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智慧
1、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2、知行是一物。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达成,知行是一不是二。把知行分开讲是因为便于理解,其实知行不可分。
3、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
4、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
5、王阳明又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我们知道占便宜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占了。一旦占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出现愧疚,自然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6、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请求告老还乡,因病情加重,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向故乡余姚出发,然于1529年1月9日病逝在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从祀于孔庙。
7、所有的恩人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或生或死,绝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有人觉得:我曾对人有大恩,有很重要的影响,现在我需要帮助了,我跟他要求一下回报,难道不是应该应份的吗?根据本能原理,是应该应份的,而且不用你求,受恩方会自然回报,但是,有个期限。离施恩日越近,回报越自然,越远,越考验人品。如果隔了一代人还能给予回报,那受恩的人已经是相当纯粹的人了。可是,现实中,不要说人走茶凉,死了就一笔勾销,就是人还活着呢,就装傻不认的,也是大有人在的。
8、译文:胆色过人,且心志上刚正无阿,即便眼下情势偏弱,也可在不远的将来成功转化为强势有力的局面。
9、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人与天地、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无善无恶”就是,人之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善恶。认知事物要尽量客观。
10、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11、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2、舍弃自己的私利,也就知道百姓的利益是什么了。
13、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14、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5、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16、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7、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9、王阳明心学,有几个核心的概念。心就是理,致良知,知行合心外无物。如果不细心体会,很容易造成误解,不仅得不到有益的启发,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0、所以修习阳明心学,要抓住两大关键词——心能诚意,事上磨练。修心做事两不误,出世入世能兼得,这正是王阳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21、三个王阳明的小故事,告诉你工作与修行如何完美配搭。
22、祛除了心中的魔鬼,也就知道百姓心中每天都想什么了。
23、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大传》有三个特点:化玄学为文学,化心学为行为教育。培养直觉,培育新感性,培植人性的根本。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还原自性。可简称为一化二培三还原,总之为了每个人明心见性,自个成全自个。
24、王阳明听完后,意味深长地道:“你这些过失,我都指点过你。”
25、员工是器,是管理者这个手脚操纵的对象。管理者能成为腹脑,员工就能成为手脚,而不再仅仅是器物。如此,上下级关系就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成为一贯关系。这是阳明心学给我们的智慧。
26、可惜世人总以为修行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总是在外面找来找去。其实,回到自身,专注当下,做好平常事,就足够了。
27、三个月后,他恍然大悟,原来,百姓所以亲近他,就是因为他之前按照王阳明的修身要求主动在修身啊。
28、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29、 嘉靖六年(1527),广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朝廷下诏让王守仁平乱,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的事迹,十分害怕,便投降了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