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1、 在这期间,拉斯柯尔尼科夫认识了心地善良的妓女索尼娅,她虽是社会上人人歧视的妓女,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继母的孩子不再挨饿,她的生活不是为了自己,在这一小说中,索尼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圣洁与救赎。受到笃信宗教的索尼娅影响,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主动向警方自首,坦承杀人罪行。经审判,拉斯柯尔尼科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八年,索尼娅全力支持他,她安排好弟妹的去处之后,便跟随拉斯柯尔尼科夫一起到了西伯利亚。
2、《罪与罚》所传达的是一种空前的紧张和极度的痛苦,即使是相隔百年,那字里行间的意境,也仍会随着书页的翻动将脆弱的心再度揪紧。
3、《罪与罚》初发表时虽备受关注,却并非众口皆赞。非议的声音中不乏一些政治主张激进的学生,他们似乎认为这本小说存在一定的导向性,甚至有引咎犯罪倾向到学生的嫌疑,评论家不得不反问道:“究竟是否有发生过学生为了抢劫而杀人的案例?”
4、更妙的是,这种心理活动的描写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反映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从犯罪到赎罪的全过程。一开始,上了大学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受某种理论的影响,信奉一种“非凡”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人分两种:一种人是规则下生活的凡人,他们只是生活着,繁衍着,并不改变世界;而另一类人则是“非凡”的人,具有天赋和才能,能够推动世界向前发展。拉斯科尔尼科夫反复提到拿破仑。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有可能会杀人,“踩着尸体,踏过血泊”,但这是合理的,“非凡的人”有权犯罪——就像他提到的拿破仑一样,他们只不过是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存秩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5、社会上神秘的东西太多了,你尽量去试解这些谜吧,看你能不能出污泥而不染神秘的东西真的太多了!有许许多多的谜压在世人的头上,你尽量去试解这些谜吧,看你能不能出污泥而不染。——《卡拉马佐夫兄弟》
6、当新的一代刚刚成长起来,并逐步占领他们曾在其中大显身手的那个舞台的时候,他们也就快得的出奇地渐渐被人忘却、被人忽视了。
7、陀氏本人一直沉迷赌博,有时不得不为了偿还赌债而逼迫自己创作。《罪与罚》出版后不久,陀氏又创作了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赌徒》。
8、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采取某种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9、这个不散的宴席,从一开始就认为我一个人是多余的。
10、俄罗斯从17世纪末彼得大帝开始拥抱西方文明,后历经叶卡捷琳娜大帝、亚历山大大帝等统治,西方文明滋润了俄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并产生了普希金、果戈里和格林卡一批伟大的艺术家。但到了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们出于对现状的不满,开始对来自西方的思想产生思考和怀疑。他们发现,俄国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经济依然落后,国家依然专制,官僚体系依旧腐朽腐败,人民依然穷困潦倒,落后的农奴制依然紧紧根抓底层,看起来未来毫无希望。所以,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站起来寻找出路。
11、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灵。
12、往期内容:李猛丨刘小枫丨甘阳丨吴飞丨吴增定丨孙向晨丨张志扬丨陈建洪丨丁耘丨刘晨光丨崇明丨张国旺丨张辉丨苏国勋丨王钦丨陈平原丨李零丨钱穆丨黄宗智丨赵晓力丨萌萌丨贺桂梅丨蔡翔丨翟永明丨温铁军丨贺雪峰丨汪晖丨王绍光丨崔之元丨张爽丨张文涛丨 章永乐丨郑兴凤丨张巍丨王汎森丨张慎丨李泽厚丨徐戬丨罗岗丨任军锋丨强世功丨张祥龙丨梁漱溟丨熊十力丨马一浮丨许明龙丨娄林丨冯象丨王小波丨吴天岳丨曹元弼丨张文江丨周飞舟丨北岛丨渠敬东丨王希 丨徐梵澄丨阎克文丨刘小枫丨陈家琪丨渠敬东丨费孝通丨甘阳丨严海蓉丨男高音范竞马丨谢文郁丨致傅聪丨林志猛的柏拉图研究丨潘光旦丨李零丨张祥龙丨傅雷谈翻译丨刘小枫:我是如何“再也无法阅读垃圾”的丨李猛访谈:你们每天晚上睡觉前为什么一定要把门锁上?丨陈嘉映丨史念海丨辛德勇丨张旭东丨赵月枝丨朱良志丨吴飞丨曹锦清丨叶秀山丨周飞舟丨施一公丨张五常丨张雷丨苏力丨林志猛丨彭磊丨陈众议丨张宪
13、拉斯柯尔尼科夫使用斧子杀死了房贷的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根据詹姆斯·比灵顿的《图腾和斧头:俄罗斯文化的诠释史》,斧代表了俄罗斯文明的基本工具——人类征服森林和劳动象征的手段。所以在西伯利亚服刑时期,他遭到了其他农奴罪犯的嘲笑。
