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名言名句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2、“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论语》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释义: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8、“这反映了中央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常年从事教育研究的项贤明表示,社会在经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较易实现,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9、子路勇猛,颜回推让,子路冲动,颜回克制,子路进取,颜回无为,子路狂,颜回狷。
10、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11、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2、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13、⊙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道不同,不相为谋。——释义: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18、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1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0、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释义: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21、⊙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2、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释义: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24、(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2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释义: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26、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28、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9、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30、孔子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31、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32、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33、这章讲的是孔子认为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所,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已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惇惇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3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