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亡羊补牢的故事原文(摘抄好句69句)

亡羊补牢的故事原文(摘抄好句69句)

亡羊补牢的故事原文

1、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2、“你再打岔我就不讲了。”叶晨威胁道,其实心里面觉得妹妹说得很有见识,难怪爸爸经常夸妹妹比自己聪明。

3、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后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4、人生在世,话越多,祸患也就越多,能少说就少说。

5、“那也就补回来呗。我已经把卷子的错题全部订正了,爸爸还给我一份新的卷子,我都做对了!厉害吧?”妹妹的眼睛熠熠生辉。

6、(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7、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

8、(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9、(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10、这亡羊补牢呀,和画蛇添足一样,原本是战国时候的一个寓言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慢慢演变成了成语。

11、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12、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13、这就是“亡羊补牢”的故事,“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羊丢失了再去补羊圈,还不算晚,后来这个成语比喻出了问题及时补救,就可以避免受到更多的损失。

1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发现……赶快没丢过……”

15、“哦。”妹妹嘟着嘴巴在旁边坐着,脸上满满地写着不高兴和委屈,却偏偏又坐得很乖巧。

16、楚襄王听了庄辛的这番话后,觉得很对,于是马上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就收复了大片的土地。

17、道理: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错误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错误出现的机会。

18、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19、楚王被迫逃到城阳(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时他才想起庄辛的话,连忙派人去把庄辛请来。

20、 好心邻居大伯知道后,忠告农夫应该赶快把羊圈上的洞修补好,否则,会有更多的羊被狼吃掉。

21、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22、从前,宋国有一个牧民,养了十几只羊,白天放牧,晚上把它们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围起来的羊圈内。

23、在学习上,作业本上,如果小朋友看到自己作业本上,或者答卷上有做错的题,不改正就放去一边,这是不对的。

24、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25、请大家默读1—3自然段。说说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的表现。(出示课文1—3自然段,同学默读)

26、  每天3分钟解锁成语故事,邀请你家宝贝快来听啦!(第14天)的学习内容来啦。

27、第二次修补改幼儿园成语故事《亡羊补牢》的教案3教学目标:

28、释义: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29、生: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0、“亡羊补牢”这个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牢)

3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2、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33、总结: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34、楚王再也不敢成天只顾吃喝玩乐了,楚国在他的治理下慢慢地从新强大起来。

35、(2)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转换句式)

36、▍儿童成长故事:(ID:maotouyanbiao) 原创故事音频,转载请联系授。

37、第二天早上,农户准备去放羊,刚走到羊圈,他发现羊圈上的窟窿更大了,羊也少了一只。他才突然意识到昨晚可能有狼进来把羊叼走了。农夫非常心痛自己丢失的羊,他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羊。看到地上的血迹后,他才明白羊是被狼吃了。

38、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羊再也没丢过。

39、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呢?

40、(2)出示名言,突出重点。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41、楚王听完亡羊补牢的故事,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爱卿,我们该怎么办呢?”

42、由于楚襄王不听劝告,庄辛便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了。后来楚国果然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由于楚国内部空虚,很快就失去了一大片国土。

43、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4、“王独不见于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已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45、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46、出处译文:看到兔子才想到要猎狗去抓,其实还来的及的,而等到羊丢了及时修补羊圈的话也是为了弥补下次不再丢样,都是能够及时行动的。

47、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是怎么做的呢?

48、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49、有一家人,有一天发现羊圈里少了一只羊,邻居告诉他说,羊圈有个洞,狼从洞里钻进去偷走了羊,只有补好洞,羊才不会丢失。

50、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51、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52、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车后又有鄢陵君和寿陵君跟从着,一味过着毫无节制生活,不理国家政事,如此会使郢都变得很危险。”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还是认为楚国将遇到不祥呢?”庄辛说:“臣当然是看到了事情必然后果,不必认为国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那楚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请君王准许臣到赵国避难,在那里来静观楚国变化。”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侯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对这事可怎么办呢?”

53、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54、我们可以准备一本专门记录错题的本子,方便以后考试前复习的时候使用,就算考试的时候遇到了相似的题目,就不会犯错了。

55、一天早上,下起了大雨。雨水把羊圈冲坏了,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农夫发现这个窟窿后,觉得它并不大,就没有立即修补羊圈,他想等到哪天有空了再补。

56、在庄辛的大力扶助下,楚顷襄王采用“见兔顾犬”、“亡羊补牢”的计策,凭借义阳三关和淮河天险,用“申、息之师”,很快度过了危机,扭转了局势,收复了淮河以北大片失地,继而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使楚国历史又延续了55年。

57、有这样的国王和大臣,楚国怎么可能好的了呢!眼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落下去,一个名叫庄辛的大臣实在忍不住了。他对楚王说到道:“陛下,您天天在宫里花天酒地地玩耍,对国家的事情问都不问一句。您可知道现在的楚国有多危险吗!您再不管管国家大事,咱楚国怕是要被灭掉了!”

58、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59、会认6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寓,窟窿,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等词语;

60、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61、来者可追、贼去关门、知错就改、收之桑榆、见兔顾犬

62、同学们概括的真清楚,讲的很精彩!下面,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互相读课文,依据自学提示的内容,展开小组讨论。

63、亡羊补牢的意思是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晚。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事情不及时改正。更重要的是不要一错再错,这样才能防止更大的损失。

64、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65、这样,河南信阳一带在战国末期一度成为楚国的大本营和复兴基地。城阳城旧址在今天信阳城北25公里地方仍然存在,这里正在兴建楚国故都城阳城遗址博物馆。饱经千年风雨沧桑,它依然向人们诉说着“见兔顾犬”、“亡羊补牢”的故事。

66、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

67、(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68、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