14、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名字的词根是俄语单词Раскол,意思是指十七世纪中叶俄国宗教上的分裂运动。所以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名字即指异教徒也指性格分裂的人或精神极度敏感和挥舞着斧子的疯子。
15、当然,1918年发生的事情已经告诉我们,历史并没有选择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探索的道路,而是选择了激进地“踏过血泊”的革命之路。但正因为时间让我们看到了踩满血泊的路有多么可怕的后果,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论才格外引发我的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通过《罪与罚》所传递的这个问题,到今天依然是个问题。而且,你不得不承认,我国和俄国实在是太像了。
16、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冯亦代、傅惟慈、陆谷孙
17、在创作《穷人》的同时,陀氏开始积极参与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活动,1849年,陀氏因参加拉季舍夫小组涉嫌革命而被捕,之后几个月被关在监狱中。最后他被判处死刑,直到行刑最后一刻,沙皇才降下旨意赦免他。这个经历对陀氏影响深远,加深了他的宗教信仰,并使他在《罪与罚》的思考中追溯到更深刻的道德问题。
18、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19、流言蜚语是无所不在的,否则世界便不成其为世界,千千万万的人会闲得发慌像苍蝇一般大批大批死去。
20、孙利军《与:关于“赎罪”原型的两种阐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1、如果他必须在高耸的峭壁上或在一块只容两脚站立的弹丸之地过活,而周围是一个深渊,一片汪洋;永远是漆黑一片;永远是孤独无依;永远是狂风暴雨;他还是愿意在这块一俄尺宽的地方站一辈子,站一千年,永久地站着,既使这样过活也还是比马上死好!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只要能活着!这话一点不错!天哪,这话一点不错!人是卑鄙的
22、彼得堡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而辍学很久了。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理论,即人分为两种——为所欲为的强者和任人宰割的可怜虫。这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他的妹妹杜尼雅因不堪地主老爷的纠缠已辞掉了家庭教师工作,并打算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以帮助她亲爱的哥哥继续大学学业。“人必须有一条路可走!”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心实践自己的理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不料在杀人之后,他突然病倒了,不断被梦魇折磨着,整日神思恍惚。更使他痛苦的是,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再也没有朋友和亲人。母亲和妹妹的到来,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反而使他极为痛苦,他感到她们跟他隔着一道幕布,相距非常遥远。拉斯柯尔尼科夫真切地感到:我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23、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陀思妥耶夫斯基
24、一切取决于人所处的条件和环境,一切取决于环境,而人本身算不得什么。——《罪与罚》
25、 这里应当说明的是,这张一览表是根据我的译本编的。有些译名可能跟其它译本不同:我的译本,人名是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俄语姓名译名手册》译的,而且把俄语名字的众多变体(如拉斯柯尔尼科夫妹妹的名字阿芙多季娅就有杜尼娅、杜涅奇卡等七种之多)尽量简化了,理由在本书《译序》里有详细说明。
26、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27、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
28、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鲁迅评)
29、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30、 《简明大不列颠建明百科全书》说,"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赢得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声誉。"
