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摘抄好句87句)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摘抄好句87句)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狂人日记》,是对“吃人”生态的大发现,更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

2、狂人对“吃人”的发现,步步紧逼,层层深入,然则,究竟何谓“吃人”?

3、敏感的日本学者,曾在《狂人日记》中感悟到某种“自觉”的产生。竹内好(1808-1977)认为,《狂人日记》表明作者有了“罪的自觉”,并由此产生“文学上的自觉”。(15)伊藤虎丸(1927-2003)认为,《狂人日记》是“作者的告别青春,获得自我的记录”是“个的自觉”和“科学者的自觉(即现实主义小说家的诞生)”。(17)罪的自觉——个的自觉——文学的自觉,这一自觉的内在逻辑,说明由周树人到鲁迅的产生,基于近乎“原罪”的自觉之上。

4、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深受刺激,认为即使医好了人的身体,强健了体魄,依旧无法使得国家富强,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本质还是“吃人者”!于是转而弃医从文,从此走向了一条以笔为文以期唤醒国人思想的道路,可见中国人的思想愚昧麻木到了何等地步!而鲁迅也是期盼能通过文字来唤醒他们的良知!

5、“新”就是好,这就是“五四”的现代性和主流意识形态。“五四”文学从鲁迅开始便形成了一个思想潮流,假定“新比旧好”,“西比中好”,“城比乡好”。这个历史潮流有它积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形态凝固太久了,矫枉必须过正。《狂人日记》的最后一句话非常出色:“救救孩子……”因为鲁迅的确相信希望在青年。(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6、1911年,端方奉命率领2000多名新军去四川镇压保路运动。

7、《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作品,是总纲。这种情况很少见,某个作家的第一篇作品,变成了后来百年文学的提纲。

8、其次,鲁迅写的小说,是给普罗大众看的。所以,他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思想特点。一般的民众会认为,好人一切都是好的,坏人一切都是坏的。齐桓公在历史上大约算不得坏人。所以,没必要把吃人这种事情和他连系起来,而桀与纣是坏事做绝的人,所以,把一切坏事都安在他们头上,就没有人会提出异义了。大家说的不过是个理而已。

9、但换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斗士,挑战旧礼教,世人皆醉我独醒。小说巧妙地利用了“疯”和“狂”的语意上的含糊。新批评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语意的含糊不是错,而是文学的魅力。如果说得很清楚,就不是文学性;意思模糊,左可以理解,右也可以理解,这才是文学性。各种各样的暧昧、歧义、朦胧,都是文学的魅力。“狂人”这个题目,本身就很暧昧。

10、在“吃人”生态中,有些事可以做,但不可以说。

11、虽然狂人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患有被害狂倾向。但是我们查阅历史,狂人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历史上确实有过很多“吃人”事件。比如狂人所说“易牙蒸子”,其典故见于《管子·小称》,文曰:“夫易牙者,以调和事公。公曰:‘惟蒸婴儿未尝。’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个管理齐桓公烹饪的厨师易牙,桓公久居宫中,什么珍馐佳肴、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就是蒸婴儿的肉没有吃过。”易牙为了满足桓公的欲望,将自己的三岁儿子蒸了献给了桓公吃,虽然狂人记错了人物年代,但这个事件却是真实的。

12、鲁迅这样写有很多妙处。首先,这话是文中的主人公“狂人”说的。狂人就是疯子之意。既然是疯子,当然就要说疯话。张冠李戴,胡言乱语,不合逻辑也就是正常的了。如果说起话来事实准确条理清晰,那还算是疯子吗?

13、“比如为那些新青年写点东西。虽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你怎么知道不能启发其中一些人呢?”

