、陆军学院教官。1938年隆美尔少将任元首大本营司令。

36、埃尔温·隆美尔:隆美尔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与曼施坦因与古德里安一起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因战功,他于1942年6月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1944年10月14日在卡车上服毒自尽,时年53岁!

37、第十名:卡尔·邓尼茨(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

38、然后一路升迁,从第5军军长、第12军军长到军区司令,一直到出任北非英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并终于在阿拉曼终结了隆美尔的不败神话。

39、由于第1装甲集群10个装甲师一天内推进50公里,三天推进200多公里,成功地阻止了南斯拉夫军队继续顽抗,并将英军和希腊联军打败,逼迫希腊政府投降,从而奠定了克莱斯特最先成为闪击战先锋的地位,被希特勒用在闪击苏联的最重要位置,成南方集团军群的第一装甲集群司令。

40、曼施坦因确实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同时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也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d卫军首脑相比,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正因为如此,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这么一个天纵奇才为什么没有入围二战十大名将实在令人费解。我就想问问山本五十六有什么脸面入选?

41、由于邓尼茨和隆美尔都是指挥的单一兵种,限制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落后一点。

42、德国三大名将,在我看来,军事能力无论是古德里安还是隆美尔都比不过曼施坦因。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就拿古德里安相比,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都是因为看希特勒脸色的水平不同才有了官阶之分,古德里安是德国装甲兵的鼻祖,曼施坦因是精英中的精英。战略和战术是两种概念!古德里安偏向于战术,曼斯坦因是战略大师,镰割计划(曼斯坦因计划)就是他的杰作!在二战那个大环境下,指挥官的战略思想必然是最重要的。后来古德里安当德军参谋成就不及之前闪电战波兰的无敌之势。

43、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在国家危难之际,56岁的尼米兹临危受命。果断使用航母作战使得美海军度过危,他力挽狂澜重创日海军,成为美海军永不陨落的将星!

44、美军“十大五星上将”论战功论能力哪个最强?应以二战贡献为基准

45、古德里安是德国装甲军之父,也可以说是世界装甲军之父,是二次大战有名的闪击战的创立者和执行者,直到今天古德里安的照片还赫然在德国军队的很多营房里。古德里安确实仅凭世界装甲军之父和闪击战之父,绝对就可以当之无愧地名垂青史。

46、第三次的库尔斯克战役,严阵以待的朱可夫还是在南线被德军实现了突破,霍特的装甲集团军已经取得良好战果,那正是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所以也正是曼施坦因强烈反对中止战役,因为他的进展最为良好。

47、主要成就:闪击战之父、闪击波兰、闪击法国、巴巴罗萨计划

48、半年之后他伤愈复出,被调到军团们军团参谋部,远离了危险的前线。此后,他随军团参谋部参加了对塞尔维亚和俄国的作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等到东线比较稳定后,曼施坦因又回到了法国前线,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而曼施坦因大概也不会想到,在索姆河战场某个角落里,他未来将要效忠的“元首”,此时还是下士的阿道夫•希特勒也正拿着毛瑟步枪在战斗。

49、两年之后,在经过了近乎苛刻的考试之后,他又迈进了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级军官学校,学习高级军官和参谋人员所需要的业务知识。以现在的角度看,很难想象一个只有15岁的少年已经在为指挥千军万马而做准备了,但当时就是如此。在这里,他见识到了更多的先进科技和军事理论,并且具备了初步的参谋技能,还学会了法文。1904年,曼施坦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选入宫中,成了德皇威廉的一名亲随副官,这是一种非常光荣的待遇。两年后,1906年3月曼施坦因被德皇派往近卫军步兵第3团,成为了该团的一名见习军官。这个团实际上就是德皇的“御林军”,连士兵都是贵族子弟,兴登堡也曾在此团任下级军官。把曼施坦因派到这里,显示了德皇对他的认可。1907年1月,还不满20岁的曼施坦因晋升为少尉,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军官。