31、而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大家熟知的是那部发表于1866年的小说《罪与罚》。描写一位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又为生计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在历经内心痛苦的忏悔后,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32、低三下四是在屈辱中养成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33、幻想家徒然在往日的梦想中翻寻,在这堆死灰中搜索一星半点余烬,企图把它吹旺,让复燃的火温暖冷却的心,让曾经如此为他所钟爱、如此触动灵魂、连血液也为之沸腾、热泪夺眶而出的一切,让曾经使他眼花缭乱、飘飘欲仙的一切在心中复苏。
34、据说任杂志社主编的浬克拉索夫在读完 小说后兴奋地冲进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办公室,大叫:“又一个果戈里出 现了! ”别林斯基和他的追随者看后都有一样的感觉,别林斯基更称陀思妥耶夫斯 基为“俄罗斯文学的天才”。《穷人》的单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 基也在24岁时成为了文学界的名人。
35、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36、作为陀氏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之《罪与罚》里有诸多细节隐藏着这位伟大作家的生活经历与文学巧思,亦成为某种文化符号,影响着当时抑或往后的文艺创作者。我们总结了我们认为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值得了解的十二桩事,一起来看看吧。
37、1930年,《罪与罚》首次由韦丛芜译为中文出版,自此以来中国已出现了几十种中译本。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在1920年前后开始。近80年来,中国对《罪与罚》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40年代,研究停留在一般的评介阶段,突出陀氏对“被侮辱与损害者”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批判,但几乎都认为陀氏小说的艺术性有缺陷,如结构拖沓冗长,主人公语言与作者语言相似等。50—70年代,研究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而趋于停滞。1957年,叶尔米洛夫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论》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不少研究割裂陀氏及其作品,把他描绘为伟大艺术家和反动思想家的奇怪混合物。80年代,巴赫金的论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被介绍到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后,“共时”、“复调”、“狂欢化”之类的术语便成为研究陀氏时不可缺少的话语。近20年来,中国学者对陀氏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单篇作品,还对陀氏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陀氏的宗教哲学、心理描写艺术、人物结构和叙事模式等作了深入的探讨。
38、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为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39、在奔向目标的道理上支持不懈持之以恒,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40、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
41、龚觅《从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国外文学》1997年第3期。
42、这时,他发现有一个醉汉被马踩了,他请了医生,把酒鬼送了回家。然而,醉汉伤得很重,回家后不久就死了,只留下几个孩子和患有肺病的妻子,他原本是一名小公务员,却意外失去了工作,大女儿索尼娅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不得不做了一名妓女。拉斯尼科夫看到了这个贫穷无助的家庭,把钱给了醉汉的妻子,但此时他不敢自首,于是找索尼娅谈了谈,因为在他看来,索尼娅和自己一样,她心里有她自己的痛苦。令人惊讶的是,索尼娅并没有让自己堕落,而是保持着一种善良的性格。
