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章摘句的意思
1、看,非常简单吧,天晓得为啥我们关心x和y的值,在这里我们只是断章取义罢了。
2、进士文化,包括广义的士子文化,在古代当然是很强大的。进士们掌握着道德实践与裁判的权力,审美创造与品鉴的权力,知识传承与忧愁抒发的权力,勾心斗角与政治运作的权力,同情、盘剥百姓与赈济苍生的权力,制造舆论和历史书写的权力。你要想名垂青史就不能得罪那些博学儒雅但有时也可以狠叨叨的、诬人不上税的进士们。在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出在唐太宗朝官至右丞相的大官僚、大画家、《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的作者阎立本身上。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第九载:“(立本)及为右相,与左相姜恪对掌枢务,恪曾立边功,立本唯善丹青。时人谓《千字文》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言并非宰相器。”类似的叙事亦见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张彦远这里所说的“时人”系指当时的士子们。阎立本曾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以关中饥荒为由放归了国子监的学生们。其背后的原因是:唐初朝廷曾因人才匮乏命国子监学生“明一大经”(《礼记》《左传》为大经)即可补官,但到总章年间已授官过多,而这些官员虽通先师遗训却不长于行政与账目管理,可阎立本又得仰仗中下层文吏来办事,不得不对文吏们有所倾斜。这下就得罪了士子们。此事虽与科举考试无直接关系,但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士子舆论的强大,它甚至能影响到历史的书写。士子们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而阎立本本人,作为贵族,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是走恩荫之途坐上的官位,这恐怕也是阎立本的麻烦所在。士子进士们常自诩“天之降大任”,是不会“以吏为师”的。
3、所以,曾经有人对我说:“我很喜欢《论语》,很喜欢传统文化,但我担心,会不会学着学着,以后就变成了弱势群体?”
4、20)你在评论中所征引原著中的句章断章取义,是对原著的亵渎!
5、有些标题d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制造噱头、夸张媚俗、故弄玄虚,以致误导舆论。
6、在《唐诗的读法》第一章中,西川向伪传统文化人士毫不留情地泼出了几盆冷水,比如对于古典情怀的误会——“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讲,所谓古典情怀,其实只是容纳小桥流水、暮鸦归林的进士情怀。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属于这个进士文化传统,人们甚至在潜意识里自动将自己归入古代进士的行列……这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乐观主义、相信昨天也更好的悲观主义,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无知。”比如对进士阶层人皆可入以及唐诗写作人人平等的误会——“古诗用典,客观上就是要将你排除在外的,因为你没有受过训练你就读不懂。你书房、案头若不备几部庞大的类书,你怎么用典,怎么写古体诗啊!而你若写古体诗不用典,你怎么防止你写下的不是顺口溜呢?”“唐人写诗,是充足才情的表达,是发现、塑造甚至发明这个世界,不是简单地把玩一角风景、个人的小情小调。”西川总结道,他认为,唐朝成为了诗歌的时代,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有大思想家的出现。
7、据学者统计,北宋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中近百分之九十的诗人参加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六十二人,占入选诗人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而《唐诗三百首》中入选诗人七十七位,进士出身者四十六人。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诗人们的进士出身与诗人们应试时具体写出的诗歌应该分开来看。事实上,许多进士及第者的应试诗写得虽然中规中矩,但却并没能反映出作者们真正的诗歌才华。韩愈曾在《答崔立之书》中自揭其短:“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一中说:“唐人以诗取士,始有命题分韵之法,而诗学衰矣!”顾炎武的楷模是《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但其判断显然有误。此一判断无法解释唐宋诗中伟大的篇章。今人也有命题作文,但没有人真把命题作文当回事。真正的写作有其自身的动机和依凭。客观上说,唐代以诗赋取士还是促进了社会对诗歌写作的重视,使得诗歌写作成为进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许多高唱传统文化的人其实高唱的是由历代进士们和梦想成为进士的学子们共同搭建起来的进士文化。这也就是隋以后或者更主要是唐以后的精英文化。我指出这一点的意思是,在很多寻章摘句者的心里,先秦、两汉、六朝的文学成就其实是模模糊糊地存在着的。或者说,许多人不能区分唐宋之变以前和唐宋之变以后的颇为不同的中国文学。
