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德经的感悟100字
1、我们作为凡夫俗子,且不说忍常人不能忍,要做人上人;且不说要有雄心壮志要改变世界,影响他人,就先从我们自己开始,用自己所学和阅历去掉身上的一切二元对立,让自己身体力行点滴改变。
2、我伴着父亲的轻语朦胧入梦,夏夜的风轻轻抚过那本还未合拢的书扉,月光淡淡,映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上,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未曾适可而止的悲剧故事。
3、道在天地间,道在人心里。道说大也大,大到其大无外,说小也小,小到其小无内。道既神奇万有,包容一切,道又虚无飘缈,不存一物。道似万物之宗,道又不著形色。道真是神奇啊!(学道德经的感悟100字)。
4、白衣天使、杏坛园丁、辛勤科者……一个个自豪的身影在我脑海中转换,让我时常改变想法。而要实现这种.种想法,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又显得过于遥远。我想不出答案。
5、学习就是一次蜕变的过程,在学的过程中忽然明白了些什么,否定以前的全部,隔上一段时间,又觉得推翻了以前的全部,一次次推翻,一次次接纳,再不断推翻和接纳中,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6、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道德经的感悟100字)。
7、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8、“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9、道德经的熏陶是在儿子读四小时被他每天的朗诵带动的,后来也有幸跟随学校组织的家长素读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帮互助而习之。
10、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11、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别人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解释。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们难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12、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去作为。以无为的方法治世,天下就没有不能够治理的。
13、春天小草发芽了,到了冬天就会枯萎,而它却把种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静静地等待来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为地壳的运动而涨落;白天昼夜因为地球的转动而规律的更替……
14、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15、《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几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黎巴嫩人民,都从这本人类文化史上的智慧宝典中吸取了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立命的精髓。如今,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物质财富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觉得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出我的人生原则,不要和世俗齐头并进,静心是安心的基础。当人的心境达到一种空寂的状态时,就会一直坚持傲慢自大的作风,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有所务实。
16、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17、二生三三生万物。何为三?行道三途,三点总结。
18、而且,宇宙中每一种现象都有其对立的一面,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属性相反相对。这些属性都是从道中产生的,所以相互成就,不可分离,如果离开其中一方,就不会有另一方了。正如《道德经》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19、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20、“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这样说过。而我也逃不出这个事实。
21、 学习《道德经》同时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道德经的解读是最难的,因为它是古代的哲学著作,哲学是讲义理的,解读就是要把它变成现代人们能听得懂的道理,这样才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温古而知新”,每学一遍就会有新的收获,并且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明理,就象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不知,足以不我知"。
22、 常读历史,春秋末期越国名臣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二十年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之后范蠡却功成身退,化名陶朱公,留下了千古经商美名。而与他一起辅佐越王的大夫文种,则是应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凉结局。汉朝留侯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成就王图霸业,开两汉四百年之基业,最终也是归隐山林。其实只要能够做到功成而身退,无论是隐于市或隐于野,都没有太大区别,因为他们都遵循了天道。
2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改变自己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道德经》这五千余字中,它像我们阐述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同时也为人类树立了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是人类灵魂的精华所在,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就要为于社会于人类有益的事。不为就是不做那些损害社会损害大自然的事。遵循自然之道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们只有秉承就先贤得美德,人类的文明在会在欲望中得到升华。
24、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虽然我读了《老子》后觉得自己不能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但我的内心仍然是开放的,觉得这本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
25、“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26、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确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27、水是无私奉献的。古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有生命,水作为生命之源,无私地像万物献出它晶莹的身躯,却不索取一分一毫。当酷暑笼罩着大地万物,当连片的土地相继裂开,水幻化成另一种身姿,从天而降,化为甘霖,滋润着生灵。
28、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也改变很多,首先改变了对人的处事方式,心胸变得开阔起来,遇到挫败的事情会放松心态,也不会把得失看的太重,更不会计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坦然处事,笑对人生。其次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像老子说的那样"柔软胜刚强",心怀柔软,以包容的心态体察万事万物,使自己的格局慢慢变大。最后我也在学习中慢慢找到了打开幸福之门的四把金钥匙,这就是:"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当然还要学会感恩,善待身边所有的人、事、物,感恩人生的每一次遇见,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9、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下面简单的叙述一番。
