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诗句五言
1、细说28个文氏堂号的来历,文家人你属哪个堂号?(关于爱国的诗句五言)。
2、《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3、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4、 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5、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关于爱国的诗句五言)。
6、⑶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⑷直:简直。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7、 德佑以后,文天祥由于所处社会环境急剧变动,并亲身体验到了亡国的惨痛,他的爱国思想的深度和强度尤为强烈。他这一时期的诗作不再象一般文人所作的那样专用文字技巧博得读者欣赏,而是用喷涌奔流的感情去感染读者,因为德佑以后他的诗歌是用沸腾的热情与模糊的血泪写成的。文天祥是在五坡陵被俘的,其诗歌也恰好可以以五坡陵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五坡陵被俘前的诗歌主要反映了他百折不挠坚苦战斗的爱国精神,五坡陵被俘后的诗作则更侧重于表现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9、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10、——曹植《白马篇》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12、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13、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14、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15、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16、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17、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宁愿成为一名百夫长也比做书生好。
18、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19、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宁愿成为一名百夫长也比做书生好。
20、 文天祥亲见崖山行朝覆灭了,跟他多年共患难的战友全部壮烈牺牲,他的兴复国家的志业已告破灭。但他在志业破灭之时并不垂头丧气,相反的,他的歌声比以往更加的凄厉而高亢。他在被俘北行经过南康军时还高唱“乾坤未歇,地灵尚有人杰”(和东坡《酹江月》),更有“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纪事》)的声声呐喊,将希望寄予后来人,“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和《驿中言别》)。然而国破家亡后的悲凉身世是难以掩饰的,“昨岁犹潘母,今年更楚囚。田园荒吉水,妻子老幽州”(《生朝》);悲痛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遗老犹应愧蜂蚁,故交已久化豺狼”(《赣州》);“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更表现出一种永离故国乡土的沉痛心情,身居“国破山河在”的情境,作者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生死存亡,而是祖国遭受侵略的耻辱和仇恨,诗尾表达了无比坚强的意志:我死在燕京后,也要变成啼哭出血的杜鹃,回到江南来。真是扣人心弦,字字血泪。尽管国破家亡是极其悲痛的,但是文天祥并没有过分沉湎于对家国的哀思之中,而是坚信这种民族压迫势力的猖狂只是暂时的,并下定决心,“不应留滞久,何日裹籧篨”(《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要以一死激励群众奋起抗争,增强人们对民族压迫者的仇恨,他在北上燕京的途中,一路歌咏中原壮丽的山河与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分别写出了《怀孔明》、《刘琨》、《祖逖》、《颜杲卿》、《许远》等诗篇,通过对这些忠肝义胆历史人物的歌颂,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并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志节--“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他在《白沟河》里说:“天地垂日月,斯人未亡时。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既表现了其坚持民族气节的自豪感,也表达了他对民族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正气歌》中“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不怕牢狱中种种污秽腐臭气息的侵袭,生活安然无恙,精神怡然自得,从容自然地展示出作者崇高的精神面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更加义正词严地表白出作者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是诗人一支满腔热血忠君爱国的正气之歌!总之,德佑以后,文天祥的诗歌是一面观照荣辱的双面镜--使苟且偷生者羞耻,让舍身取义者光荣。
21、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22、《从军行》唐代诗人杨炯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宁愿成为一名百夫长也比做书生好。
23、 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诗歌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4、 文天祥的诗歌创作,可以以德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德佑以前,是一般文人的诗,虽然这期间也有一些抒发忧时伤世或揭露统治集团矛盾和罪恶的诗篇,但更多的却是题咏匆匆、应酬琐碎之作,无异于一般调文弄墨的文人之所为。从德佑起,艰苦的战斗和苦难的命运使文天祥的创作出现了升华,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大都能有为而发,为了坚定抗战意志、鼓舞抗战情绪,他将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为祖国斗争到底的决心都熔入了作品里。
25、长安沦陷国家破碎,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草木茂盛,作者感伤国事思念亲人。
2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27、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28、——屈原《离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9、意思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