43、在《鬼》(1871~1872)中已没有被伤害与被侮辱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44、当代中国学者越来越认识到陀氏宗教思想的重要性。于鑫的文章《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指出:“《罪与罚》的两个主人公是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和把拉斯柯尔尼科夫引向重生的卖淫女索尼雅。作家想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经历告诉我们,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不是依靠理性和反抗,一切理性都是一种谬误,一切反抗都只会带来更多的罪行,能够给人以慰藉和出路的只有宗教,走向宗教就是走向人民,就是走向人的精神复生。”但“拉斯柯尔尼科夫跪在索尼雅面前吻她的脚”表明“在宗教的影响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种对苦难的夸大式的崇拜。”
45、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灵。
46、鲁迅评价:“马克思的《资本论》,陀思妥夫斯奇的《罪与罚》等,都不是暇末加咖啡,吸埃及烟卷之后所写的。”“要将现在中国人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比较起来,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对比起来,真是望尘莫及。”
47、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48、关于这个理论,尽管我并不知道它确切从何而来,尽管我在书中看到最多的名字是拿破仑,还有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一理论影响了后来提出“超人哲学”的尼采,但是我的阅读直觉告诉我,陀思妥耶夫斯基要说的并不是拿破仑那样的英雄,而是一群人,一群在当时俄国社会颇有影响的理论和人,他们是左派,革命派。在他们看来,为了某种“非凡”的目的,牺牲一些普通人是算不了什么的。就跟毛泽东所说的“死3亿人没关系,打了仗再建设就行了”“核战争打就打嘛,怕什么”差不多。这种理论以某种看起来“高尚”的目的泯灭人性。很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太喜欢它的,是讽刺它的。所以,在小说里,这种理论害了拉斯科尔尼科夫。
49、人类永远不会凭任何科学和任何利益轻松愉快地分享财产和权利。每人都嫌少,大家全要不断地埋怨,嫉妒,互相残害。
50、解救他的是索尼娅,索尼娅带着他朗读《圣经》,索尼娅让他重新皈依基督东正教,索尼娅为了他牺牲,索尼娅简直就是俄罗斯美好女子的化身。最终,犯了“罪”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接受了“罚”,并得到了“爱”。
51、随着岁月的流逝,悲愁仿佛与快乐混合一起了,变为喜悦的叹息。在人世间就是如此;每个灵魂都会受到考验,得到安慰的。
52、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
53、1872年,完成了《群魔》。1873年开始他创办“作家日记”期刊,很受欢迎。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
54、要是你达到一个界线,你不能越过它,那你就会倒霉;但是你越过了它,也许你会更倒霉。——《罪与罚》陀思妥也夫斯基名言陀思妥也夫斯基名言
55、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56、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
57、面对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一切多余的语言似乎都显得渺小,我也久久不敢下笔。俄国文学总是充斥着浓重的东正教色彩,注重个人的忏悔和反思、挣扎和救赎,陀氏更是善于描写细微飘忽的心理,让人仿佛置身于罗佳半癫狂的、无信仰的内心世界。陀氏的描写将这种无信仰、无敬畏的精神状态塑造得空虚而癫狂,这也反映其推崇“神人”而非僭越的“人神”的思想态度。表面上“罪与罚”指向罗佳杀人的行为和最后的流放,但其深层含义在于个体灵魂的忏悔和赎罪:罗佳的杀人行为没有明确的劫财目的,没有因此得到任何好处,仿佛只是为了僭越、为了证明自己不同于其他“蝼蚁”的“非凡”身份而杀人,杀死莉扎薇塔、房门大开却无人发现等情况更是纯属偶然,这种紊乱的精神状态在其犯罪之前就已产生,也就是降下良心与灵魂责罚的开始。惩罚是罪孽的伴生因子,罪孽本身也是惩罚的一部分,只有灵魂深处的忏悔才能走出罪与罚的怪圈,走向有尊严的生活。
58、巴赫金的“复调小说”是我渴望读《罪与罚》的原因。但读完之后再回翻巴赫金的文章,觉得“复调小说”这个理论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它更像是一个好听的噱头——这是很多形式主义理论家爱做的事情,华而不实。用巴赫金的话说,所谓复调小说的核心是“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试问,有哪部经典小说只有一条简单的线,不是众多角色与声音的融合,不是观点与观点之间的交锋呢?文学本来就不是单线的。而《罪与罚》,与其叫它做复调小说,还不如叫对话体小说,或者苏格拉底式小说更贴切。它的确包含了大量地对话,读起来仿佛《理想国》一般。我对文学没有研究,不知道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有没有人用苏格拉底的方式写过小说,它的确是创造性的,但这种创造性用“复调小说”来形容只是听起来高级一点,反而远离了小说本身的实质。我特地翻了一下“罪与罚”的维基百科,无论中文版还是英文版,都完全没有提巴赫金和“复调小说”。可是在“中国知网”只要搜“罪与罚”,全是复调小说和巴赫金。这不是偶然。很有可能,这又是一个在我国影响巨大,特别方便某些笨蛋蹭文章发表,但并无特别国际影响和实际意义的理论。
