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简介
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2、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
3、在那个时代,所有的人都能无为又有自身成就,还常与自然的大道相契合。后来,德性衰落,到燧人氏、伏羲氏治理天下时,只能顺应民心,而不能达到与自然的绝对同一。德性又衰退,到神农,黄帝治理天下时,只能使天下安定却不能顺应民心。德性又衰退,到尧舜治理天下时,兴起教化的风尚,使淳厚变浅薄,使质朴的本性离散,背离大道来追求善,危及德性以崇尚善行,然后舍弃本性,听从智谋的支配,人们用自己的心去窥测对方的心思。
4、对于《庄子》这部哲学杰作,他五体投地地折服,曾说:“这样的书,在我们这里再也写不出来了,因为缺乏这种智慧。人们只能在自家的作坊里炮制思想,结果这种思想总也摆脱不了迁腐气息。”
5、过些日子,颜回又一次见到孔子,说:“我又有长进了。”
6、庄子全书以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为其特色。成玄英云:庄子“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故王叔岷先生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
7、圣人要去什么地方呢?万物和他都是一体的,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作为归宿了;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事物都是他的归宿。
8、道家很美的师徒关系是“没有权威角色,完全敞开来的跟你一起更够一起进步的这个关系。”
9、《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10、一定是要第二章齐物论练到一定的程度,通过第三章养生主提升心力以后才能自然做到。
11、当一个人时时刻刻心向内,对自己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人、事负起责任的时候,分分秒秒不犯规的时候就达到了佛家所所的“不退转”。但是这个练习法的起点是590-600分起跳。(详情见如何达到590分一文)
12、对于庄子无人不知,你如何看待、理解或是“遇见”庄子,他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和大家分享一下吧,我们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随机赠出一本关于庄子的好书!
13、庄子属道家,从《庄子》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
14、诚然,说庄子能够治疗疾病,不要说他人会视为天外奇谈;恐怕连他本人也绝对没有想到。他一不是救苦救难的南海大土观音菩萨,他没有祛除人间千灾百病的神奇法术;二不是神医国手,不具备扁鹊、仓公那样手到病除的本领,甚至对把脉之法、岐黄之术也毫无研究。就是说,他不能“戡天役物”,救死扶伤,没有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本事。
15、 2020年2月3~7日,10~14日。
16、大宗师的练习方法是“撄宁法”:对这个世界不再有要求,不再有厌恶的状态称之为“撄宁”。
17、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
18、惠子说:“不追求长寿,怎么能保有他的身体?”
19、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真知,杨立华对它的理解是,由于人的有限性,人的知总是不确定的、片面的,而真知要是确定和普遍的,则其只能是不知之知。人总有维持自我统一的倾向,所以会产生出一种企图:将所有变化的经验都纳入到自体之一当中,进而将所有的变化都纳入到自体之一的支配之下。这样的企图或者倾向其实就是各种具体的知的来源。具体的知总是试图把握各种变化,并藉以操纵它们——延缓、阻止、触发和增进。然而,无论是感官经验的认知还是知性的认知,都有无法确定的部分和要素。由于作为具体的知的根源的自知所觉知的只是贯穿在一切变化中的不变之而不变之一是无限者,所以,人的自身同一的维持是指向无限的。自知中的这一无限指向亦贯穿在一切具体的知当中,由此而有无限占有和支配的欲望。对于迷失在无止境的逐物当中的人来说,不知之知是一种需要克服的缺陷,而不是有敬畏的人生的地基。部分醒觉者深刻地知道其根本上的不知,然而,对自己的不知的知道仍然是有分别的、知解意义上的。明确地知道不知之知为真知,等于又陷入是非对错的无限循环了。只有极少数有“圣人之才”的人有可能通过“忘”或“外”的方式体达不知之知——既不知其知、亦不知其不知。这一绝对的知根本上讲是不能形诸语言的。南郭子綦的“吾丧我”、颜回的“坐忘”是短暂的抵达,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正是这罕见的瞬间,才有了将根本知的经验带入言说和思想的世界的可能。如果体认到人的根本性的不知,那么就不会被一切变化以及对变化的具体的知所动摇和左右,而这样的自主不在任何被动的束缚里,是人的最高主动性的体现。
20、惠子说:“既然叫做人,为什么会没有情欲呢?”
