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故事空城计
1、 首先我们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可以虚构,可以移花接木,可以道听途说。虽然《三国演义》中不少情节和正史一致,但也有不少情节和正史相违。
2、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诸葛亮的故事空城计)。
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4、司马懿统15万大军呐,手下大将、偏将自是不少,难道他们又都是傻子?都是假装“呵呵”,不敢说罢了。
5、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空城计的主人公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6、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7、为了防备魏帅司马懿的追击,诸葛亮派关兴、张苞到武功山一带设疑兵,命姜维率领大军先行,诸葛亮亲自断后。诸葛亮正准备启程,探马便报告司马懿已经带着魏军逼近了。
8、所以,什么叫空城计呢?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用音乐的方式解读一遍。
9、根据魏延传,我们知道,诸葛亮每次率兵北伐时,魏延都向诸葛亮申请让自己率万把精兵,与诸葛亮分兵攻打魏国,但是诸葛亮始终不肯。你想想,万把兵诸葛亮都不肯交给魏延,怎么可能会把自己的主力交给魏延呢。
10、“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1、魏主曹睿就是这么容易被忽悠的吗?当然不是。他安排的监军、密探不少,早已把诸葛亮退兵的真相看的门清。
12、这块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时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蒋介石一心想夺回这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夺不回来也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
13、诸葛亮见魏军人马已经走远,便带领人马迅速地撤退了。过了不久,司马懿回过神来了,又命令部队掉头往回赶。等他们到了城下,早已不见诸葛亮的踪影。
14、 获悉魏军进攻,当时诸葛坐镇西县,精心组织了街亭阻击战,派马谡担任先锋,同时指派王平、高洋、黄袭、张休、李盛五人率精兵1万协助马谡防守街亭,其主要目的是保障进入关中的通道——陇山道西口的畅通。临出阵之前,诸葛亮叮嘱马谡要当道下寨,而在实指挥中马谡却自作聪明违背诸葛亮嘱咐,据守山岗背水一战,结果却被魏军截断水道,致使士兵不战自乱。
15、 三国当中,诸葛亮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他本来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发现了他请他出山,他一生为蜀国效力,可是却没能实现这个梦想,死在了五丈原。他写的出师表,这几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表达了他的志向。所以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16、空城计的典故出自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17、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是这种情况,都不知如何是好,便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扶琴而笑。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1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诸葛亮、司马懿,魏主曹睿上演了这场精彩大戏,而自作聪明的马谡,丢了卿卿性命,为这场大戏垫背。
19、然而,司马懿不采用任何一种方法,偏偏刚从大老远赶来,就死命回撤,实在令人费解。
20、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3) ,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4)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5)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21、但此时的诸葛亮不能立即撤兵,因为他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亮,他要保持常胜不败的神话,他背不起不战而败的骂名。
22、 那么,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空城计的情节是如何来的呢?
