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十句
1、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笑王阳明。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4、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5、 源于《静心录之七》。
6、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7、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8、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9、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0、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11、虽然战果斐然,但王阳明认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12、译文:心,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13、(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14、释文: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为不知道。
15、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6、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17、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18、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19、▲阳明授学图,阳明先生的心学发扬广大跟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分不开关系
20、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1、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22、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23、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24、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5、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26、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27、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28、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31、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32、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33、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34、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
35、《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36、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37、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38、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39、所谓推崇道德而讲求学问,理应归这一点更无可疑。
40、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41、王阳明注重内心修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能够审时度势,有主见,有定力,不人云亦云。而立之年被贬龙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仍然潜心学术,著书立说最终龙场悟道,为自己成为圣贤奠定基础。
42、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43、▲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内乱,江西剿匪,战功赫赫,有“大明军神”之称
44、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45、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46、至诚之心,是心之本体。《大学》倡导的诚意,也是此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至诚之心,方可无敌于天下,方可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方可做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
47、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8、当一个善念在你心中发芽时,你需要知道它,然后扩大它;当一个恶念在你心中发芽时,你需要知道它并及时阻止它。
4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0、点题:这个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51、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5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53、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5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5、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5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57、 感激每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它会锻造你的意志和品格。——佚名
58、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9、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60、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61、(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62、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63、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总会吵着让爷爷给我扎一个风筝,然后拉着爷爷的手去放风筝。柔和的春风将风筝带上天空,然后我会快乐的给爷爷唱我新学的歌。从不担心我的风筝会和其它风筝“打架”,也不怕它会不幸地挂在树上下不来,因为这一片油菜地都是我的天地。四周的油菜花馨香而浪漫,好像我和爷爷的脸庞也被涂上了金黄色的微笑。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也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盈满全身,好似沁入肺腑,让人无限陶醉。我总是忍不住躺在这松软的泥土上,抬头看看天上穿梭于云层间的风筝,真是惬意无比,那时小小的我真想一辈子就这么过下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成片成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它们总是盛开的那样悠然而美丽。那时的我只要一钻进那片金黄色的天堂中,便再也没了踪迹。总是惹得爷爷奶奶满世界找寻我的影子,而我总是在金黄的“花海”里偷笑,乐此不疲。
64、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6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66、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67、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68、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6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70、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71、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72、知是行之始,知是至善,是心之本体。如果你真的认知到了,自然就会去执行,执行就是知道的真是体现。
73、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74、“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75、举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心中埋藏着复仇心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恩怨终究是解决不了的。
76、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77、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78、王阳明:他一疑,事就成了。——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79、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80、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8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2、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总会吵着让爷爷给我扎一个风筝,然后拉着爷爷的手去放风筝。柔和的春风将风筝带上天空,然后我会快乐的给爷爷唱我新学的歌。从不担心我的风筝会和其它风筝“打架”,也不怕它会不幸地挂在树上下不来,因为这一片油菜地都是我的天地。四周的油菜花馨香而浪漫,好像我和爷爷的脸庞也被涂上了金黄色的微笑。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也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盈满全身,好似沁入肺腑,让人无限陶醉。我总是忍不住躺在这松软的泥土上,抬头看看天上穿梭于云层间的风筝,真是惬意无比,那时小小的我真想一辈子就这么过下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成片成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它们总是盛开的那样悠然而美丽。那时的我只要一钻进那片金黄色的天堂中,便再也没了踪迹。总是惹得爷爷奶奶满世界找寻我的影子,而我总是在金黄的“花海”里偷笑,乐此不疲。
83、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4、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8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6、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87、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8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