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形容过于谦虚的成语(摘抄好句64句)

形容过于谦虚的成语(摘抄好句64句)

形容过于谦虚的成语

1、(一得之见):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2、(智慧精髓)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时应该停止、何地必须停止,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出现危险。

3、(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4、深藏若虚----虚:无。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

5、明末崇祯年间,有个人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棵松树,松树下面一块大石,大石之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意境深远。

6、妄自尊大 夜郎自大 狂妄自大 惟我独尊 得意忘形

7、(智慧精髓)和光同尘,就是要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特殊之处,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环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后,这样就能远离纷争和耻辱。(形容过于谦虚的成语)。

8、不矜不伐----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9、现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对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终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会转弯,不知知止不殆,虽然才华横溢,却常常遭人嫉妒,往往无辜受敌。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贵,喜欢显摆,结果招来祸患。

10、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11、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成语,可谓道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

12、“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减变化,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13、(成语含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14、(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5、烦恼多与“不知足”有关,知足也许不能改变现状,却能消除烦恼,而这不正是人无论追求什么,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吗?如此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富足和快乐。用一个“淡”字观照世间千情百态,才能懂得动静相宜、取舍有法的道理。

16、骄傲自满 骄傲自大 居功自傲 恃才傲物 傲气十足

17、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18、《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9、一力破十会,一白遮百丑。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为他们实力足够强大,所以才有底气。需要技巧么?需要。但在实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实实积累自己的实力,比什么都重要。

20、不骄不躁——躁:急躁。不骄傲,不急躁。形容人态度谦逊,工作谨慎踏实。

21、(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22、(尺寸可取):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23、(智慧精髓)祸能生福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地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

24、释义: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25、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26、(引玉之砖):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

27、(智慧精髓)知雄守雌,是最为恰切、稳妥地对全面情况进行把握。老子不仅提倡“守雌”,关键更在于“知雄”。“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让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因还不能行动,或需要待机而动。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28、(谦受益,满招损):谦:谦逊,虚心;受:得到;益:好处;满:自满,骄傲;招:招惹;损:损害。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好处。

29、当然,无论知足还是不知足,都不能改变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所以由「知足」带来的「常乐」就不是现实上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对名与利的超越。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机遇。不是自己的别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从容享受,以此来平复自己不切实际的妄想。

30、(智慧精髓) 看上去能力特强的人,不一定是最强的;看上去特满的,不一定是最充实的;看上去特别正直的,不一定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看上去最能说的,不一定是口才最好的。事实就是如此,否则“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这些说法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金庸武侠小说里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显山露水;而且越厉害的功夫,也都越显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扫地僧,比如独孤求败的重剑无锋。

31、(尺寸可取):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32、“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33、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34、辞尊居卑——辞:推却。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35、(智慧精髓)祸能生福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地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

36、(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37、(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38、(管见所及):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

39、(谦冲自牧):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克制。比喻谦虚谨慎,自我克制。

40、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41、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42、“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减变化,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43、《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44、世事变化不尽,输赢没个尽头,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应该选择“见素抱朴”的心态,面对复杂,始终守持单纯和淡然的心态,存心淳朴,将欲望和恩怨都看得轻一些。问题和困难来了,先别急着解决,缓缓神,静观其变,或许就会悄然而退,总比苦思攻破之法或执意迎难而让人轻松。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45、(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形容谦虚好学

46、(智慧精髓)《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谦卦。所以《菜根谭》中有语: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意思是说,古来建立功业成就功勋的全都是谦虚圆融的人士,那些执拗固执、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与成功无缘。文王谦虚,渭河之滨访太公,最终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刘备谦虚,三顾茅庐请卧龙,最终天下三分一分归刘。

47、谦虚的人懂得怎样尊敬别人,包容别人。做人如果太骄傲太自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最终灾祸临头,只能悔之晚矣。山谷因为胸怀空阔而罗纳万物,万物生长其间,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长;同时,山谷间的万物也装饰和点缀了山谷,使山谷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所谓谦虚礼让、敬人敬己,就是这个道理。

48、戒骄戒躁----戒:警惕,预防。警惕并防止产生骄傲和急躁情绪。

49、克恭克顺----克:能够。能够恭敬而顺从,一点也不执拗。

50、(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51、屈己待人——委屈自己,以礼待人。形容谦虚、忍让的好品行。

52、(成语出处)《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3、戒骄戒操 礼贤下士 抛砖引玉 谦让末遑 谦虚谨慎

54、屈己待人----委屈自己,以礼待人。形容谦虚、忍让的好品行。

55、(谦谦下士):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56、(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57、泰而不骄----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58、因此,真正的智者和圣人不会介意世俗外物,更没有兴趣用自身的宝物换取浮名。我就在这里,不管你承认,或者不承认。圣人是寂寞的,因为他能够体味到生命中那挥之不去的孤独,并且在坚守当中完成价值的沉淀。

59、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时应该停止、何地必须停止,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出现危险。

60、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时应该停止、何地必须停止,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出现危险。

61、(昆山片玉):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62、(智慧精髓)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

63、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