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摘抄好句34句)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摘抄好句34句)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1、“无名”在老子那里就等于“无”,等于“道”。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1章),这里的“无名”就是指“道”。意思是说,道是天地的元始。而“道常无名”,“道隐无名”(41章)亦是强调“道”就是“无”。换句话说,在老子那里,“无”是对“道”的一种指代和规定。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说无”乃是主要对老子这一宇宙论和本体体意义上的“无”之深义的揭示和探究。换句话说,哲学意义上的“无”之意蕴乃是我们“说无”所要呈现的。然而,要说清楚这一概念框架下的“无”的含义及其精神实质之前,还应该说清楚也是在老子《道德经》中存在的其他意义上“无”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说的通俗些,“无”在老子《道德经》中是有不同含义的,也就是说,老子的“无”的概念是在不同框架下显出它们的不同含义的。正因为如此,“说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毋宁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2、这里要说明的是:第魏晋时期是玄学思潮勃兴的时期,文学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要还是来自于新道家。由于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很多而对旧道家在此时期的作用谈论较少,故本文才特别强调了后者的作用。第道家思想对文学发生作用时,有时并不能绝对区分开到底是新道家还是旧道家,二者往往共同对文学主体精神和艺术精神发生影响,且新旧道家的精神实质本就相同,因此说魏晋文学是受到了旧道家和新道家思想的共同影响。虽如此,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将有别于以往研究中新道家即玄学与文学之关系,而是将老庄道家与玄学区别对待,将探讨二者的差异与联系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和影响作为论述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本书希望能有所创新的一个核心论点和选题意义所在。围绕这一核心论点,本书梳理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对文人和文学影响的流变;在此基础上,分别对魏晋隐逸文学、游仙文学和玄言文学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作专题研究。这三类文学主题在魏晋文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3、《道家思想》中的“道”与《易经》中的“太极”的概念很近。《易经》寓含有宇宙的起源、自然界的演变。《易经》中最根本是讲阴阳之哲理,易字是由上日下

4、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5、                                                               吴根友

6、另外,《淮南子》一书 在有些方面还修正了先秦道家的观点。例如在对“无为”思想的看法中,作者批评了先秦道家消极无为的思想:“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象’吾以为不然” ( 《修务训》)。作者历考神农、尧、舜、禹、汤的功业,指出人类社会正是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不断取得发展的,假如束手无为,四肢不动,要想建立功业、维持生存,是不可能的。据此,作者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在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推自然这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匆伐,功立而名弗有” ( 《修务训》),认为无为指的是按照客观的自然规律办事,不居功自傲、自矜自夸。这种解释纠正了老子、庄子 “无为”思想的一些消极倾向,使道家的无为思想具有更加积极进取的特性。

7、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哲学以无为为本。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意思是,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道本身自然而然;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还把天道自然无为推衍为人道自然无为,提出“绝圣弃智”(十九章)“无为而治”(五十七章)的政治主张。他建议统治者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政策,最终实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其继承西周无神论,否定神学目的论,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遏制统治阶级掠夺本性的一面,也有其过于排斥有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这两面对后世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8、ISBN:978-7-5013-6717-7

9、唐诗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四大名著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

10、本论集第三编的最后三节有关庄子《齐物论》《大宗师》篇中的细节问题讨论的文字,笔者认为最值得学人们一读。当然,我并非意指三节文字目前提供的结论,而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值得关注。近十几年来,笔者致力于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研究,对于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派所开创的“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一字之义,当贯群经”,“大其心,以体古贤圣与天地之心相协”的语言哲学与经学解释学略有心得,并将此心得运用到老子、庄子研究上面来,以处理自己在本科教学中遇到的文本困惑。这三篇文字可以说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惜乎目前还未能在老庄思想研究方面达到成荫的良好效果。至于本编中的“以道观之:庄子哲学的方法论及其语言哲学思想——以《秋水》篇为例”;“庄子论真人与真知的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比较三篇”,读者若有时间,亦可花点时间耐心一读,或许会有些许启发。

11、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以隐逸、游仙、玄言文学为中心的研究

12、道家文化中“天爱万物, 一切平等”的思想呼吁生态和谐:

13、首先,《淮南子》在哲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创见,《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等篇对“道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其“道论”既继承了老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又在许多方面加深了对“道”的理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道本论与创生论区分开来。道本论讨论道的存在状态及运行过程,类似于哲学上的本体论;而创生论则讨论天地万物的起源及演化过程,这类似于本源论。这种区分反映了古代哲学思维的深入,表明哲学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4、此外,道家特别注重养生,因此令人颇为迷惑:既然已经看淡生死,为何还痴迷于长寿?殊不知,智者养生,意在防病与修德;至于寿命,任其自然:人生贵精,而不贵长。

15、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16、黄老学兼容并包。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17、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18、                                                    2017年8月7日

