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20字36句集锦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20字36句集锦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20字

1、从高中就开始自己包,经过多年磨砺,各种改进,终于包出了自己和别人心中的完美粽子!标准的四角粽!一点儿都不多余的捆粽绳!包开外皮晶莹剔透,一点儿也不露馅儿,咬一口,蜜豆和蜜枣的复合甜相得益彰。

2、小时候的我是个极不省心的孩子,爱哭且哭得非常执着,断奶后我跟着奶奶睡,每天早晨,奶奶背我去村口,给我买一个三角的苇叶粽子。七十年代初,艰难的岁月,那一天一个粽子的钱,不知道奶奶是怎么省下来的?

3、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

4、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5、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关于端午节的故事20字)。

6、言笑晏晏的旧时光从我离开家的那一刻就不复存在了,我能想到每年端午我在外面跟朋友吆五喝六的喝着啤酒剥小龙虾,在烟熏火燎的吃烤大腰子的时候,会突然的想起全家围在一起吃粽子的慢时光。

7、每年不定期地在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北京音乐厅、中国儿童剧场、中国木偶剧院、北京剧院、首都体育馆等剧场和学校演出《小雨姐姐音乐动画故事会》(童话篇、科普篇、国学篇)。

8、小时候,每每五月节前夕,爸妈就会忙碌起来,小小的我会围前围后,好像忙碌的过程比吃的感觉更有意思。

9、挂艾草与菖蒲: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10、“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关于端午节的故事20字)。

11、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12、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13、两年前的端午,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外婆,她躺在病床上很安详,口袋里依然装着那条皱巴巴的手绢。我想,那条手绢里卷着的,可能是我的整个童年。

14、楚国的百姓们听说屈原跳江了,纷纷来到江边。他们拿来了粽子和鸡蛋,投入江中,希望江里的鱼虾不要咬坏屈原的身体。

15、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16、小儿涂于额头、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

17、白素真心想:「不喝只怕相公要起疑的!况且我有千年的修行,这区区一杯雄黄酒,还会困住我不成?」白素真当然也察觉到许仙对自己的猜疑,於是硬着头皮喝下了一小杯的雄黄酒。

18、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19、大学,几乎每年端午节都会叫舍友从家里给我带粽子。记得有一年我叫了好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给我带各种不同口味的粽子,有潮汕的双拼粽,有梅州同学的麻麻自己做的咸蛋黄粽子,有江门同学带的叉烧粽子,还有德庆粽子。

20、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午同音,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21、常见的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在不同地区还有其他的一些传统。

22、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23、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24、我离家上学、上班,就给我冻在冰箱里,等着我回来吃;有机会的话,还会托人带到我的城市。

25、后来端午龙舟竞渡再传到东南沿海地区,福建省福州端午龙舟竞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928年至935年),闽王王延钧倡导“龙舟竞渡”。广州扒龙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南汉后主刘龚(958--971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

26、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27、端午节是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8、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9、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

30、我其实不喜欢吃粽子,只是喜欢外婆掏手绢带给我的满足感,感觉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够满足我所有的要求。

31、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32、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33、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34、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同意了。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5、我在越南时买过一串粽子,黄色的叶子包裹着,外形与中国的粽子相仿,没有馅料,个头特别小,小到可以一口吃一个。味道很特殊,属于咸香味,吃后嘴里留下淡淡余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