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摘抄好句77句)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摘抄好句77句)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1、珍惜时间的人,哪怕给他几秒,他也会过得很充实,浪费时间的人;哪怕给他一年的光阴,他也会过得很空虚。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给每个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如果想要自己的时间多,就得充分地利用时间,把时间挤出来,不就ok了么。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浪费时间的人们,快醒醒吧,不然,时间将在你们身边消逝。读书笔记作文14我轻轻地打开书本,低声诵起了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感觉到时间正从我身边飞逝。

2、合于天道,即是最好的与天地神祇相通,天地鬼神自然庇佑。祷尔于上下神祇,只不过是低端做法了。中国古人对神的建构,是基于人为主体的,神格服从人格。所以神祇降福,不是依据人对神的迷信、供养,神格可以被理解,不是暴戾无常的。关于中华文明中鬼神观念的话题,在21已经聊过,此处不再赘述。人与神之间互认的价值在德性上体现。“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所以死生祸福疾病穷通,不是隐秘的力量所至,实则是人自已德性行为所致。所以孟子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尚书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3、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子在一生中的点点滴滴,他去过魏国、楚国等国家。他的知识非常多,后来还成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4、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孔子生下来很穷,他三岁的时候,爸爸就死了,他和妈妈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它不像其他儿童一样玩耍,而是学习礼仪。他妈妈死后,他开始立志学习,只要他不会的都要仔细地询问,小学三年级作文《《孔子》读书笔记作文》。40岁的孔子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开始当官治理国家,可是大官们都不听。他想寻找一个更好实现理想的地方,就开始周游列国。在途中,他收了许多徒弟,回到了故乡,写下了《春秋》这一本书。他死了以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写了《论语》这一本书。

6、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7、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政治家和教育家,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长之,初名李长植。生于山东省利津县。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的诗人、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

8、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9、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我懂了,孔子之所以博学多才是因为他谦虚好学的美德之所以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是因为他勤学苦读。他也刻苦学习精神,真值得我们们学!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11在月光的照耀下,我默默地读完了巜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把我带进了孔子的生活世界里。

10、哦不,秋收表示不背这个锅,是我最近比较人懒,心比较散,就明日复明日了。

11、定在开学第二周开展《孔子的故事》读书会活动,是有缘由的:

1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给我们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二开学第一周,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孔子的故事》,内心颇为感动。

13、孔子出生于贵族,但他因内部争斗而逃走到鲁国,因此由贵族身份转变为平民。但他没有放弃,而且还谦虚求教,终于他创办了一所学院,虽然生活非常困难,连三餐也不计,但他还坚持教学不肯放弃。他曾接受过很多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而且还写了《春秋》一书,成了万世师表。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17一顶方帽,长长的胡须,一身简朴的衣服,双手拢在袖口里,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14、孔子这次用的词是“平”,还是讲止水和镜子,“内保而外不荡”,所以能不着痕迹而成全他人。

15、  “今天参赛的第一支队伍是学而时习队——”

16、这在我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读过的一些格言,知道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暑假里,我读了李长之的著作《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孔子在当时的行为,以及人们是怎样对待孔子的。从中,我对孔子的生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他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贵族的后代,后来渐渐没落。因为孔子的父母结婚不符合当时礼制,受人歧视,孔子渐渐养成一个谨慎小心、敏感、善于应付人、遇事有所思索的性格。由于后来刻苦学习,孔子渐渐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在各国推行他的治国政策——仁。由于身处乱世,他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很多权贵妒忌他的才能排挤他。

17、一个暑假,我不停地逛网上书店,不停地买关于和《论语》相关的书籍,“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我选定了陈小云的《给孩子讲论语>》(2019年5月第一版,孩子们有幸——它今年出版,我们今年开始学习。我还把它介绍给了我们的海读女神朱霞骏)。这书一套四本,价格不菲,不开家长会,怎能建议家长为孩子配此读物呢?

18、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19、孔子是士阶层开办私学的开路先锋者。孔子办私学直接促进了由“学在官府”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转变,促进了学校从官府移到民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在私学,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可以自由选老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在私学,各种思想产生、碰撞与争鸣,从而产生了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一大批私学大师,也产生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儒墨道法等各家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先秦时代。

20、孔子是一位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全人类,我们中华民族为孔子而感到骄傲。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2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21、“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22、如果不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23、谁能做镜子呢?像止水一样平静,像松柏一样正,与天地一体而坐忘生死之人。

24、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他曾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

25、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26、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老师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现在是你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

27、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便是深深吸引着我的这样一句话:“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

2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29、鲁哀公就好奇了,此人必有不凡之处,就叫他来看看,果然丑到爆。

30、孔子的谦虚、好学、善良……使我十分敬佩。而《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启发了我,使我永生难忘!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我想:这不是对孔老夫子勤奋好学最好的诠释吗?

