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九大境界
1、养德,外在修持。内功,内在修炼,是心性。太上老君道德经第八章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让人行善积德,在修行过程当中,积德成仙。“圣者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也善之。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也信之。”这是说明我们外在的行功,这人好,我对他亦好,这人不好,我对他也是好的,不管有信与否,我都要有信于他。这是我们外在的行持。不要执着于我要行善我要积德,行善是要抱着无心的状态去做,在日常生活当中,一点一滴的去把它当成习惯,这才是外功,修行和外功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全真派讲的“性命双修”,是内外兼修。修练性功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行和崇高的道德行为,同样的也会带来对我们修行功夫精进。如果我们一直这样修,天天做善事,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内功外功每天在精进。
2、所以说,首先只要先证得长生,才能充分保障个人的修练,使人生更加圆满,把有限生命溶化到无尽的宇宙里边。这就是道家所说的长生久视最高境界。
3、我们外在的行持,我要讲的是:不要执着于我要行善我要积德,那是执着心又起了念,本身我这个贪字没去掉,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就起了念,就是想执着去做好事。行善是要抱着无心的状态去做,就是在行持在修持,要成仙必须行一千三百大善,我执着做好事,那就是念。若是无念是无心的去做,只要你本身能够做到,你一定要发善心,就行了。就是从日常生活当中,要一点一滴的去把它当成习惯。我们就在这规矩里边走,始中是在行善。这才是外功,修行和外功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4、心就是性,离檀宫近,离丹田远,所以说女丹较快。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女人这女字是盘腿而坐,这女字是跨鹤坐,骑仙鹤一样,女丹的坐法,也可向日本人一样跪功,这是一般坐法。(道家九大境界)。
5、..........................................................................................
6、人仙:凡间的修真之士,学习法术拥有神通,能延年益寿但终究逃不过轮回,说白了就是有法力的道长。
7、修真:筑基、开光、融合、心动、金丹、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洞虚、大乘、渡劫
8、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9、(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10、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道家九大境界)。
11、神仙:地仙的进化版之当地仙厌倦了居住在人间,想要上天时(上天不代表能做官,只是上天住着),就要脱去自己的凡胎,重新淬炼出仙体。脱胎换骨的唯一方法就是练气,练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时,就能羽化飞升了。(镇元子是不愿上天甘当地仙,他早已是仙体了)。
12、第一等:圣人(混元大罗金仙)。代表人物有鸿钧、三清、准提接引、女娲娘娘
13、"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并辅助各种差异的充分展开。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
14、自然就是静,“道法自然,静者得之”你能常清常静天地悉皆归,那么就与道合真。阴符经里面讲“自然之道,静。大道至简至易”,所以我们说静者得之。
15、修佛:聚元、脱凡、元心、意散、明心、舍利、魂动、太虚、清灵、通虚、大乘、渡劫
16、道藏《原始天尊无量上品妙经》说:仙道未生无量渡人。无量是最大最无私的去渡化有缘人,就像汉钟离渡吕祖的时候,汉钟离问吕祖;你什么时候成道?吕祖说:我欲渡尽众生后成道。
17、喜欢道教文化,关注天下道源!全球道文化爱好者的心灵家园!
18、道藏《原始天尊无量上品妙经》说:仙道未生无量度人。无量是最大最无私的去渡化有缘人,由这点想到汉钟离渡吕祖的时候,汉钟离问吕祖:“你什么时候成道?”吕祖说:“我欲度尽众生后成道。”
19、女以静为主,男以动为主,所以从生理这点上,老子留下的经典也能看出来。男子修行筑基是十年,女子筑基是三年,男闭阳关,女斩赤龙,断月信。男女丹修性功不一样,其他一样。
20、修仙:散仙、真仙、太乙散仙、太乙真仙、太乙玄仙、太乙金仙、准圣(大罗金仙)、圣人(混元大罗金仙)
21、修魔:聚气、炼体、凝元、意欲、吞噬、魔婴、出窍、离识、合体、碎虚、大乘、渡劫
22、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人不能太精明、太计较,平时糊涂一点,给人留有余地,方是共赢之路。
23、我歌月徘徊文学朗诵网|国内最久的文学朗诵网站朗诵|配音|播音 | 美文|关注一切值得聆听的声音
24、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25、大道我们一再强调,大道至简,至易。至精,至微。太上老子道德经言:少则得,多则惑。黄庭经上面说:至道不繁,繁杂无虚。结为道末。道家修行者不取繁的道理,取简单的修练之诀,质至而精的东西,以少胜多这就是大道。
26、修行过程当中可能以心境去做善事,那就要心境合可能每个人层次都不一样,每个人和每个人的慧根不同,学习的能力就不同,悟力也不一样。心境不同,感应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27、糊涂是一种肚量,是眼里揉得进沙子,是以和为贵的宽容大度。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个朋友多条路。
28、《道德经》:“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这你只掌握一就行,就会生会生生万物。越简单越接近大道,简单的涵义是易操练能做到,越简单越适合大家修练。事越少,功越多。修练以守中为要,太上老祖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学也说:“得其还中,以一孤独”。
29、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能伸能屈之人。没有谁一辈子都是顺顺利利的,所以,得意时固然值得扬眉吐气,失意时却不能一味消沉,应积蓄力量,以伺东山再起。
30、..........................................................................................