8、 22) 读书为的是要明白事理,如果一味咬文嚼字,反而难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9、(元元本本)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寻求根本。原指探索事物的根由底细。后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10、2)因为这些研究的结果,许多跑者就断章取义地截取延伸训练的部份视之为重质不重量的理论。
11、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陈泗东文史类稿》
12、17)他们只根据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地进行理解,不能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理解快速找到上下文间的联系,结果对整段内容产生片面的理解,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13、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人们对“断章取义”之说予以“情绪化批评”,也是情有可愿的。
14、往往当破晓的残月对着帘幕、状如弯弓挂在天边时,还在伏案疾书。
15、到了明朝,闽音和京音之差更大,甚至成为闽人不能当宰相的主因。《明史》卷二一七《李廷机传》载:“闽人入阁自杨荣(建瓯人)、陈山后,以语言难晓,垂二百年无人。廷机(泉州人)始与叶向高(福清人)并命。后周如磐、张瑞图(泉州人)、林钎(泉州人)、蒋德璟(泉州人)、黄景昉(泉州人)复相继云。”历二百年因为话不好懂而使闽人不能入相,语言之隔阂可知。
16、在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来写诗文,老于雕虫小技之中,
17、这首诗比较含蓄深沉,在表现方法上也显得灵活多变。诗人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化了主题,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18、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逸,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无奈之感。
19、休与戚是反义词,最简单的翻译就是福祸与共。
20、(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21、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22、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其十一)
23、我很老实,从不生搬硬套,也从不断章取义,做事要心无旁骛,静下心来认真考虑才有收获。
24、出自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25、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象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
26、《刺桐双塔》(古斯塔夫·埃克、保罗·戴密微著/林雱 姚鸣琪译)是一部至今还无人企及的研究泉州东西塔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的学术专著。《泉水之城》(安妮·邓肯著/周若蘅译)、《中国传奇》(坎贝尔·布朗著/颜玮珏颜瑛瑛译)则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融合中逗留过泉州的两位文化先行者的经历与观察记录。百年回望,还值得今人深长思之。
27、 28) 这篇咬文嚼字的文章,读起来颇费周折。
28、27)他的引证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他没有搞懂所引文章的基本主张,只不过断章取义地加以引用罢了。
29、但是,再好的学问,一旦学歪了,就会毁掉人,把人变得面目可憎。
30、1雕虫:比喻从事不足道的小技艺。常指写作诗文辞赋。
31、篇章( piān zhāng ):指篇幅与章节。比喻卓越的成绩与贡献 常指作品
32、这是光明正大的事情,没有任何遮遮掩掩,无需任何言行不一。
33、李贺,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
34、孔夫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是包含着修辞的,是一种文学化的表述,我们不能从字面理解。
35、《南园十三首·寻章摘句老雕虫》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其中隐隐地流露出怨艾之情。首句叙事兼言情,满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次句与首句相照应,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
