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道家思想十大精髓(摘抄好句62句)

道家思想十大精髓(摘抄好句62句)

道家思想十大精髓

1、原来忙忙碌碌、四处奔波的,学一学打坐、站桩,让自己静下来;原来特别宅,不爱出门不爱活动的,多出去旅行,接触不同的山水风景、不同的人,把视野打开。

2、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3、其实,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人生短暂,不要去刻意改变自然,能够做到按照自然去办事,简单地生活,才是幸福的。比起杨广,陶渊明则是幸运的。

4、所以,面对肿瘤,切除肯定不是最好的态度。谁会认为一个房间里垃圾太多了,最好的方法是扔掉垃圾桶呢?经常有病人切除肿瘤之后发现扩散了,林杰老师说,其实这是因为你把垃圾桶扔了,当然房间里就会到处是垃圾。

5、「天下无病」,是林杰老师最强调的观念。但生病时我们的痛苦实实在在,这时候看「天下无病」这四个字,多少觉得有点虚无缥缈。

6、道家: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7、离不开道的什么呢?其实就是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这种运行规律。

8、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指的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道家的根本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该书认为天上、地上和人体内部都有录人功德罪过,降福祸于人的神和鬼,也充分体现了人对鬼神权威的敬畏。道家认为“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此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

9、武汉方向:G4京港澳转至S38新阳至确山西站下高速

10、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11、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1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没有主观意志,他产生万物并推动万物的发展,并没有人命令它这么做,也不是道本身要这么做,道没有主宰,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所以按照道的法则,一切都要无为,只有无为才是有为。这种思想延伸到国家治理的领域,就是无为而治的原则。

13、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14、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15、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16、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遵循着自然规律而繁衍生息,大地依靠四季而交替,天则依靠自然规律而运动变化,道则依据自然条件运转不息,这些条件是亘古不变的。人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眇小的,为什么非要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呢?当年,隋文帝建立大隋,大隋国泰民安,杨广接手大隋的时候,国家富强,百姓富足,物丰年华,粮仓里的粮食能够吃好几十年。然而,杨广好大喜功,为了自己脑袋上那项“帽子”,不惜破坏自然规律。他为了自己的政绩,动用了全国百分之三十的劳动力,修运河,挖水渠。由于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他做的这些事都超出了百姓能够承受的负担,结果十几年的时间,便弄得国破家亡,人头落地。

17、这就是《淮南子》中说的,“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

18、行事原应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19、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

20、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

21、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2、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23、当人们有灾难时,神仙可以随求随应,帮助人们从苦难和不幸中解脱出来,这样就达到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和修炼目的。长生久视是道教独具特色的教义思想之是神仙世界的理论基础。

24、就是说道这个东西,原本是混沌一体,因此被称之为“一”。而在天地初开的时候,在这片混沌中,轻而轻者上浮成为天,也就是“阳”;浊而浊者下沉成为地,也就是“阴”。

25、为什么要背阴而向阳呢?因为有阴有阳,才会有和气,而有了和气,万物才能够有生有育,从而能够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26、“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

27、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

28、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可以简单概括为“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2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30、佛家: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31、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3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33、“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34、就因为在万物之中,只有我们人类,能够感知天、地、道。其他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只能是被动地去适应,而只有我们人类,不但可以主动去顺应,还能有清醒的认知。

35、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36、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7、在这个天地之间,植物把根扎在土里,动物脚踩着大地,这就是“负阴”。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头都向着天,这就是“抱阳”。

38、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39、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0、以前,我欣赏孔孟给我们带来的儒学,中庸之道是哲学的精典,更是教给了我们人类最精华的处世之道。儒、法之争,争了2000多年,孔孟曾经一次次被人推到故纸堆里去,又从故纸堆里抢救上来,争来争去,儒学仍然是占据了上风,成为统治者的至胜法宝。然而,真正让人们树立起道德的,还是道家的哲学。而道家的鼻祖,就是老子。

41、亨利·米修曾于191931年间游历中国,并与道家思想结缘,其游记多次提到老子和道家。其诗作空灵、飘逸,展示了道家“虚静”“守中”的境界,带有浓郁的“佛”味和“道”味。米修一生的艺术探索寻道求虚,被批评家看作是在20世纪法国诗坛上“开启了西方的《道德经》”。

42、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43、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44、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45、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46、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背阴而向阳。

47、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48、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49、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50、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5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52、“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54、这其实就是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观点的依据。

55、乱世出了太多太多的英雄,当然,也出了许多许多的思想家。孔子、曾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韩非子,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然,还有很多学者在创立着自己的学说,他们要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人们的思维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或许能在这种贯穿的递进中扬名立万。

56、通过学中医,让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的节拍相应,让人活得更有质量,让思维进入一种放松和自由的状态,我们的为人处世也能越来越游刃有余,不憋屈。

57、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58、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59、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对道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在当时似乎已成为一种集体现象,其范围远超人们的想象。当时西方出现的这股“道家热”以德国最甚。

60、道家认为,人变聪明了,这个世界就会坏掉。所以他反对提倡什么仁义礼智,认为这就是世界坏掉了之后,为了补救这个世界,才提出来的。

6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