14、凌迟是中国古代独有的酷刑,在清末用的却也不少。凌迟几乎都是针对反清分子或者丧失人伦的重大罪犯。

15、桀纣是两个人,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桀是夏代亡国之君,纣是商代的亡国之君,他们都曾宠信小人,残害忠良,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也正因此,这二位便成了暴君的代名词。

16、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17、徐锡麟和秋瑾在1905年加入该会,分别在安徽和浙江准备起事。徐锡麟花费重金从腐败的满清政府中买了一个官职,成为巡警学堂的主要负责人。因徐锡麟精明强干、勇敢豪爽,深得安徽巡抚恩铭,将他列为心腹之一。

18、《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19、有些人认为,不应该用野蛮对待野蛮。端方残杀徐锡麟,不代表革命d应该残杀端方,这道理是没错。甚至除了光复会以外,绝大部分革命d不主张采用暗杀的手段。

20、(xi)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9页。

21、《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22、端锦被杀时,倒是还有几根硬骨头,开口骂了几句,不愿意下跪。端方则早就魂飞魄散,被带入处决的小屋时已经不能走动。

23、而这个含义一方面确实是文中所蕴含之意,另一方面,它之所以流传如此之广,还有背后深层次的政治关系:即当时的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阐释,来达到对于旧道德的批判,对新道德的提倡的目的。

24、我最早读鲁迅的小说时,非常震惊。因为在我成长的年代,个人跟群众如有矛盾,一定是群众对。当然,有一个个人比群众更对,但是他说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所以我们都相信群众。我从小就知道,凡一件事情,很多人说不对那就一定不对,一定是我错了。直到读鲁迅的小说才知道,有可能个人是对的。我也可能就是这个人。

25、无秩序的生存方式,最终必然会自发形成不成文的“秩序”,近年热门的“潜规则”一词,可以用来概括。“潜规则”原来专指演艺界的不良幕后交易,后来迅速扩大为对广泛存在的社会潜在秩序状况的描述。潜规则依据的不是白纸黑字的纸上条文,而是变动不居的一己私利,奉行的不是不损害他人基本利益的公平和正义原则,而是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因而,“吃”,完全可以换成“潜”,你被“吃”过吗?就是你被“潜”过吗?你“吃”过别人吗?就是你“潜”过别人吗?自己想“潜”人,又怕被别人“潜”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盛行潜规则的群体,不就是处在这样的“生态”中吗?生活在潜规则生态中的人们,都是私欲中心、心怀叵测的人,他们聪明伶俐,闪展腾挪,随时想获得“潜”别人的机会,同时又疑心重重,惴惴不安,随时处在被别人“潜”的恐惧之中,形成尔虞我诈、“面面相觑”的人际关系,社会诚信尽失。

26、1918年4月2日,已经37岁的浙江绍兴人周树人开始写作《狂人日记》。是年5月15日,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

27、弃医从文,以文学启蒙为人生的志业,写小说为何又藏着掖着?

28、要真正读懂小说,阅读者势必要站到第二个立场——“狂人正常,我们不正常”,其前提是,要进入“狂人”的内心,了解其自身的逻辑。

29、所以,鲁迅厉害在什么地方?别人都说自己说的是真话,只有鲁迅说,我未必都说真话,你们都以为我是直抒胸臆,其实我说话有很多顾忌,我只是不愿意把黑暗的东西太多地影响青年人。

30、该剧凭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圈粉”观众,引发大家的热情讨论。特别是鲁迅酝酿《狂人日记》的片段,点燃了观众们的情绪。

31、自己在翻阅中国历史书时,突然发现,整整四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吃人史,全都是讲述如何吃人的。

32、这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狂人见“月色”而发疯(觉醒),遂有对周围“吃人”现象的发现:赵家的狗、赵贵翁奇怪的“眼色”、人们甚至小孩子“交头接耳的议论”。由此,引发相信“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的狂人的探究,于是有进一步的发现:“女人”的指桑骂槐、村子里“大恶人”被杀之后心肝被“用油煎炒了吃”,及至这样的发现:

