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完整故事
1、陈颢、程颐兄弟1072年都在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讲学,嵩阳书院被称为“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之地”,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天理”即来自于“二程”。
2、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3、(汉语拼音)( chéngménlìxuě )
4、“程门立雪”指学生恭敬求教,比喻尊师重教,诚心求学。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含褒义。
5、首播:FM4星期一至五 8点、12点、19点、22点
6、“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7、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8、王培燕同学座右铭是“虽然我没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但是通过自己刻苦的努力,我相信,我想要的一切都会来到我的身边!有勇气,不放弃!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9、 游酢也是一位少年神童,也曾在程颢门下学习,也是为了精进学问,与杨时一同投到程颐门下继续深造,二者的差别只在于游酢稍微年轻几岁而已。(程门立雪的完整故事)。
10、 有一次,杨时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耐心无悔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
11、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12、二程的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继承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上承“孔孟”之道统,下启朱熹、王阳明等人之理学,直至成为官方哲学,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以至于在明朝成为官学,称为程朱理学。他们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程门立雪的完整故事)。
13、
14、
15、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在将乐含云寺读书 。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
16、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17、杨时精通史学,能文善诗,人称龟山先生。他年轻时就考中了进士,为了继续求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拜二程为师,钻研学问。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他俩不忍心惊扰老师,又不放弃求教的机会,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他醒来。可天上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等程颐醒来后,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这时,杨时和游酢才踏着一尺深的积雪走进去。后来杨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这件事也被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传为学界佳话,由此演变成成语“程门立雪”。
18、 四十一岁时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
19、
20、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21、 程颐来自官宦世家,先辈多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且为官清廉,素有好评,家风颇正。而从北宋王朝选拔人才以科举为主来看,程家的家学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所以也可以说程颐来自书香门第。
22、程颐与哥哥程颢同为理学大家,人称“二程”,但弟弟的寿命比哥哥长20多年,因此二程弟子中的大多数学生为程颐的学生。程颐、程颢两兄弟的直传弟子很多,较有名的有80余人,大多有史可査,其中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被称为“程门四先生”。
23、刺股,东汉人孙敬 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24、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认为自然之道通著于自然界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之中,一切思想也渗透在这自然界的四时交替、风云变幻中,能够保持这样一份简单的快乐,就知足常乐了。
25、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26、(造 句)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应该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虚心向他人学习。
27、 在如此纯良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程颐,对仕途倒没有太大兴趣,与其兄程颢一样,他的兴趣在于学问。为了培养他们兄弟,程家特意请来当时的著名学者周敦颐进行教育。写有千古名文《爱莲说》的周敦颐,在儒家思想发展上有重要贡献。在他的学术思想中,“诚”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主张人只有克服品性上的种种缺陷,达到“至诚”的境界,才能实现修养上的至高至善,成为“至圣人”。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程氏兄弟。
28、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做杨时。杨时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礼貌,也很谦虚好学的人。不管遇到什么的困难他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从别人那里获取。主要是和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要做到。
29、
30、 杨时有一次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当时正值冬季,下着皑皑白雪,他们来到程颐家时,刚好看的到老师在打坐休息。
31、嗨,彩虹豆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文明窗”。通过文明之窗,你可以看见从古至今经典的文明礼仪小故事。读文明礼仪故事,做文明小标兵!
32、两集重播:FM4星期天17点到18点《相声小品》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