19、做事低调,做人谦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此乃道人同德也,也即天人合德也。这也是道家论道,和我们“说道”所要最终揭示的道理。

20、道教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宗教组织,奉《道德经》为圣典,尊老子为“道祖”。

21、  孙过庭的《书谱》中对书法做了如下的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作了形象的比喻,“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体的间架结构,必须要赋予它多种的形态,有的犹如端坐行走,飞翔舞动,往来回转,俯卧腾起,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子啃食木叶,有的如同利剑长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有的如同水火,有的仿佛云烟迷雾,有的好比太阳月亮。总之,纵横分布的字体结构一定要广泛汲取自然现象的美妙风姿,方可成就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书法从自然万象中获取灵感,物化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都成为书法的取法对象。

22、魏晋玄学以辩证“有无”为中心。战国后期至西汉,黄老道家试图从理论上超越“道生一”和“有生于无”,因此他们讨论的重点不在“有与无”,而在“无为与有为”。魏晋玄学重新把“有无”问题提出来,并作为本体论范畴研究,出现了何晏(约193~249)、王弼“贵无说”与裴頠(267~300)“崇有论”的对立,随之又出现了郭象(约252~312)的“独化论”。何晏、王弼的基本论点是“以无为本”,“以无为体”,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当作“有”的存在根据。他们认为在形形色色的多样性的现象背后,必有一个同一的本体,否则多样性的现象就会杂乱无章,无以统并认为这个本体即是无。在他们看来,“有”不能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必须依赖本体“无”。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又说:“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注》)这是说,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天下万物的存在以无为本。但是,无也离不开有,因为无不可以无“明”,必明于有。所以,要“崇本”,也要“末”。贵无派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诠释了老子、道家所谓的“无形无象”即现象的本质。

23、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对于“寿命生死”问题的看法,就不难发现上述观点并非道家宗旨。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可能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⑥)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⑦)“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⑧)在《庄子》借寓言、故事阐发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中,虽然提到寿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在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中有“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⑨);肩吾闻于接舆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⑩)等等,但不能将这些描述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不死的例证。因为道家引用这些故事传闻,目的在于说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谓“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在,则世奚足为哉”另外,《庄子》在以封人与尧之名写成的对话中,更加明确地表达了道家“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方为“真人”的思想:

24、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认为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少取反能多得。中国传统思维中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通俗表达。

25、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12)

26、裴頠反对贵无说,反对从虚无中去推求事物产生的根源。认为无不能生有,产生有的都是有;有是自生,自生之物以有为体,无亦以有为体。他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也,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崇有论》)郭象进一步提出“独化论”,主张有之自生说,反对“无中生有”,也反对“有能生有”。他认为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如果无不是有,那么何以见无。如果有能生有,那么生有的有又从何而来。最后他得出有皆独化自生的结论。他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庄子注》)把万物的产生都看作是独化自生,并认为“有”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不需要一个“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世界是由众多的“有”构成的,在“有”之外也不需要有一个“无”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郭象独化论的缺陷是忽视了事物生化的条件与原因,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色彩。

27、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8、  自然之道就是追求自我的释放。道家学派主张重视人性的解放,崇尚“自由”精神,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主张不要过多干涉,要提供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这是道家审美推动书法艺术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书法的生命就在于创新。

29、  如今道教门派有主要是,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

30、以往对这三类文学主题的研究是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无论是对魏晋文学的整体研究,还是对这三类文学主题的研究,搜检研究资料可以发现,论及思想影响,研究者基本上都只谈及玄学,没有细致辨析三玄中老庄传统道家思想与儒道结合之玄学思想对文学影响的异同。因此本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道家思想对这三类文学主题的影响上;对每一类文学主题的研究,都分为两个部分,先是探讨道家思想与文学主题思想内涵或文学表达方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按时间顺序集中论述道家思想对魏晋时期这一主题发展流变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为了思想与文学研究能够得到更加密切的结合,没有将思想研究与文学研究分置开来,而是将道家超越的出处观与魏晋隐逸文学、道家自然生命观与魏晋游仙文学、道家言意之辨的方法论与魏晋玄言文学相联系而论,阐明两两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具体的论述中将道家本体论,政治哲学,以出处观、生命观为主的人生哲学以及道家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综合起来,考察其对魏晋这三类文学主题的影响作用。这种从文学主题思想内涵及表达入手探究思想与文学的关系和流变,将思想的某一重要部分与思想整体与文学主题的联系相结合,从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考察道家思想对一类文学主题的影响作用的内容和方法,也是本书所力求创新之处。

31、天地万物的尊贵与废弃就像宇宙运转一样, 是遵循固有规律的, 任谁也无法逆转。所以, 天地因道生万物, 让其成长到巅峰盛极, 然后走向衰竭, 天地万物无一幸免。天地从不因生万物作为善, 也不因杀死万物作为恶。所以, 天地生万物, 物无贵贱。

32、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33、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