33、整篇小说给读者带来最具冲击力的阅读体验,便是“吃人”。“吃人”这一行为令主人公“狂人”恐惧,也强烈震撼着读者。

34、查阅鲁迅致许寿裳信:“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意思就是说鲁迅是偶然阅读《资治通鉴》记载的吃人史实,并且明白到中国尚是食人民族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因此,“吃人”的含义本就含有“食人”之意。

35、但是现如今,应该只有孩子没有吃过人,只有孩子还没被那些臃肿腐化的思想所玷污,所以鲁迅最后只能说“救救孩子……”

36、《狂人日记》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37、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38、如前文所揭,“吃人”生态作为群体的生存方式,其结构形态,显在的秩序设计如制度固然重要,但是,潜在的、内在的、自发的、约定俗成的群体秩序,更为要害。自发秩序形成的基础,就在人性之中。

39、在狂人一走出家门时,街上的人们无不是“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表现的十分古怪。再看赵贵翁,狂人的大哥,老头子,年轻人,街上的女人,都是神色古怪的看着他,似乎想害他,又似乎怕他。他们想要吃人,可又不敢光明正大的直接杀人;他们想要吃人,可又怕别人吃掉自己,所以终日是在这种矛盾中度过的。他们是“吃人”这一风气的延续者,可同样也是“吃人”的被迫害者。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吃人的丑恶与野蛮,也是吃人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摧残。

40、第二个“劝转”对象就是大哥,在这次清晨对话中,面对大哥,狂人将长期的内心纠结几乎和盘托出,可谓苦口婆心:

41、有什么样的秩序,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也就有什么样的秩序。我们需要制度层面的批判与建设,也不可缺少鲁迅式的国民性洞察与持久批判,在中国,后者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终其一生,鲁迅的焦虑,是对国民性的焦虑,鲁迅的批判,是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的绝望,是对国民性的绝望。

42、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3)

43、“吃人”生态中,没有固定的“吃人者”与“被吃者”,只有固定的“吃”与“被吃”的位置,“被吃者”只要处在可以“吃人”的位置,也会有意或无意地成为“吃人者”。

44、我们知道,鲁迅一生批判国民性,而对制度层面较少涉及。早在日本时期的文言论文中,青年周树人第一次发言,就将激越的批判,指向当时“黄金黑铁”与“国会立宪”的改革思路,面对“国会立宪”的指摘,今天看起来未免令人失望,受师傅章太炎(1869-1936)的影响?(11)还是思考中缺少制度之维?其实,只需细读文本,就会发现,青年鲁迅指摘的,主要还不是“国会立宪”本身的设计(论文中有受“新神思宗”影响对民主制度本身的怀疑(12)),而是“倡言改革者”的“假是空名,遂起私欲”!(13)其后来对倡言“革命”者的怀疑,亦是同一思路。辛亥事起,民国成立,宪政初建,鲁迅也曾充满向往,然而,民初宪政每况愈下,终至不可收拾。制度建设的挫败,似乎证实其对国民性的怀疑。

45、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46、小说里的“吃人”是一个比喻,读《祝福》就知道,礼教会把一个人害死。

47、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vii)

48、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

49、平均每170字出现一次,可以说,“吃人”作为核心语词支撑和统领了全文,成为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那么“吃人”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50、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51、封建礼教吃人恐怕是如今最为大众所认可而广为流传的说法了,其实封建礼教“吃人”的含义来源于周作人,周作人曾经解释说:鲁迅是通过阅读中国古书,获知吃人史实,并归结为“礼教吃人”。而这个含义一方面确实是文中所蕴含之意,另一方面,它之所以流传如此之广,还有背后深层次的政治关系:即当时的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阐释,来达到对于旧道德的批判,对新道德的提倡的目的。那么,撇开这层政治上的目的来说,我们是从哪里看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呢?