59、 《罪与罚》共分六部和尾声。第一部写犯罪,其余五部写惩罚--拉斯柯尔尼科夫作案后精神上受到的折磨。第二部展现各种矛盾。第三部拉斯柯尔尼科夫同妈妈妹妹的矛盾展开,侦查员波尔菲里初次敲打拉斯柯尔尼科夫,杜尼娅同卢仁的矛盾展开。第四部:拉斯柯尔尼科夫跟斯维德里盖洛夫的矛盾展开;杜尼娅跟卢仁的矛盾结束;拉斯柯尔尼科夫夤夜访问索尼娅,发现她内心之美:为了继母及其子女,甘愿牺牲自己,上帝是她的精神支柱;拉斯柯尔尼科夫要她给他读拉撒路复活的故事;波尔菲里再次敲打拉斯柯尔尼科夫。第五部:拉斯柯尔尼科夫同妈妈妹妹的矛盾结束;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索尼娅说出了杀害老太婆和利扎韦塔的经过和原因;卢仁栽赃陷害索尼娅,被揭穿;马尔梅拉多夫一家悲剧结束。第六部:波尔菲里跟拉斯柯尔尼科夫摊牌,劝他自首;斯维德里盖洛夫跟杜尼娅的矛盾结束;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尾声:交代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后的情况:妈妈病逝,妹妹跟拉祖米欣结婚,他受罚之后获得新生,跟索尼娅相爱。
60、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斧头砍死两个人之后,就发现一切跟他想的不一样。他原本想象,我杀死一个人人讨厌的高利贷老太婆,“杀死了这个毫无用处、狗彘不如、危害人间的虱子”,我能用抢来的钱“劫富济贫”,做一千件,一万件好事,没准我能做得更多,甚至改变俄国的未来。可他发现,他没有改变任何事情,他真正改变的只有他自己,从杀人那一刻起,他就彻底跟他过去的人生告别了。他根本没有心思处理抢来的钱,他陷入无休无止、无处遁形的自我谴责和恐惧阴影之中,无穷无尽地痛苦向他袭来,使他无法享受生活的每一分钟。每当他的肌肤遇到一丝快乐的微光,每当亲情、友情要把他拉回生活时,那个“杀人犯”的阴影都会立刻蹦出来,将他重新拉回到自责和痛苦的漩涡之中。
61、(分析)黑塞: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的断想
62、圣诞晚会上基督身旁的小男孩|陀思妥耶夫斯基
63、既然人是照了自己的模子创造出了上帝的,那么你的上帝还能好到哪里去?
64、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65、(陀思妥专题)从“美拯救世界”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美学
66、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67、这一切、一切过去了的痛苦算得了什么呢!现在,在初次的精神振奋中,他觉得一切,甚至他的犯罪,甚至判刑和流放都是身外的、奇怪的,甚至仿佛不是他亲身的遭遇。——《罪与罚》
68、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
69、一个俄国人只要稍微脱离对他来说已成为刻板的、合法化的生活习惯的轨道,他立刻就会不知所措。——《少年》
70、“……我永远是善良的,这是我唯一的缺点,因为一个人不应当永远善良……”——《白痴》
71、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
72、对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郭尔,另一个就是俄国的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评)
73、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是那么完美,仿佛是上帝恩赐的一般,你甚至不敢设想他们有朝一日会变坏。
74、有人时常听见形容野兽般的残忍,其实这对野兽很不公平,也很委屈;野兽从来不会像人那样残忍,那样巧妙地、艺术地残忍。
75、文中描写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一次噩梦,一匹瘦弱的小母马被迫拉动大车,无法完成而被醉酒的狂乱人群鞭打至死,还是孩童的罗佳痛哭欲救却无能为力。这个梦境有很强的象喻意义,就个体而言,渺小个人是社会苦难乃至群体迫害的承担者,然而陀氏仍然主张“申冤在我我必报应”,珍视个体内在的生命价值和灵魂平等,追求苦难背后的尊严;放在更广阔的社会画面之中,作者也想揭示俄罗斯民族乃至人性的“罪”与“罚”,酗酒倒在冰雪之中的人,懒惰和兽性的欲望,同处苦难却相互殴打和嘲笑的劣根,人人都说自己的犯罪是由于社会不公,但社会的罪孽或许只是个人罪孽的总和,也许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有所偏差,但神罚需要所有人一道承受,失落的尊严也需要所有人一道找寻。
76、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77、观察和评论一个人的心灵是粗暴的,也是无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