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摘抄好句30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摘抄好句30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wúsèshēngxiāngwèichùfǎ, 

2、《心经》主要教导人们怎么样观察和照见当下的身心现象,从而度过充满无量烦恼痛苦的生死大海,也即如何“度一切苦厄”。它还教导人们如何看待真谛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区别,如何将忧恼恐惧等凡情转变为“究竟涅槃”,并证实这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

3、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

4、三世诸佛。(译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5、··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6、日本法隆寺藏两片贝叶经钞本日本法隆寺贝叶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经》,原本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由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传入日本。净严和尚于1694年以梵文悉昙体手写抄录。穆勒(MaxMuller)于1884年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国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订梵文本。 

7、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8、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什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9、因此而最终达到涅_。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

10、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11、《心经》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

12、xíngshēnbōrěbōluómìduōshí,

1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14、无受想行识。(译文: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15、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16、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17、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8、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

19、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20、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21、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22、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离弃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23、第三种,中国没有的,譬如经上讲的阎浮提,阎浮提是树的名称,是树木的名称。这个树木这个植物中国没有,所以呢就用这个音译。

24、整个经题八个字,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段落来看。“般若”是第一段,“波罗密多”是第二段,“心”是第三段,“经”是第四段。

25、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26、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27、kōngbùyìsè,sèjíshìkōng,kōngjíshìsè。

28、观 自 在 菩 萨 。(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29、“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