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
1、总统先生阿斯图里亚斯最知名且令他名扬天下的作品是《总统先生》(1946),其创作灵感源于曾亲身经历的埃斯特拉达·卡布雷拉独裁统治。(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
2、在其后的一系列作品中,譬如构成“香蕉园三部曲”的《疾风》(1950)《绿色教皇》(1954)《死不瞑目》(1960),阿斯图里亚斯向读者展现了贪婪的美国大型香蕉园公司的出现给危地马拉带来的问题以及造成的状况。
3、《金色豪门》是一部气度恢宏的全景式小说,它行文30万字,全面地展现了一个拉丁美洲国家从20世纪初到1973年为止风云变幻的历史。此书又选取拉丁美洲的一个缩影,以埃斯特万·特鲁埃瓦家族的兴衰变化为中心线索,讲述了两个家族四代人之间的恩怨纠葛。
4、元培带展(香港)|3月29-31日,央美学霸带你逛巴塞尔
5、问:关于您父亲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青年时期,您还有哪些印象?
6、“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7、同样也有人认为,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和委内瑞拉作家阿图罗·乌斯拉尔·皮尔特里的短篇小说《雨》才是开创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有人将阿根廷著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与这一文学流派联系在一起。
8、他睡在盐上。睡在粗盐上。睡在一张粗盐铺就的床垫上。在他那熟鱼色的皮肤上,现实的皮脂,真实感,确实感,非梦境的丰盈感,一夜之间都流失在了海盐颗粒上。他承袭了褪去现存之物丰盈感的秘诀,其父辈及祖辈的油腻的现实,仿佛他是那种睡着时呼吸便拥有磁力的人。
9、在重新认识魔幻现实主义,和小说、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之后,再次回到疯狂、权力和孤独的主题,或许可以有另外的解读。
10、可以说,老马的书在中国,简直就是第二次大爆炸!
11、如果《玉米人》可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之父”,那么《百年孤独》则可被认为是“一部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普遍传开的作品”,西班牙文学评论家何塞·路易斯·桑切斯·费雷尔在其作品《西语美洲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中这样评价道。
12、(绘图|MarioGonzalezChavajay)
13、所以,小狗现在就来揭晓”作家博物馆“004号馆藏品——加西亚·马尔克斯。
14、“可是他(加夫列拉·加西亚·马尔克斯)属于阿斯图里亚斯之后的那一代。《百年孤独》诞生于1967年,《玉米人》则诞生于1949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其中的差别巨大。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1927)时,阿斯图里亚斯已经开始著书立说,这一点无可争议。然而,各种媒体却总是对那位哥伦比亚作家大力宣传,于是人们便认为拉美文学爆炸诞生于1960至1970年之间。”这位女院长说道。
15、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学院的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颁奖词中将其评价为“拉美文学大爆炸”最杰出的代表。
16、问:您觉得您父亲对世界文坛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17、包括《危地马拉》《现在我想起来》《火山传说》《幻影兽传说》《文身女传说》《大帽人传说》《花地宝藏传说》《春天风暴的巫师》《库库尔坎羽蛇》这9篇神奇而富有诗意的民间传说。这些作品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原始、魔幻、令人赞叹的世界。
18、1924年他先是去了英国,然后又去了巴黎,并在巴黎索邦大学跟随乔治·雷诺教授研究人类学和印第安神话。
19、“ 大师级惊艳文笔,让你见识到文字的无边想象力
20、答:关于这个问题,我跟我兄弟罗德里戈商量过,我们俩一致认为,那必须是在危地马拉被建设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人文、更加令人尊敬的国家的时候。我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
21、这种情况下,黑帮就出现,甚至成为第二政府,依靠出口可卡因大量赚钱,甚至给控制区老百姓提供福利。
22、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地之这里埋葬着在过去200年中为法国做出贡献的名人。
23、问:为什么将其遗体安葬于法国拉雪兹神父公墓而不是危地马拉?
