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韩愈简介及作品(摘抄好句51句)

韩愈简介及作品(摘抄好句51句)

韩愈简介及作品

1、韩愈的诗作也取得很大成就。他不拘泥于李杜,而是有所革新与创造,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

2、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3、(78) 参见郭英德《明末六朝文的流播与文风丕变》,《文学遗产》2020年第1期。

4、韩愈的代表作有《春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晚春》、《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等。(韩愈简介及作品)。

5、《故襄阳丞赵君墓志》:事奇,文亦奇,古来绝调。(《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文卷明崇祯元年方应祥刻本,第27a页;卷第9a、12a、19a页;卷第3a、4a、5a、8a、13a、17a、19a页;卷一第11a页)

6、《太息(送秦少章)》:奇伟之气不可遏。(《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公)文卷明万历七年茅一桂刻本,第14a页;卷一第23a页;卷一第13a页;卷二第17a页;卷二第3a、16a、27a页;卷二第15a页)(韩愈简介及作品)。

7、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8、(69) 《东里文集》卷二《滁州重建醉翁亭记》,第18—19页。

9、(24)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进学解》,上册,第51页。

10、入宋之后,知识精英对韩愈文章的考察重心转入儒学道统的审视维度。许多古文家宣扬“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成书于北宋的官修正史《新唐书》在韩愈本传中将韩文的主要特性概括为“正”,称其“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陈言,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要之无抵捂圣人者”虽仍包含“汪洋大肆”的描述,但未出现类似“奇”的字样。围绕韩文之“奇”的讨论基本上被局限在文章审美效果的语境中,例如费衮在《梁溪漫志》中称赞韩愈《祭十二郎文》句尾连用语气助词的特点为“反覆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宋人对“奇”亦表示过一定的贬抑,例如楼钥将韩文中表现为“奇”的因素理解为“韩文公之文非无奇处,正如长江数千里,奇险时一间见,皆有触而后发,使所在而然,则为物之害多矣”,认为韩文的“奇”只偶然产生于特定因素的刺激而非常态,且指出韩柳文章“盖在流俗中以为奇,而其实则文之正体也”这就仍然将“正”视作韩愈文章写作的主要风格和原则,对其寻求个性和突破的“奇”之要素做了弱化处理。王十朋关于“法古于韩,法奇于柳”的表述,也说明他认为韩愈文章的突出要素是古雅而非新奇

11、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

12、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13、  元和四年(809年)六月十日,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

14、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15、  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6、  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元稹说:“韩愈可惜。”唐穆宗也后悔,命韩愈到成德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17、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获赦免,于夏秋之间离开阳山县。八月,获授江陵法曹参军。

18、于是大颠禅师对韩愈说:“你该知道‘跖狗吠尧’的故事吧!盗跖畜养一只狗,有一天,尧经过跖的家门,那只狗竟然向尧吠叫,这是狗不认识尧,并非尧是坏人。今天你不看佛经,不谙佛理,而肆意攻讦佛教,与跖的狗相差又有多少?”

19、(16) 朱右《白云稿》卷五《新编六先生文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28册,第64页。

20、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21、在明代晚期和清代,部分批评者亦从“奇”的角度定位韩愈散文的主要特征和经典属性,堪称茅坤的余响或同调。但批评者解读韩文的基本视角依然在奇、正之间多次变换。

22、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3、(64) 王鏊著,吴建华点校《王鏊集》卷一四《容春堂文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25页。

24、(61) 参见陈广宏《“古文辞”沿革的文化形态考察——以嘉靖前唐宋文传统的建构及解构为中心》,《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

25、原创首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26、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27、有一次在韩愈生日时,韩湘子不期而至,为他祝寿。并献诗一首,且命人搬来一酒樽至厅前,聚土成堆后,土中生出一朵碧花如牡丹花一般,上有金字两行:

28、而要之,指次古今,出入《风》、《骚》,譬之韩、白提兵而战河山之间、当其壁垒部曲,旌旗钲鼓,左提右挈,中权后劲,起伏翱翔,倏忽变化,若一夫剑舞于曲旃之上,而无不如意者。(《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一《刻史记钞引》,第3册,第821页)

29、由此可知,八家散文中的“奇气”或“奇崛”“奇峭”之处,是茅坤强调、标举的重要元素。在茅坤的批评视野与观念中,“奇”的风格及其所标示的内涵具有深远的古典文学传统,它不仅被标示为韩愈散文的典范特色,且被认为在唐宋八家的作品体系中也得到总体延续和发展。

30、待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时至隆冬,韩愈走至路上,雪深数尺,所乘马匹难以前行。雪皑皑,路漫漫,前行不得,后退无路。正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踏雪而来。待韩愈看到时,竟是韩湘子。

31、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同年,离开长安,经潼关回到河阳县,于是前往东都洛阳。

32、桐城派对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尊崇依然以“正”为导向,方苞对“义法”的强调即贯彻了这一主张。然而,方苞的理念被充分阐扬后,其同乡弟子刘大櫆开拓了桐城派对古文经典的解读思路。刘大櫆欣赏文章之“奇”,在《论文偶记》中明确表示:

33、又说:“今天你贵为唐室大学子,文章自成一家,然而你的文章能比得上姚秦时代的罗什法师吗?知往预来,能媲美晋朝的佛图澄吗?披剥万象,不动其心,能如萧梁时代的宝志禅师吗?”

34、(47) 参见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09页。

35、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欻嚘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於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齅臭香,糗粻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36、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37、(68) 《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〇《评司马子长诸家文》,第3册,第802页。

38、《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旷奥”二字为案,亦奇。

39、(④)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进学解》,上册,第51—54页。

40、  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41、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年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

42、(37) 《白云稿》卷三《文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第35页。

43、(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4、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4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6、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47、(18) 《清江文集》卷一九《欧阳先生文衡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第410—411页。

48、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9、《诏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及赐寺额谢表》:公之舍庐为寺,亦其钩奇吊诡处。

50、故其上下二千年间,佳兵者录,析道者录,游侠者录,诡辩者录,艳情者录,湎酒者录,愤咽者录,夷旷者录,忠而湛身者录,叛而飞檄者亦录,言之出于仁人庄士者录,其或杂之以狂谲而谑噱、而叱咤者亦录。……特其言之感乎情,畅乎心,合之乎机杼,而公所自为解颐处,辄为之搜而入之,又从而镌评之。(《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五《历朝文选序》,第493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