23、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24、司马懿也是表演艺术家,故作仰天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25、在这个版本中,毛宗岗把诸葛亮放在全书的中心位置,,竭尽全力歌颂诸葛亮,凡是有损于诸葛亮形象的章节,都大肆删除或篡改。
26、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27、 闲无事在敌楼亮一亮琴音,(诸葛亮抚琴。)
28、 究竟是谁,虚构了诸葛亮和空城计这一桥段?一般人,怀疑的是罗贯中,他在编写小说《三国演义》时,写了出了《空城计》这一精彩的篇章。
29、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军,魏国派军进攻蜀军街亭(今甘肃秦安陇城镇),诸葛亮派马谡防守失败。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30、洋洋洒洒五千文,诸葛亮的“空城计”:演的是精彩大戏,照的是千古人心。
31、诸葛亮就是想跟司马懿隔空对话,告诉他你不能杀我。可他没有条件跟司马懿坐下来谈,所以,万不得已用了古琴这种特殊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这种方式今天听起来不合逻辑,但在中国古代并不稀奇,如果你熟悉师旷鼓琴、季札观乐、雍门周鼓琴的故事你就知道,古人对待古琴和聆听古琴的方式与今天是完全不同的。在古人眼里,琴包罗万象,琴音中可容纳各种各样复杂的信息是不可思议但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关键只是有没有人能够听懂。
32、空城计也是由两位伟大的军事天才共同铸就的音乐故事。这是比高山流水更伟大的音乐故事。司马懿所要聆听的讯息,可比高山和流水复杂多了,而且,这场听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尽管,它仅仅是一个故事,但它也是一个符合我国音乐逻辑的伟大故事。
33、这是权谋家诸葛亮干的事。估计自《三国演义》成书以来,历代的史学家、评论家都读懂了。
34、 或许,诸葛亮空城计,最早就是郭冲听来的故事。后来,经过人们的多次改编,就逐渐接近《三国演义》中的“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情节了。
35、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
36、“你背后这座西城,是个空城。”“空城?你敢进去吗?”“我有何不敢?今日我只要踏入此城,便一战成名。我若进了城,你的命就没了”……“城门洞开,你进城易如反掌。今日,亮既然敢在空城之上等你,就是想与你一议魏国的形势。……仲达,你少主多疑,宗亲妒才,自古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今日,你擒杀亮皆可不在话下,然而未央宫中罗网,恐已在你仲达的身后早早备下。此刻,你若踏入城内,外患若平,鸟尽弓藏。”“杀了你诸葛亮,我司马懿就流芳百世了!”“那你儿子呢?”
37、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38、而在“嘉靖壬午版本”,“叶逢春版本”,以及“万历的几个版本”的《三国演义》,诸葛亮则是另外一番形象。
39、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40、孔明曰:“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
41、但是注意!诸葛亮发送的可是琴音,而不是短信息。他发送的是什么,这只占一半,或者说,只占一小半。最后接收到什么讯息,领会什么讯息,关键可在司马懿这边。音乐可不是一望便知的东西。司马懿不仅洞悉了诸葛亮琴音中的种种讯息,而且在这琴曲赏析的最后一半,还猛然发现,在跟自己博弈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另一个自己,更加审时度势的自己。司马懿最后不是被诸葛亮说服的,而是被自己说服的。
42、只不过,“三国归晋”的历史结局,是司马懿笑到最后,最终赢得了这场大戏。
43、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44、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45、历史也证明了,在《三国演义》文学形象中,光明磊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只不过是惯于韬光养晦、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历史配角而已。
46、“空城计”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47、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48、而在这些版本的记述中,诸葛亮诬陷并设计杀害名将魏延,情节可谓是步步惊心。(后文会有解读)
49、你看,连司马懿这个外人,都知道马谡是个徒有虚名的庸才。而马谡与诸葛亮朝夕相处,他到底是个什么货,诸葛亮又怎么能看不出?