31、要明白的是:在一开始就故意示弱,假装糊涂,不是可以避免站得高,摔的疼吗?
32、马有失蹄,人有失足,为人处世,能不小心点吗?小摔小疼,大摔就不仅仅是疼了。
33、形,是外形,身体外形。练太极,一个目的是导引,命功的一种,道家修练注重性命双修,包含个人心性修养。使自己心性光明,又要有坚固的个人体型,有健康的身体;要使自己心性光明,净扫迷云无点翳。若做到这两点能使自己长生。
34、《道德经》:“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你只掌握一就行,就会生会生生万物。越简单越接近大道,简单的涵义是易操练能做到,越简单越适合大家修练。事越少,功越多。修练以守中为要,太上老祖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学也说:“得其还中,以一孤独”。
35、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无差异,如一世界。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世界,所有众生心,悉能分辨了知。
36、如何清静?如何把贪欲去除?达至修道成真?只要遵循道家修炼的九大宗旨,能认真的修、认真的行,就能得到仙果。
37、中庸上讲“阴阳平衡”,太过不及阴阳偏盛,均对修行者不利,所以说我们守中为要。守中内丹功法里头叫“真火”。
38、以说话遭祸者,不在少数。究其因,无非爱逞利齿,爱论人长短、搬弄是非。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无心之语,被人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致千古之恨。
39、当你包容别人时,也就为了自己积累了人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谋事易成。
40、《老子》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是很现实的,人心更是难测的。
41、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明太祖皆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成为最强盛的王朝。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宗盛治、洪武之治。
42、今世欲求长生我有资本,我努力认真去做,有可能今生今世就得到仙果了。来世就不求了。
43、无体性智神通。以得无体性智神通故,能不动本际而往诣十方一切刹土,好处群生。
44、《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45、内丹的修练主张自渡渡人,“欲正人先正己”首先要先渡自己。要常做善事,以身示教,而不以言示教。以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修为去渡化人。这渡人首先要求个人先全心修练,功成道备之后。就要显济于世,广渡有缘人。
46、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47、所以,如果从一开始就慎言,不是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吗?为人处世,万不可忘记“祸从口出”之戒。人处世,万不可忘记“祸从口出”之戒。
48、闻道期、开光期、灵智期、消融期、神动期、元婴期、出窍期、灵虚期、玄灵期、渡劫成仙。
49、道家代表人物有盘古、伏羲、广成子、黄帝、炎帝、姜子牙、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张道陵、司马徽、诸葛亮、冉闵、徐茂公、刘伯温、颜真卿、王羲之、张三丰等等英雄人物。
50、吊挂里面“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这些都是在讲内丹功法,或是外丹功法。这金鼎就是外丹转入内丹的时候,外丹用的一个词汇。金鼎是外丹的炉顶。一轮光满太虚空是内丹功法里面的元神。灵光最后收发自如,要收回丹田的时候是一轮光满太虚空。
51、当无一定的命功,来对付个人的肉体,难以克自己心念,修功难登大成。没有一定的命功难以保养自己的肉体,也难以修成。
52、马有失蹄,人有失足,为人处世,能不小心点吗?小摔小疼,大摔就不仅仅是疼了。要明白的是:在一开始就故意示弱,假装糊涂,不是可以避免站得高,摔的疼吗?