2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22、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以此称之。庄子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著书于越国杭州。《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23、《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外篇杂篇十一。《庄子》除内八篇外都是后人所作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又发展了新说。
24、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25、有谁知道不用语言的“辩论”、不用声张的道呢?如果有谁能知道这一点,他也可以算得上是 “大自然的仓库”了:他就像一个几乎无限大的仓库一样,应对各自事情总是游刃有余的——被注入多少东西都不会充满,取出多少东西也不会枯竭,而且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这是保持着对大道最深刻的洞察。
26、能完整讲述所学《庄子》寓言故事,并能作出自己的概括和评价,能鉴赏《庄子》的文采,对庄子的思想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学以致用,从《庄子》中得到思想和想像力的启发,对《庄子》寓言进行发挥,改编,用于写作素材等。
27、如果要帮助一个人好起来的门槛是:这个人对我没有戒心,能自然地对我好,这是第一步。
28、先说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春秋时期的,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还能讲究一些“礼”,孔子的学说基本就围绕“仁”,要求国家管理者实行仁政。
29、庄周认为天下是污浊的,和天下人严肃地讲道理不过是对牛弹琴,于是他便用戏谑的方式表达,假借寓言阐明道理,借助受尊敬的人来使人信服,说话随心所欲,汪洋恣肆。
30、蝉和鸠讥笑大鹏说:“我轻易地从地上飞起,疾速地抵达榆树和檀树,有时候飞不到,那就落在地上罢了,为什么偏要飞向九万里的高空,又往南方的大海飞去呢?”
31、才全-(1)别人跟你相处就会觉得很快乐,放松,你对他做的任何事从内心完全没有评判,他在你面前可以完全地做自己。
32、马的四蹄可以踩踏霜雪,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喝水,随意跳跃,这就是马的真性。虽然有行礼的高台、高贵的宫室,对马来说毫无用处。
33、大道是寂静而淡漠的,没有固定的形体的;圣人懂得根据时机和情境的变化调节自己的行为,没有一定之规,这就是遵守“道”的行为。道与天地共存。
34、有研究者认为:今之安徽蒙城,世称“山桑,北冢,古漆园”,改名蒙城虽自唐代天宝年间,但蒙城之“蒙’却由来已久。他们认为不独尽人皆知,且有史据可证。南朝宋罗泌《路史》云:“盘庚自奄迁于北冢;北冢,蒙也。”《嘉靖寿州志》还有记载:乾隆《颖州府志》“漆园城,在县河北三里,即旧蒙城;庄子为漆园吏在此”。
35、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问你有什么办法?”
36、当我们认为自己爱上某人的时候,要提醒自己一句:我真的能够很坦然地让他很快乐吗?还是我做的仅仅是想证明我值得被爱。
37、《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38、简写者注:未知是无数复杂的客观知识,而“探求所知道的”就是探求已知,即反观自己的内心。
39、庄子的醒世觉迷,释疑解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0、《庄子》为先秦诸子中道家代表作。通常认为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道家之代表即为老子、庄子。其书《老子》《庄子》在道教中又被称为《道德经》《南华经》。
41、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42、东坡居士眼空四海,可是对于庄子,却拳拳服膺,他曾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43、庄子可谓先秦思想家中最具诗性性格的,思想也最为深刻。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能够以散漫而高远的言辞寄寓玄理。
44、从老子“道法自然”出发,他认为“道”是无限道,超绝时空的,不可感知的,它生出天地、帝王、神鬼以至一切事物,而又自本自根,不可捉摸。
45、第五篇《德充符》,就是你内在的修养终究会造成一个磁场(疗愈场),这也是可爱心法的标准。
46、这样的人,心思安定,容貌寂静,面额无光;冷清像秋天,温暖像春天,喜怒如同四季变化一样自然,和万物相处都适宜,而不能知道他的规律。
47、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48、道如果很明白地显示,也就不是道了。语言如果总用来争辩,就会有语言不能触及言说的地方,所以明智的人知道不去说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49、王尔德还曾说过:“这部完成于两千年前的中国书,对欧洲人来说,依然早了两千年。”这说明,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中国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不仅超越了地域的空间,也超越了历史的时间。
50、而到了孟子基本就到了战国,“礼”已经坏掉,孟子也讲“仁”,但更多讲到“义”。
51、真人喜欢的是同一的,他不喜欢的也是同一的。他以为相同的是相同的,他以为不相同的也是相同的。天与人是不能相互对立的。这样的人就叫做真人。
52、其次,人生多故,世事沧桑,“不如意事常八可人心处无二三”。荣与辱、顺与逆、成与毁、得与失,相伴而生,随时为变。每一番颠折的结果,带来的都是痛苦与烦恼。
53、木工说:我善于整治木料,可使弯曲的与曲尺相合,直的与墨绳相应。
54、简写者注:学界对于寓言、重言、卮言的定义不一而足,寓言是(通俗理解上的寓言)有所寄寓之言,假托其他言说者来说;重(读zhong音)言是长者之言、老人之言;卮(音同”支“)言,卮就是酒杯的意思,卮言就像是酒杯一样,酒杯装满了就倒出来,倒空了就仰起来等着斟酒,卮言是指会根据外界环境而改变的言论。
55、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56、认识道容易,认识大道后都它无所言说困难。认识道而不说话,才合于自然;认识道而说出来,这是合于人为。古时候的至人,上合于天道自然,不合于人道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