31、直接把读书会的具体比赛环节告知,目的就是要孩子们翻开《孔子的故事》,读进去。

32、我先认认真真的看了3遍书,找出各章节的关键字。然后,百度搜图,用铅笔画底稿。最后上色。

33、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由于后天环境的习染不同和教育的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教育理念就是建立在这样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孔子对人的学习能力进行了区分,他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意思是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了。这是他因材施教思想的依据。

34、   开学的第一周,我至少两次要求学生再读《孔子的故事》,并且明确告诉他们,下周开读书会,并邀请家长参加。

35、孔子的谦虚、好学、善良……使我十分敬佩。而《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启发了我,使我永生难忘!篇七: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一个人最重要得就是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件事。

36、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37、孔子的谦虚令我最敬佩。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

38、 一)导入:由“行万里路”引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39、然而生活中,许多官员与孔子、温总理等一些清官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中有的玩忽职守,不尽责任;有的徇私枉法,伤及无辜。他们怎么不想想自己的行为伤害了百姓、辜负了d和政府的信任呢?

40、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两个方面,第是耐心,第是追求学习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方面我们都应该向孔子学习。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14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是子路和颜渊的死,这里写了仲由,子路和颜渊的死。

41、孔子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

42、常季还是疑惑:他一个被砍了腿的人,还能成为老师中的老师,此人到底牛在何处?

43、第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会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认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44、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5、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他曾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而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就说解方程吧,方程倒是解对了,可最后,解忘记写了,白白扣了一分,原本的一百分变成了九十九。

46、昔仲尼,师项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在周公的太庙里,不停地问这问那。我也要像他一样勤学好问,想方设法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只要有不会的就去问。

47、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48、当你画完一张思维导图以后,一定要经常翻看,复习一下。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49、(笔记部分)为刘校长17~18年读《论语》所记笔记。(重读笔记)部分,为刘校长今日学习所记。根据计划,(重读笔记)当日发表。错讹难免,如有未及时发现修改之外敬请见谅,敬请指正。

50、记得有一次语文测试前,我不知道怎么复习才好,没有头绪,我就翻开读书笔记本。本子上记着好多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理解、易错字、写作方法……这些内容都可以帮我进行复习。语文试卷发下来时,我竟然得了高分。我觉得写读书笔记真是太有用了。

51、以前,我做作业总要妈妈一催再催,现在我都能很主动地完成。是孔老夫子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我。让我们像孔老夫子一样,做个终生学者,在勤奋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4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备受后人赞扬。

52、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进一步分工,产生了单纯的脑力劳动者,产生了“志于道”的“士”阶层,从而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和文化土壤。

53、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懂得仁并去做,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三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备受后人赞扬。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我懂得了许多。

54、以前,我做作业总要妈妈一催再催,现在我都能很主动地完成。是孔老夫子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我。让我们像孔老夫子一样,做个终生学者,在勤奋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篇五:孔子的故事读后感“感悟圣人的思想精髓,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奋斗目标。今天,我读完了《孔子的`故事》,真正感悟到了圣人的思想精髓,并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

55、孔子一生经历的事多姿多彩,正是经历了这么多,孔子才会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影响至深。

56、    参赛队伍亮相,其实就是在复习背诵论语名句。

57、我一直尝试着这样做,一直坚持带学生读课外书,每节课坚持五分钟经典诵读,百班千人第十一期的阅读书目是《孔子的故事》,于是,我们从《论语》开始,读《论语》,学习孔子的做人、治学。经过一个月《论语》的诵读,孩子们对论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再来读《孔子的故事》要简单得多,《孔子的故事》里,很多章节都是把《论语》的章节进行了解读。

58、时间过得真快,妈妈接着我走出山海关景区。我坐上旅游车,我从车窗望去,我还能看到山海关的美景。读书笔记作文2我最近读了一本书的名字是《名师教你写作文》3年级版,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作文,其中我最喜欢一个故事是《秋天的图画》和《和老师共进晚餐》。

59、庄子动不动就讲故事,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

60、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颜渊积极,勤奋不息和乐观的精神,还有子路的勇敢,舍身忘己,敢于接受现实的精神。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15大家好,我是50号黄浚哲今天我讲的是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61、可以看出,孔子活的时候,他的孙子子思还没出生呢!