53、所以,如果从一开始就慎言,不是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吗?为人处世,万不可忘记“祸从口出”之戒。人处世,万不可忘记“祸从口出”之戒。
54、灵宝:通天灵宝、后天灵宝、先天灵宝。(各分上中下)
55、(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6、下面就自己修行的感悟,浅说道家修炼的九大宗旨。
57、《老子》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是很现实的,人心更是难测的。
58、..........................................................................................
59、如果我认真去修去做,也能活到我所该活的岁数享尽天年,我没有修成,那么来世不用求,为什么?不用求因为你做了很多善事,有功德又是修持,祖师爷慈悲,会在来世给你一个比今世更好的条件来让你修行,这条件包括物质条件。为什么会说到物质哪?因为过去我们住寺院也好道观也好,修行都自食其力,有一块土地,山上有水,自己作饭自己吃。根本就不用钱。现在不同,在城市也好,在乡村也好,没有这个条件了,所以我们总要布施。
60、道家修今世为本最讲实际,首先证得长生,今世就享仙果何必再等来世?今世欲求长生我有资本,我努力认真去做,有可能今生今世就得到仙果了。来世就不求了。
61、葛洪《抱朴子》曾说“大隐于市,上士得道于三军”。《悟真篇》“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近非铅”。
62、..........................................................................................
63、当然,表面上可以糊涂,心里却要打个小算盘,时时的调整自己。放眼远望,别死盯别人的缺点,要懂得吃小亏才能赚大利着急道。
64、修冥:灵动、开灵、魂丹、心炼、灵噬、凝体、凝魄、炼魂、煅体、归虚、大乘、渡劫
65、黄庭经上面说:至道不繁,繁杂无虚。结为道末。
66、天仙:地仙的进化版之地仙在凡世中传播道法,救助黎民,功德圆满之后,天上会降下旨意封你胃仙官,即为“天仙”。然后步步高升。
67、糊涂的人生观就在于要达观生活,知足常乐,他能看开一切,所以宠辱不惊、从容快乐。
68、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以得无碍天耳智神通故,于诸一切领土,所有声音,欲闻不闻,随便自由。
69、当然,表面上可以糊涂,心里却要打个小算盘,时时的调整自己。放眼远望,别死盯别人的缺点,要懂得吃小亏才能赚大利着急道。
70、道家认为人的寿命是120岁至180岁,我们道家列祖列宗们,在过去纪录是120岁至180岁,经科学验证,人可以活到一百多岁。我们现在人一般都说60岁为六十花甲子,其实,在道家还是小孩子。道家通过心性的修练,不动心去练性功,修我们本来应该有的阳寿。通过修行,清静无为,作善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命运。庄子有句话:“十岁庆世,去而上仙”。一个人能保持积极人生观,不受命运的摆布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71、注:修真每个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大乘后不分初期、中期和后期
72、当你包容别人时,也就为了自己积累了人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谋事易成。
73、以说话遭祸者,不在少数。究其因,无非爱逞利齿,爱论人长短、搬弄是非。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无心之语,被人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致千古之恨。
74、仙修:人仙、天仙、金仙、大罗金仙、九天玄仙、罗天上仙、仙君、仙帝、仙尊
75、当你的聪明外观、锋芒毕露时,则遭人妒忌。那又何必呢?炫耀自己,无非想让人高眼看你,无非为了虚荣、脸上有光,但当你在官场、职场被排挤,不能尽情挥洒时,不知是否有聪明致祸之叹?
76、一个人去拜访道长。道院的门很矮,他没注意,结果碰到了头。道长对他说,要想不碰到头,就要学会低头。为人处世也是如此。
77、“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讲的都是内丹功法,或是外丹功法。这金鼎就是外丹转入内丹的时候,外丹用的一个词汇。金鼎是外丹的炉顶。一轮光满太虚空是内丹功法里面的元神。灵光最后收发自如,要收回丹田的时候是一轮光满太虚空。
78、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成就天仙之位。
79、交际场合,真真假假,虚实莫辩。别人的话,有些可以当真,有些则不然。精于糊涂之道的人,跟任何人都可以是朋友,甚至别人的冒犯,他都可以微笑面对。凡事不去较真,也就避免了冲突,可以左右逢缘。
80、善分离一切众生言音智神通。以得言音智通故,了知不可说、不可说刹海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言辞,悉能分别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