52、于是,鲁迅决定写点文章,所以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这样诞生了。

53、徐锡麟连射7枪打死恩铭,却因为起义情报提前泄露,满清军队有准备而失败。

54、《狂人日记》被视为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在今人对“启蒙”的想象中,启蒙是一种以己之昭昭启人之昏昏的先觉者行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许,因而,今人对启蒙的指摘,直指启蒙者自身,谁比谁优越?谁要谁启蒙?

55、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56、有两个强大的力量一直都在支持群众,一个是主流意识形态,人民群众总归是正确的。现在被称为主旋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真的是主流。另一个是市场经济,讲销量,讲读者,讲点击率。流量是靠群众来的,少数人讲得再好也没有用,几十万点击量就是厉害。可是偏偏鲁迅支持个人。

57、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说世界上只有三种动物是吃同类的,一种是蟑螂,一种是老鼠,一种就是人。当然这是瞎说的,是诬蔑人类,因为动物界吃同类的动物还有很多。但据说,狮子是无论如何都也不吃死掉的狮子,而人类会吃死掉的人类。因此,人类虽然很聪明,是食物链的最顶端,但境界不高尚。

58、《狂人日记》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进化论。之前讲过,影响“五四”的,有科学、民主、进化论三大主要思想。

59、当时的中国留学也存在两个派别,一种是去西方列国留学,属于思想偏保守,主张用科技改变中国;还有一种是去东方留学,主要还是去日本留学,这种学生的思想是比较激进,主张革命,因此当时的「光复会」在日本的活动也非常频繁,鲁迅也是其中一员。

60、其实徐锡麟就是今天所谓的卧底,战斗在敌人的心脏。

61、在第一阶段的写作材料收集锻炼与写作思维训练之后,王美芸老师带领农学202班的同学们对《狂人日记》进行重新解读,还原历史的现场,重塑作家的形象,在丰富历史的资料中,同学们重新结构了《狂人日记》的写作意义以及“狂人”形象的多重性。

62、       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63、        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64、“疯”与“狂”显然是有重要区别的。但吊诡之处在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既是一个疯子,又是一个狂人。按医生的角度来看,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被迫害狂、妄想狂,觉得所有人都要吃他,都看着他笑,他很害怕。这是一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鲁迅曾学医,写了一个很真实的病人,有真实的原型。

65、“历来惯了,不以为非”、“从来如此”,这正是“吃人”生态之普遍、平常与隐蔽性所在,“吃人”者习惯之,悲剧的是,“被吃”者也习以为常,不以为非,安之若素。不仅如此,如果有人揭示真相,不仅不受“被吃”者的欢迎,而且还会招致他们的怨恨。小说刚开始,面对周围人仇视的眼光,“狂人”曾大惑不解:

66、对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新发现,将中国近代危机放入进化论视野,突出的是中国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被淘汰的危机及其紧迫性。因此“狂人”一再呼告:

67、   主人公狂人是一位先觉者,他是一个敢于向世俗挑战的清醒者。作者用这样一个反封建的民主形象的反抗来揭露当时封建礼教的黑暗,来批判国民性的愚昧和麻木。

68、在“吃人”生态中,被吃者为了获得补偿,一有机会也就会吃人,但吃的不是吃他者,而是其他人——自己可以吃到的人,并对此视为当然,毫无纠结。“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对于吃自己的人,被吃者可能义愤填膺,但决不会反抗,更不会反思,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转嫁损失。一边骂吃人者,一边去吃其他更弱者,这是“吃人”生态中人的常有的现象,看似双重人格,其实不然,因为他们愤恨的,是他被别人吃了,而不是吃人行为本身。二十年代中期,鲁迅说:“现在常有人骂议员,说他们受贿,无特操,趋炎附势,自私自利,但大多数的国民,岂非正是如此的么?这类的议员,其实却是国民的代表。”(5)

69、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70、(xiii)鲁迅:《书信·180820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第353页。