62、佛家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两人出去下山化缘。走到一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地学师傅。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傅就问姑娘,说你要过河,我背你过去,于是老和尚就把姑娘背过河。姑娘向老和尚道过谢意后,老和尚领着小和尚继续走。而小和尚对师傅刚才的举止是目瞪口呆,可他又不敢问,于是走啊走啊,大概憋了有20里路,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道说:师傅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可以背那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而你却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

63、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不是你能做到的。”目前流行的解释就是:子贡想要做的“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是子贡的能力不及,无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就是这样解释的:“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开《论语集注》,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还是来源于朱熹。朱熹认为子贡做不到,还解释了子贡为什么做不到。朱熹认为子贡所讲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也就是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强能做的来的,所以孔子认为不是子贡能力所能达到的。熟悉《论语》的朋友应该对子贡有所了解,他热情、聪明、好学、能举一反三。《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往往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孔子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一个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还有谁能做到?因此,我以为,孔子的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们平常的对话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某甲阐述了一种设想,某乙可能会说:“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质疑甲的能力,而是质疑甲的这种设想的可行性。同样,在孔子和子贡这段对话中,孔子所质疑的并不是子贡的能力,而是子贡所说的这句话的可行性。孔子认为“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设想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它自相矛盾!不是吗?“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这样的要求本身就已经强加给别人了。因此,可以付诸实施的只能是“我不强加给别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条件;可以终身实践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4、平时我们喜欢什么东西,都会千方百计得到这个东西,而不惜伤害了别人。孔子他就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才不会用心计得到那东西。对于他来说,那是不正当的来的东西。以后我们一定要让心灵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东西虚有的外表所诱惑!

65、“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正是由于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与能力。

66、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凶残的动物永远都是凶残的,不能相信他们的表面。读书笔记作文13学习完朱自清写得文章匆匆>后,我便体会到我们的日子如泼出去的水,没法再捞回来,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匆匆读后感300字。

67、正如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其实现代的我们可以比曾子过的更简单,一个字足亦——仁。因为《谈文·心部》:“恕,仁也。”“恕”属于“仁”的范畴。这个字就是希望我们人类从自己的仁心与善心去处理自己周边的情感与物质利益。在人际关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推及到当今教师的话,就是要用一颗仁慈的心去看待学生天性中“恶”的一面(记得一位西方古代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天性就是——天使加魔鬼);要通过“正己”进而影响学生,而不是采用兵法来“驯服”学生。赫尔巴特在其德育目的原初说中曾讲过:人对德性的需要是永远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道德准则只有学生主动愿意去追寻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的德育责任就是从自我德育意识培养开始,即从“仁”始亦,感染学生、激起自己然后才是学生心底的那份德育原初欲望!

68、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就说:“申伥就是刚强的人。”孔子说:“申伥有欲望,怎么能刚强呢?”借着对申伥的评价,孔子在说明“无欲则刚”和“世上根本就没有无欲之人”这两个论点。可见《论语》第五章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是以小见大、由浅及深的人生道理,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弟子的操行评语。因此,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探讨也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生实践准则的一个宏观阐述。孔子的论语读书笔记2何谓“恕”也?“恕”乃宽容之意,中国文字中有八个字可以进一步地诠释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你会说:当今社会想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那么就请把今天的社会与当时孔子的时代进行比较一下,不用翻词典,就一个时间概念可以体现——春秋战国时代……,难道我们当今的社会比那时还动荡不安吗?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就这么简简单单。

69、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老师这个职业,为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与人类,教师欲使学生具有很好的德育意识,必先建立自己的良好德育意识,一切行为从“恕”开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70、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什么专著,仅有由其弟子记录的《论语》一书。《论语》20篇,记载孔子言行共509条,关于教育方面的有371条,记述孔子教育言行的有332条,其它是孔子弟子的教育言论。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71、歌者,所以咏其志也,人有善,夫子必彰明其义,故和之。

72、诚如斯言,当文学被很多并不关心其内涵的人视为炫耀个人品位的工具,当文学被异化为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甚至沦为唯利是图的工具,我们更应当驻足仰望中华大地上的蓝天,扪心自问:这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这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却终究生生不息的中国文脉,到底想告诉我们要一脉相承地传承什么?

7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74、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动物,有狐狸、狼、狗、狮子、老鼠等动物。这里的故事都是小故事但蕴含大道理,我很喜欢这位“益友”,当然也很感谢作者伊索给我们写的书。

75、(3)我看(        )(孔子、子贡、子路、颜回、宰我……)

76、其实孔子从小比较穷苦,但是他很会搞生产,他的学生想跟他学种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夫。那个学生又想和孔子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种蔬菜的。这就是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心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