50、一是外部环境所迫:正如他的继任者姜维所说“魏强而蜀弱,若不主动伐魏,坐等吴、魏来攻,蜀国必危矣”。
51、曹睿明知司马懿忽悠他,但是没办法啊,他自有他的政治考量。
52、而他们所处的时代,各路将相王侯,此类故事都在上演,因此没有必要挑明。
53、司马懿人太聪明,可以掌兵,只能当个文官,既用之,防之。
54、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
55、
56、 西东晋间,有个叫王隐的人,在他的著作《蜀纪》中,最先记载了郭冲说的诸葛亮五事。后来,裴松之在《蜀书 诸葛亮传》的正文“遂行,屯于沔阳”后,注引了王隐《蜀记》中记载的郭冲说诸葛亮五事中的第三事——空城计。
57、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58、诸葛亮说: ”他料定我平生谨慎, 从不冒险, 见我们这样镇定, 怀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 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
59、(且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样也不至愚蠢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60、 在另一方面,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肯定搜罗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自然也包括也有关于郭冲五事的相关记述。他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巧妙地这个故事,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
61、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当世之人都能参透的玄机,《三国演义》自成书有近七百年了,那么多史学家、评论家、读书人,难道他们就没看出来。
62、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待命,不许私下大声鲜花,如违斩首示众。又让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由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而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慢慢弹起琴来。
63、从以上马谡的话,可以看出,马谡平时在心底里,并没有真心实意的恭敬诸葛亮。
64、不过,对广大将士来说,不打仗了最好了。赶紧回家抱美娇娘最好,也都乐得个退兵。而蜀兵也连夜奔回汉中。
65、观点认为,这是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而“郭冲三事”并未说明诸葛亮是在街亭之战时用的空城计,以司马懿在街亭之战时的所在地来否定“郭冲三事”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
66、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诸葛亮率兵北伐,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
67、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68、而下面老编找到的另一个视频也证实了这种猜测:
69、司马懿早已把诸葛亮的用兵看得通透,而自己的军事部署条理分明,且步步为营,诸葛亮没有胜算。
70、然而,蒋介石面对这种局面,并不甘心就此失败,匆匆从南京飞到北平,召集平津高级军官会议商讨对策,未果而散。
71、实例: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这“空城计”也有失手的时候。
72、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73、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让后军充作前军,前军充作后军撤退。
74、 最早将诸葛亮和空城计连起来的,是一个西晋时期的一个兰州人。他和别人聊天时,举出了五件人们所不知道的诸葛亮事迹。
75、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
76、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77、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78、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79、诸葛亮自己深知,在即无友军,更无后援的情况下,劳师远征是犯兵家大忌。而地狭人稀的蜀国,无论从兵力还是物力上,根本不足以问鼎中原。
80、果不如诸葛亮所料,“马谡拒谏失街亭”章节中:
81、假如司马懿真的率兵20万攻打诸葛亮,在知道诸葛亮兵少将寡的情况下,怀疑诸葛亮有设有埋伏,只有好好设防就行,怎么可能会退兵呢。要知道,在古代聚集20万兵是要耗费很多物资的。
82、他并不是为赢得战争,而是适可为止,有进有退。既牢牢掌控了兵权,又控制了后主刘禅,还可以假手铲除异己。
83、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84、1948年5月6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在平山烟堡成立;5月26日,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迁驻平山西柏坡;
85、 时至今日,学界依旧是两种不同说法,有人说诸葛亮根本没有实施空城计;有人说诸葛亮对司马懿实施过空城计,但晋朝的史家为尊者讳,故意否定诸葛亮的空城计。
86、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
87、孔明寻思……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88、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出自于西晋郭冲所说的“条亮五事”,后来罗贯中为了渲染诸葛亮的才能,把空城计写进演义中。而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怀疑了其可信度,因此没有把空城计编写进去。后来,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时,对郭冲所说的空城计进行了反驳。
89、年轻一代的军人前往看望抗美援朝战斗英雄,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慰问,而是把老英雄的革命精神传达回自己的连队,这个纽带就是我们恢复的作息号制度。
90、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
91、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
92、 七擒孟获也很有名,七擒孟获的时候的时候,孟获打不过诸葛亮但总是不服气。七次擒住他,有七次放了他。让孟获心服口服,孟获说他会一直记着诸葛亮的不杀之恩。而且诸葛亮给司马懿战争的时候,当时因为马谡守街亭,西城有可能也会失守,司马懿带着5万精兵去攻取锡城的时候,诸葛亮也没办法,所以就用了空城计,因为他知道司马懿多疑。空城计是这样的:他在空城上弹琴,城门口几个老百姓在打扫卫生,司马懿看了一下诸葛亮,琴声一丝不乱,觉着里边肯定有伏兵,可是,司马昭说,西城这么小,就算有伏兵也不会比上我们的5万精兵,可是司马仪说,如果城里不多,后山呢,就这样诸葛亮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成功的让他们退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