71、二十世纪初,在轰轰烈烈的《新青年》阵地,《狂人日记》带着周树人的隐默气息悄然出世,据茅盾(1896-1981)见证,它当年并未引起显著的风波,茅盾的解释是,因《新青年》中无篇不奇,读者见怪不怪。(iii)但我还觉得,平静之后也许还有惊愕后的失语,无法把握的困惑,太过超前的寂寞。

72、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xiv)

73、茅盾所言,可能更多指向小说的形式,鲁迅自己谈《狂人日记》,指出了两个方面——“格式的特别”与“表现的深切”,(v)相较而言,前者显而易见,后者隐晦难明,如果说惊愕后的无语来自“特别”的“格式”,那么,“表现的深切”——小说的真正指向,读者们可能更无法真正触及。

74、“我”不仅“被吃”,而且,“吃人”的就是“我”的哥哥,“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吃人”,就发生在温情脉脉的人伦情谊的核心——家庭之中,在父兄姊妹的血缘关系中。

75、如果说,“真的吃人”是表,那么“礼教吃人”就是里,两者并不是截然无关的,而是互为表里,“礼教吃人”是其核心内核,“真的吃人”则是其最变态、最极端的体现。两者共同构成对于整个封建专制落后愚昧思想文化制度体系的强有力的批判。

76、从开始发表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狂人日记》在中国,始终是一篇最熟悉的陌生文本,一个尚未开掘的话语矿藏,一颗尚未引发的思想炸弹。

77、唯一能看破礼教吃人的人,最后怎么样了?投降了。他病好了又去做官了。没有悬念,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灰暗的。狂人的声音,非常积极,非常战斗,非常彻底,或者说,是最勇敢、最坚定的、最正确的——但鲁迅也深深地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究竟有没有效。

78、>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79、(i)围绕“狂人”形象问题,曾分为若干观点进行论争,如“反封建战士”(又分为有成熟思想和尚未具备成熟思想两种)、“真狂人”、“既是狂人又是革命者”等等。

80、《狂人日记》写作的两百多年前,在“吃人”生态中尝尽炎凉的曹雪芹(1715-1763),以“辛酸泪”,托“荒唐言”,成一部《红楼梦》。雪芹绝望于人情世态,然在彼时,无以找到“新的生路”,(18)于是复堕于固有文明的生活魅力,使《红楼梦》成为绝望与贪恋并至的文本,终至“泪尽而逝”。两个多世纪后,又一个在固有生态中绝望的人出发了,时代在他的面前呈现了新的地平线,他不再流连于固有文明的生活之美,坚定地向前方逃亡。

81、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作为中国新文学开山之作,诞生伊始,就引起了热切关注,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变迁中,对于它的不同理解和阐释从未间断,甚至形成所谓的“狂人学史”。

82、   所以,这一篇隐喻性小说,通过刻画一个病态的人物及其内心来抒发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并以此唤醒当时人民心中被压抑的人性。

83、总揽“日记”,“狂人”经历了以下的心路历程:

84、无语的惊愕与困惑业已消散,《狂人日记》已成为现代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文本,随着“鲁迅”的名字逐渐被人熟悉,并成为二十世纪最显赫的文学符号,一个世纪以来,这个被冠以“第一篇”的名篇,渐渐被包裹上各式各样的话语。当初的陌生感消失了,今天的读者面对课本中的《狂人日记》,脑中首先充斥的是诸如此类的“前理解”:“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声呐喊”、“揭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救救孩子”、“吃人的旧社会”、“反封建的战士”……虽然不至于像五四时代的读者,有可能将其误读为一篇真的、搞笑的疯子的日记,或者二十世纪第一篇恐怖小说,但带着麻木的阅读心态和败坏了的阅读胃口,首先就丧失了读进去的可能性,大多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断章起意、盲人摸象。

85、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86、《狂人日记》和《灯下漫笔》,是具有互文性的两个文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