36、我想,将这些话讲得明白一点,对于维护中国古典诗歌的尊严,也许不无好处。今人都知道“穿越”这个词,但当你穿越到古代——不仅是唐代——你会发现,古人对诗歌、诗人同行的态度迥然不同于今人。据说柳宗元在收到韩愈寄来的诗后,要先以蔷薇露灌手,然后薰以玉蕤香,然后才展读。古人并不举办我们在今天搞的这种诗歌朗诵会,古人读诗时也不会美声发音,古人也没有电视所以不可能在电视台的演播厅里做配乐诗歌朗诵。古代有“黔首”的概念,但没有“大众”的概念。“大众”的概念是现代政d政治的产物。老百姓或者大众,当然应该被服务,应该被颂扬,其文化要求应该被满足,但古代的进士们没有听说过这么先进的思想,尽管他们懂得“仁者爱人”。很遗憾,除了在清末,进士们与源自西方的“进步”历史观无缘,所以进士诗人们并不以为诗歌可以将他们带向未来。明代以来,他们甚至也不想把诗歌带向哪里,而是乐于被诗歌带向某个地方——家乡、田园、温柔乡、青楼、帝都、山川河流,或者过去的远方如废墟、古战场等等。所谓不把诗歌带向哪里是指:他们不考虑在创造的意义上对诗歌本身进行多大改造。他们不改造诗歌的形式,不发明诗歌的写法,而是进入类似19世纪英国浪漫又有些唯美的诗人约翰·济慈所谓的“消极状态”,被一种“零状态”的、永恒的、自然的、农业的诗意以及现成的修辞方式和诗歌形式带向某个地方。
37、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 :袖~。领~。徽~。像~。
38、我这今日的边让想起奖进贤能的蔡邕,无心制曲吟诗,只好闲卧春风中。
39、 19) 他才读了几本古书,说起话来就老是咬文嚼字,拾人牙慧,真让人受不了。
40、(亡羊之叹)亡:丢失。叹:叹息。为丢失了羊而叹息。比喻探索学问,徘徊歧路,结果一无所得,空留遗憾。亦作“亡羊歧路”。
41、出自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南园十三首·寻章摘句老雕虫》。
42、 3) 两家企业一致同意分享一个专注于详尽结构分析以及磨削工艺的改进技术的托运项目。咬文嚼字,试试看。先修修原文,尽求清晰,消除语带双关。
43、 Step1 打卡形式(二选一)①带文字转发相应活动的推送(如:我已参加xxx活动)②撰写活动心得或拍摄照片发朋友圈
44、寻幽探胜: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
45、21)同样是汇报工作,小李能实事求是,你却断章取义、信口雌黄。
46、⑺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47、 歌曲诗文的段落 :~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
48、 24) 咬文嚼字,虽然他相信开卷有益,但读起书来却只会寻章摘句,从不求甚解。
49、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讲,所谓古典情怀,其实只是容纳小桥流水、暮鸦归林的进士情怀。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属于这个进士文化传统,人们甚至在潜意识里自动将自己归入古代进士的行列,而不会劳心设想自己在古代有可能屡试屡败,名落孙山,命运甚至比一中举就疯掉的范进还不如,或者根本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例如女士们)。这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乐观主义、相信昨天也更好的悲观主义,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无知——对古人生活的无知,对当代生活的无知和对自己的无知。这让人说什么好呢!——有点走题了。回归严肃的进士文化话题。
50、(解释):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51、(解释)断,截取;章,篇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52、 7) 他说话老爱咬文嚼字,真叫人讨厌。
53、16)尽管调查者抱着不友好的态度,甚至采用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未能从中找到任何依据,这恰可以证明情况并非如此。
54、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这一章节中节选了部分内容,以期与你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阅读并理解唐诗与唐朝。
55、越学,生活越不美好了,最后,连死都可以了。
56、29)报告内部分的判断没有考虑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整体沟通。在另外一些例子中,委员会只是断章取义地对一两句说话作出诠释和判断。
57、你这不又是玩弄开新贴断章取义把戏吗?你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东西!既然进来了,就再次讲讲你家女人。
58、(译注)长年写诗作文,一生都终老在这雕虫小技上,谋篇琢句常到玉弓般的残月当帘而挂。寻章摘句:寻觅辞章,摘取文句,即从事辞章之学,研究写作技巧,也指写作。老:终老。雕虫:喻微小的技能,尤指文字技巧。虫书、刻符是秦代的两种字体,雕琢虫书,篆写刻符是西汉学童必须学习的基本技法。西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晓月:清晨的残月。
59、我断章取义,扭曲修改聊天记录的本来意思,以达到自己与别人戏谑的无聊目的,真他妈卑劣。
60、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诗人以诗作画,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就像绘制动画片那样,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到晚的水色山光,旖旎动人。
61、(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62、28)读书既不能吹毛求疵,也不能轻信尽信,更不能为了猎取谈话资料而断章取义,而应为了省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