24、不同的是,作者对这两个角色进行了超出现实的升华,赋予了他们近乎神性的完美。玛格丽特为了保护爱人不惜与魔鬼交易,不畏惧一切邪恶,化身为夜间飞行的巫女,惩治诋毁大师之人。这种荡气回肠的爱情正如作者在书中的话:
25、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阿马多,诺奖得主阿斯图里亚斯的儿子,说“对不公的敏感”是他父亲的美德之一。
26、就叙述风格而言,《危地马拉传说》可以被看作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运动的先驱。读者不仅可以从人类学角度阅读这部作品,也可以将阅读此书当作一种审美体验,感受它的独特风格。
27、危地马拉著名文学评论家弗朗西斯科·阿尔比苏雷斯·帕尔马在其著作《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1975)中这样说道。
28、《世界两侧:想象与现实》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作家丛书第3辑中的一册,收录丛治辰过去十年的学术文章,既有处理文学史命题的研究论文,也有针对新近文学潮流与作品的评论文章,关注点上起晚清,下讫当下,既论及阿城、贾平凹、马尔克斯等著名作家,也关照到80年代出生的新锐作家,还涉及《繁花》《城邦暴力团》《三体》等近年颇受关注的文学作品。
29、而该国人口高达4000多万,经济当年是陷入困境,老百姓福利很差,政府低效混乱。
30、一部荒诞不经的讽刺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莫斯科的社会生活。闻名欧洲的医学教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助手博尔缅塔尔博士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他们将一名死去男子的脑垂体植入一条狗的体内,试图发现促成人类肌体年轻化的奥秘。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实验的结果导致了狗的人化。这只成为人的狗尽管具有人的外形和语言能力,但却没有任何道德意识。他无耻下流,为所欲为,搅得教授一家鸡犬不宁,最后竟拔枪威胁其缔造者的生命。万不得己之下,教授和他的助手重又将其变回狗身。
31、谈及他的作品时,《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价称“凭良心保证,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余华说,“厄运赋予了他真正的写作”。
32、但不可否认的是,陈忠实、莫言、余华、苏童、韩少功……这一大批作家,就是因为看了马尔克斯的盗版小说,才摸到了写小说的路!
33、对于很多人来说,《玉米人》是西语美洲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开山之作。
34、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学院的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颁奖词中将其评价为“拉美文学大爆炸”最杰出的代表。
35、布尔加科夫在《狗心》和《不祥的蛋》里,塑造了许多“异形”的形象——狗变成了人,动物的蛋孵出怪兽,而动物的变异也是由于人滥用权力所致。“异形”既给读者带来新奇陌生的阅读体验,又毫不留情地讽刺了人类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
36、描绘危地马拉民俗风情的画作(绘|MarioGonzalezChavajay)
37、西班牙也表示愿意满足我们的一切需求,希望遗体能够留在马德里,但是那个时候佛朗哥还在台上,而我父亲一向是反对独裁统治的。
38、各国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阿斯图里亚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两人都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同样值得一提的杰出代表人物还有阿莱霍·卡彭铁尔(古巴)、巴勃罗·聂鲁达(智利)、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胡里奥·科塔萨尔(阿根廷),等等。
39、但哥伦比亚石油储量并非很高,开采、勘探难度还很大。
40、在饮食保障车里,小报童看到了移动的魔幻厨房,里面的冰箱、切肉机、切菜机、橱柜,还有大锅等。
41、但是他还有一部作品,一部确实在中国几乎被忽略的作品,却又是一部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中评价极佳,被认为水准甚至远高于《总统先生》的作品(各位可以参考《番石榴飘香》中马尔克斯和他的记者朋友如何赞美和吹捧这部作品)——《危地马拉传说》。
42、但对于目前南美,尤其是马尔克斯的祖国哥伦比亚的现状,他是极为不满的。
43、比如,《百年孤独》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44、相关书目推荐《危地马拉传说》(危地马拉)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著梅莹译
45、阿尔比苏雷斯·帕尔马在其著作《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中曾提到,在这部作品的结尾,作者(阿斯图里亚斯)留下这样的记录:
46、甚至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我自己都开始淡忘当时那种感受了……
47、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你们确定说的是我?