30、(帛书原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tè)。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31、每次看《道德经》都会让我想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今天我才明白,“无为而治”不是无为而治,而是顺应天道,与天、道、法、人的整个体系相结合,这才是真正与体系相合。他教会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所支配。比如我刚毕业,是职场菜鸟。在23岁的节点,我不太可能有所作为。所以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才是王道,并不能证明我有多厉害。我从事的企业是比较成熟的国企500强。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会选择985/211的大学生,所以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略逊于其他同事。在这个平台上,他并不出众,甚至毫不起眼,这对于天性坚强,内心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32、 然而我们当下的人类。按照习性的欲望不断的去向母亲索取,2020甲子环境危机,南极洲冰雪融化动物自杀,远古病毒得以释放,冠状肺炎全球肆虐,亚马逊森林之肺火灾不断,海平面不断上升,战争危机阴云密布,工业化的种植和养殖在不断的满足人类的欲望等等等等。都是大地母亲在用自我的调节方式来给我们人类警告。母亲是慈悲的,母亲可以养活100亿人口的正常需求,却养活不了一个人的贪欲。一个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这是母亲留给我们的警告,否则人类也只有自己残害自己,一切的行为终将回报在自己身上。
33、《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34、作为一名刚入路的新职人员,我想我应该做的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学技术,尽心尽职地担起社会责任,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而这些,需要一颗平常心。用平常的心态去了解社会,抵御不良诱惑。
35、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36、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形状,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状,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态。
37、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38、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39、老子说:“圣人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无所事事,这是一种教导。”一切事情都是在没有开始的情况下完成的,都是在不存在的情况下诞生的,都是徒劳无功的,都是在没有生活的情况下完成的。”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9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40、最后是归根复命,复归于婴儿。因为道的规律是回到起点,所以万事万物都会复归于起点,这就是归根复命。人的起点是婴儿,所以修道之人要复归于婴儿,像婴儿一样柔弱。
41、常忆儿时夏夜,天气炎热,又被蚊虫叮咬,睡不着觉时,便缠着正在书桌前看书的爸爸,要他给我讲个童话故事才肯入睡。
42、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43、“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4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5、 欧歌2020年8月20日。
46、分享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道德经,这里面的道理很深,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能获得一二都是好的,能帮助生活、帮助工作、解除烦恼、解放自己,总是好的。
47、道是什么?是怎样清净、解脱、超越生命,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去体验
48、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49、每次看《道德经》,都会让我理清脑子里的概念,也会让我思考。“强弱”“好坏”变化如流水;经典说:“故强者亡,弱者生,兵强则木破,强者亡,弱者亡。”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专注于让我快速成长的方面。他教我,刚毕业的时候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如果我能稳步布局,勤勤恳恳地走下去,时间最终会回报我很多。
50、何谓道德经?他就是一部天地风云经,他就是大自然的无字天书。他是仙人指路的手指,她是浩瀚海洋当中的指明灯。他所指的方向是宇宙生命的实相,所有经典所描述的内容,乃至个人所写的一切体会,所指方向皆是实相。然而文章本身,我的表达本身只是个人观点。可参考交流与探讨,没有标准答案。
51、★《道德经》读书感悟优秀作文范文10篇(2)
52、(作者为闽南师范大学历史系19级本科生,本文是他给“《老子》选读”提交的作业)
53、我最爱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流连于“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之中。先生书中,多数主人公其实最终都是功成身退,远避江湖。《碧血剑》中,袁承志带同青青等一帮人远走海外,避开中原的战乱纷争;《神雕侠侣》中,襄阳之围得解,三次华山论剑之后,杨过携小龙女绝迹江湖,退隐终南山后的活死人墓;《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辞去明教教主之位,用余生为赵敏画眉;《连城诀》里,“江陵城南偏西,天宁寺大殿佛像,向之虔诚膜拜,通灵祝告,如来赐福,往生极乐”的大宝藏之谜揭破,合葬丁典与凌霜华后,狄云最终也与水笙隐居藏边雪谷;《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携任盈盈退隐江湖,花开花落,真正做到了笑傲江湖,也不禁令我心向往之;《鹿鼎记》中,鹿鼎公韦小宝协助康熙帝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定神龙岛、决战雅克萨、签订《尼布楚条约》等,成为康熙朝第一人,最后也是功成身退,带着苏荃等七个老婆隐居云南大理······先生笔下的这些主人公们,都做到了如《道德经》中所说的:“功成身退,天之道”。当年李白《侠客行》一诗中所言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正是他们最好的写照。
54、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55、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6、《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需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周易》把这种境界叫做“洁净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孔子说:“人皆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就是说,人都是到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照见自己的相貌,没有人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见自己。心灵如水一样,静下来才能观照真实,观照真实才能入道。总之,人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57、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们所相信的吗?道,只有在我们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才能作用于我们自身。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骗自己,再骗别人。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虚空性与道的无声无色,无形无状是同出一则的。二是道与信仰都是我们自己无形中所坚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种种解释都会作用于我们,形成信仰。
58、 同时也让我们认清,阴阳是实相的运行法则,本质上就是一体两面,他就是一个如是的呈现,没有对错好坏的区分。道生生出了一之后,为了认识这个我们为这个一取一个名,就有了第1个标签就是一个名字。类似于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孩子名字叫做美丽,在妈妈没有怀孕之前,孩子在道的本体世界,受精卵形成直至孩子生下来,就已经有了这个我们给一再取一个名字叫做美丽。以上就是如实的表达,如果我们在给美丽加注更多的念头,就已经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59、《道德经》中提得最多的是“道”,还数次提到水,“水”成为这“哲学长诗”中的重要意象。第八章开头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60、诵读过程,感受浅谈至此,不经意间又写多了,写真实感受完全没有以前写作文的苦恼,但是更多的体验还是留给自己吧,少点语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