50、备受后世争议的“八月分兵”改变了两人的命运。古德里安接到命令掉头南下增援基辅,恰巧这个时候德国第11集团军司令死于空难,陆军司令部一纸调令飞来,曼施坦因也南下,被派往克里米亚指挥德国第11集团军作战。

51、排在第二的当然是帅帅隆美尔啦!主要参战闪击法国、北非战役。德国著名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

52、他曾是一个日本士兵,18年后却当上中国元首,还娶了4个老婆

53、**根据历史资料,盘点整理出了二战十大最能“打”的元帅和名将,一起来了解这十大杰出人物吧。

54、指挥战役:波兰战役、法国战役、阿登森林战役。

55、埃尔温·隆美尔(德语:Erwin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出生于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

56、12月,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21日,不治在德国海德堡去逝,享年60岁。

57、两年半的时间里,隆美尔的军衔从中将升到了陆军元帅,1944年元旦转任大西洋防线的主力部队“B集团军群总司令”,这也是他的最高军职。

58、1941年是二战最惊心动魄的一年。6月22日,德国开始侵略苏联后。我们先来看看战后古德里安的回忆录中所说的一段:

59、实际上,人们一直好奇,希特勒把德军最能谋善断的曼施坦因派到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位置上,为什么也难改失败格局呢?这与当时德军已失去战场主动权有关,任凭曼施坦因有三头六臂也无力回天。那么,他们的矛盾也来自希特勒要维持现有阵地作顽强防御,可曼施坦因手里既缺兵少车又无后援,拿什么抵挡苏军一个接一个的反攻?此时,如果德军主动撤退到本土作顽强防守,可能还会保留几支有生力量。

60、1944年12月,在阿登战役中,他奉命率部队支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涅的美军,打退了德军。

61、之所以有曼施坦因能力高于朱可夫的结论,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曼不群调任顿河集团军群开始,就与朱可夫成为了主要对手。这个时间点是1942年11月21日,然后一直到1944年3月30日被解职,曼施坦因在兵力完全劣势的情况下,给朱可夫造成很多次和很大的麻烦,至少将德军崩溃的时间拖延了两年,如果不是小胡子的瞎干预和德国战争潜力的不足,天知道苏军几时能反攻到柏林。

62、他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为“苏联陆军三驾马车”,考虑到名额和名气的问题,罗科索夫斯基暂时未能上榜。

63、二战德军三大名将中,哪个综合军事能力超过朱可夫?只有曼施坦因

64、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他的祖父是波兰族人,很早就参军了,而且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罗科索夫斯基性格稳重,处乱不惊,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大会战、柏林战役等二战期间诸多著名战役,都是由罗科索夫斯基担当主要指挥元帅。

65、古德里安下课离开战场时的职务大约等同于集团军司令,这仅仅是一支战役级的部队规模。他的长处是装甲兵突击,大纵深突破与合围,这都停留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他永远迈不进战略家的行列。

66、第七名:乔治·史密斯·巴顿(1923年12月24日-2004年6月27日)

67、同时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摆脱“巨舰大炮制胜”理论的束缚,企图在美太平洋舰队得到加强前以海上决战的传统战法将其歼灭,结果导致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遭惨败。

68、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17~1915),德国"陆军大将",军事家、理论家、战术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

69、汇总下来,在个人心目中的二战十大名将中,比例分配是德国四位、苏联二位、美国二位、英国和日本各一位,其实还是有些讲究的,这个比例基本反映了几个主要军事强国的军队水平和整体素质。

70、这位未来的元帅,此时还是“李文斯基”的小婴儿,已经是其父母的第十个孩子了,但他母亲的小妹妹,却是不能生育,非常想抱养姐姐刚生下的这个小家伙。姐姐当然体谅妹妹了,于是这个小小婴儿,便被过继给了他的姨妈一家,而他的这位姨夫,事实上的养父,正是步兵上将乔治·冯·曼施坦因(GeorgvonManstein上图右),从此时起,“李文斯基”便成了在后世人中如雷贯耳的“曼施坦因”,而他还有一个舅舅更加为人所知——后来的德国陆军元帅和总统兴登堡(PaulvonHindenburg)。