48、伊莎贝尔被誉为“穿裙子的马尔克斯”,书中随处可见《百年孤独》的影子。后来,《金色豪门》也被搬上大荧幕,由著名导演比利·奥古斯特执导,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上映后好评如潮。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会格外仔细地描摹一些女性角色,同时也强调这本书“就是献给女性的”。
49、第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现实。比如《佩德罗·帕拉莫》反映的就是封建大庄园主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欺压。佩德罗在小说中是一个鬼魂,但在拉丁美洲现实生活中却是实实在在的真人。无数像他这样贪婪、残忍、狠毒的封建庄园主正是造成墨西哥广大农村贫穷落后、农民生活痛苦不堪的主要原因。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则是表现专制独裁统治给拉丁美洲社会带来的恶劣后果。小说中的总统先生虽然是个神秘的虚构人物,但在他身上却高度概括了拉丁美洲各国现实中所有暴君们的共同特征。至于《家长的没落》中描写帝国主义势力对拉丁美洲“刮地皮”式的抢掠情节,那是再真实也不过的现实。只不过作者故意将它夸张到了离奇的程度,从而具有一种神奇的效果罢了。
50、他属于“1920年一代”(危地马拉历史上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团体),在自己家里举办文学聚谈会,还创办过多份杂志。
51、书单狗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好像是穿越了生命中所有细枝末节的时光,
52、《午夜之子》是201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印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又译萨曼·鲁西迪)。英文原版于1981年推出后获奖无数,不仅夺得当年的布克奖,还在1993年获得为纪念布克奖25周年设立的“特别布克奖”。
53、弗朗茨·罗(FranzRoh)的魔幻现实主义在1927年被西班牙作家翻译成realismomágico。
54、大师与玛格丽特这两个角色的原型是作者和他的第三任妻子叶莲娜。书中的大师的作品不被认可,对应的正是作者自身被当时的文学界排挤的经历,而玛格丽特在爱人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仍然坚定相信爱人的才华,珍爱他的手稿,对其不离不弃,也正是叶莲娜在现实中的选择。妻子纯洁饱满的爱赋予了作者丰沛的灵感。
55、答:关于这个问题,我跟我兄弟罗德里戈商量过,我们俩一致认为,那必须是在危地马拉被建设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人文、更加令人尊敬的国家的时候。我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
56、“在阿斯图里亚斯的前两部作品(《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中首次出现的创作手法在《玉米人》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西语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先驱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诗意的、魔幻性话语描绘出的玛雅传统和印第安世界与现实主义故事交织在了一起。”
57、在这方面,马尔克斯的阿根廷前辈博尔赫斯做得同样出色。他在小说中同样煞有介事地杜撰了大量的文献,在小说中广泛引用,但因为我们的阅读量和他相比实在可怜,以至于我们完全不能分辨,哪些材料是真实存在,而哪些材料是子虚乌有,进而我们也无从分辨在他笔下梦境和现实的区分。在《小说的艺术》当中,米兰·昆德拉也反复强调,小说的价值就在于以小说的方式去对抗乏味的理性主义对世界的僵硬理解。就此而言,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似乎又确实没有那么独特和神秘,任何一个出色的小说家,都在试图用自己的艺术探索去触摸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真正界限。小说的任务从来不是去书写那个被理性主义轻易认知并固定僵化的客观世界,而是以虚构的力量,对现实加以魔幻理解,从平庸的世界当中寻找那些足以撬动常识的认知,给我们以毛骨悚然之感。在这个意义上,每一部小说或多或少都应该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在小说中不存在理性的真实,只有小说的真实。在任何一部小说当中寻找现实,都必然是南辕北辙,徒劳无功。
58、而在这个缺乏幽默感的世界里,那些以不可能的魔幻眼光重新认识现实的人,那些写小说和读小说的人,又是何等孤独?但惟其坚持这样的小说精神,坚持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观念,坚持发出庞大固埃一般的大笑,马尔克斯希望以小说来结束拉丁美洲的孤独的宣言才变得可以理解,并最终实现:“一个作家的伟大政治贡献就在于不回避他的信念,也不逃避现实,而是通过他的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的国家、他所在的大陆、他所处的社会的政治现实和社会现实。”
59、答:在巴黎的时候,有一天我做了一道椒盐鸡当午饭。他觉得味道好极了。那个时候他正在创作一部名叫《拥有一切一切一切的男人》的作品。第二天,他给我念了书中的一小段,在这一段中,书中的人物正睡在一张盐床上。
60、因此当小说中两次出现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名字时,将小说中古老修道院对精神病人的暴力管制,与佛朗哥在西班牙施行的暴政相联系就成为理所当然。我们当然不会忘记马尔克斯除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贡献以外,还是一个积极投身国际政治运动的左派,当皮诺切特在智利开始其独裁统治的时候,马尔克斯曾以罢笔来表示抗议。而唯一一位出席佛朗哥葬礼并表示哀悼的,恰恰是皮诺切特。沿着这一思路,小说确实颇多可供分析阐释之处。玛利亚在性关系方面的混乱,其张扬恣肆的生命力,显然已经包含了某种疯狂,或者说是与一个秩序化的社会格格不入之处。何况她显然与反佛朗哥的左派团体交往甚密。革命与性似乎从来都是不可分离,尤其在欧洲南部的西班牙,对于一个保守专制的政体而言,它们同样不能被容忍。“玛利亚在一次疯狂的发作中把挂在餐厅的最高统帅的石板画像摘下来,用全身的力气把它冲着花园的玻璃窗扔去,随即倒在血泊里。”这样的表述更准确无误地构造了一种疯狂/规训、反抗/镇压的对立关系。当然,惊心动魄的仍然是小说的结尾,被认定为疯狂者最终将接受对自己的命名,成为一个神志清醒、身材超重、满意修道院平静生活的妇人,再也不会情绪激动。随着修道院化为废墟,她也将湮没不见。