71、而朱可夫被称为二战苏军“名将中的名将”,不能小瞧他的指挥能力和军事综合素质,网文中对于朱可夫只会以多胜少的宣传是种误解,那是因为苏军的单兵素质和单位战斗力在1944年之前仍不及德军,质量的劣势只能用数量来弥补。

72、隆美尔至少存在着三个不足:在国防军中的资历和威望不足、与苏军的作战经验不足(干脆没有)以及大兵团作战的指挥经验不足。

73、对比苏联元帅朱可夫,在美国军队登陆后,德国因各方压力(包括列宁格勒久攻不下)无奈选择撤退。德国南方防线洞开。苏联可以说当时是以泰山压顶之势攻向罗马尼亚,说句实在话当时那种形式,各位客官只要你上话运气好点你都可以当元帅。但是偏偏没想到的是曼斯坦因元帅在列宁格勒南部地区,为掩护德军大部队撤退,带领两支军队,在苏联如同潮水一般的军队里(大概150万左右),左突右杀。愣是围歼了几十万,挡住了苏联的反扑(哈尔科夫战役),所以为什么1943年德国败走列宁格勒,后来一直打到1945年才结束的原因。如果没有他在东线的高超军事才能,第三帝国的灭亡至少提前一至两年,个人认为他军事生涯中最杰出的一笔便是列入无数军校教材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在那种逆境下能取得如此战果实着实让人叹服。

74、妄图先发制人,在对美开战之初以舰载航空兵袭击了珍珠港,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主力后为确保日军进攻东南亚的翼侧安全。

75、第五名:龙德施泰特(1875年12月12日-1953年2月24日)

76、孙立人,国军名将。陆军上将军衔,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仁安羌之战以一团兵力击败日军4000余人,以少胜多为其赢得国际声誉。胡康河谷战役和廖耀湘等合作击毙日军3200余人。后升为新一军军长,短暂参加东北内战,不久调任南京国防部。

77、朱德,十大元帅之首。朱德,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和彭德怀部署平型关战役,后又配合忻口会战,并指挥八路军各师实行战略展开,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40年,和彭德怀、左权联名部署“百团大战”。

78、所以在大西洋壁垒和对盟军登陆地点的误判上,隆美尔责无旁贷,有很大的责任!从上述这些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战略眼光。

79、德军一路打到巴黎城下,但由于法军的拼死抵抗和德军战术失误,使攻陷巴黎成了泡影。双方最终形成了谁也吃不掉谁的堑壕对峙战。战局陷入了对德国非常不利的消耗战,1914年11月中旬,曼施坦因快要年满27岁时,经受了第一次死亡考验——他在前线观察所侦察敌情时被炮弹炸伤,当即昏迷不醒,因伤势较重,被送回后方治疗,好在医生比较高明,总算保住了性命。

80、在那短短数年间,日本从东北掠夺了上千亿美元的物资,包括煤炭,钢铁,油,化工原料,机械制品,木材,粮食,轻工产品等等。其对日本维持战争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81、所以,在战场上,古德里安指挥作战时,更多的是尽快发挥装甲坦克的快速进攻优势,力求以有限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达到目的。而曼施坦因却不同,他是站在整个战局的角度来看问题,他要做的是如何将装甲快速进攻与整个战场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达到用最小的伤亡获得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曼施坦因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用闪击战打赢苏军的持久战、消耗战问题。

82、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曼斯坦因更是体现了其战略眼光的一面,在某些方面,他可以说已经远超希特勒,例如建议在冬季到来之前先打下莫斯科而不要先去攻打基辅,注意分化苏联内部矛盾,从欧洲占领区搜刮的粮食部分优先照顾苏联的饥民,缓和矛盾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兵源,同时扶植原有的沙俄旧势力,激化其民族矛盾等等措施,后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措施无一不是击中前苏联的命门要害。

83、TOP、1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