61、但书单狗看来,这个开头的好,不是这样可以量化的东西,
62、这种局势使得“出版此书必将带来流放、牢狱或死亡的风险。在1944年危地马拉革命——一场由危地马拉军人、学生、工人领导的革命,为危地马拉开创了一条宽广的革新与民主之路——之后,阿斯图里亚斯发表了这部作品,很快便世界闻名。”阿尔比苏雷斯·帕尔马说道。
63、这个现实,当然和理性主义的单面现实截然不同。
64、《生死疲劳》是莫言的长篇叙事小说。他的作品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传说、历史与当下”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主人公西门闹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地主。他在土改运动中被处决。他生气了,掉进了家畜路。他转世为一头驴、一头牛、一头猪、一条狗和一只猴子。然后他被转世为一个大婴儿蓝色千岁。他看到了新中国的一切现状。莫言以幽默的口吻从动物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情节怪诞诡异,具有变形色彩,丰富哲理,充满了作者的探索精神和时代特征。
65、“在阿斯图里亚斯的前两部作品(《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中首次出现的创作手法在《玉米人》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西语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先驱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诗意的、魔幻性话语描绘出的玛雅传统和印第安世界与现实主义故事交织在了一起。”
66、其实,不止《百年孤独》是这样,马尔克斯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来自于他的真实生活。
67、曹国维,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2013年,曹国维受中国翻译协会表彰为“资深翻译家“(俄语)。长期从事俄语教学。译有布尔加科夫的《不祥的蛋》《大师和玛格丽特》等苏联小说,艾特玛托夫《断头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等俄语文学作品。
68、这个问题,书单狗并不能从学术的角度替你解释,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69、“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
70、很可能刚看了一个开头,然后就是这个表情——
71、同时,国家的经济情况不佳,经济结构非常单就是依靠咖啡和石油。
72、“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大多为印第安人或是印欧混血种人,讲述的是他们的问题、习俗、劳作和土地。作者深入玛雅-基切人的心灵、语言和宇宙观,用幻想的光晕笼罩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强烈的诗意语境中,魔幻与现实相互交织。”
73、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就是这样一种时间与记忆的魔法!
74、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与阿斯图里亚斯,很多评论家一致认为,两个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将信仰、迷信、神话、现实、魔幻结合在一起,而在阿斯图里亚斯笔下的人物看来,魔幻的才是正常的,他们都过着双重生活:自己的生活和纳华尔的生活。如果《玉米人》可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之父”,那么《百年孤独》则可被认为是“一部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普遍传开的作品”。
75、《玉米人》是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于194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76、从王小波的“今早我与一个百分百的女孩擦肩而过”,到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能将开局就写得如此精巧神奇的作家实在难以寻觅,但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做到了。在这样平实的叙述中,包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沧桑感和孤独感,在这短短的几十个字中,作者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方法,将过去,未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带出了一个错综复杂、时空交错的家族历史。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也刻画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读者在抑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地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令灵魂战栗不已。
77、虽然马尔克斯的书最近十年才”正式“引进中国,
78、上面怪诞的描述,如果不结合印第安人处在落后贫困的生存境地,世世代代都与世隔这样的背景去看,读者恐怕难以理解。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对“人”和“玉米”的关系有着特殊的认知,他们认为人靠食用玉米维持生存,死后化作养育玉米的肥料,如此循环往复,从而繁衍,因此,他们将玉米奉作神明,这当然和印第安以及整个拉丁美洲农耕经济的现实基础不无联系。小说以玉米为喻,反映的正是土著印第安人对自然的崇拜。而连接神话与现实也就成为魔幻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79、阿莱霍·卡彭铁尔(1904-1980)大家都叫我“百科全书式作家”,也许我知道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