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邻里谦让的故事(摘抄好句66句)

邻里谦让的故事(摘抄好句66句)

邻里谦让的故事

1、   “六尺巷”的典故是一段历史佳话,源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2、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小牛犊严加看管,并上门向罗威致歉。

3、  那时候,没有冰冷的大楼相隔,没有邻里间的冷漠。邻居家的饭香味,邻居家的小朋友,邻居家的小庭院……在日头里温暖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4、  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安徽桐城,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清代出了方苞、姚鼐为首的桐城派文化学派。更出了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六尺巷的故事就出在父子宰相之家。

5、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6、因为谦让,你赢得了友谊、爱和尊敬。谦让的故事2谦让的故事

7、陈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您要想了解这些情况,我可以给您找来掌管这些事的人。”

8、  傅家人急了,便写了一封信送到京城,希望傅以渐利用自己的威望,给地方官施加压力,以便尽快解决此事。傅以渐看到来信,马上回信一封:“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9、爱因斯坦说:“如果有谁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来。即使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决不能自满,千万不要生活在过去的荣耀之中。”(邻里谦让的故事)。

10、晋景公称赞士燮的功劳与郤克同样大。士燮说是听从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统帅的结果。景公称赞栾书,栾书说:“这次胜利有赖于士燮的指挥和士兵的奋力作战。”晋军将领互相谦让,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的精神,这正是大败齐军的关键所在。几年以后,晋军主帅战死。晋侯检阅军队,派遣士丐率领中军,士丐辞谢了,他说:“荀偃比我强,请派荀偃吧。”于是,晋侯让荀偃率领中军,士丐辅佐。

11、但这个孩子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饮食也明显减少,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可杨翥是地位显贵的大官,这家人也不敢向杨翥说这个事。

12、  日落,星移,月转,风起,走在六尺巷,婆娑光影记忆着谦让。小小巷子,总有世俗人理的故事,这条传奇与亲和力具备的小巷所具备的魅力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13、在巨大的荣誉面前,达尔文依然懂得谦让,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也应该多些谦让呢?表面上看,谦让也许会让我们受点损失,其实,因为谦让,我们获得的东西却是无法衡量的。

14、这一天,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默契配合,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从珠峰尼泊尔一侧也就是南坡成功登顶。就在距离最顶端仅有几步之遥的时候,埃德蒙·希拉里却停下了脚步。他知道,如果再前进几步,那么他就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登顶珠峰的英雄,而这是每个登山探险家梦寐以求的荣誉。但是,此时此刻的埃德蒙·希拉里却作出了一个无私的决定——他转身对跟在身后的丹增·诺尔盖说:“你先上!”于是,丹增·诺尔盖超越埃德蒙·希拉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踏上珠峰顶端的人。

15、  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中,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

16、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17、  不只是张英谦让,我还读过这么一个故事:皇帝为大臣分羊,大臣争吵不休,这时,有个宰相站了出来,拿走了最差的羊,于是,大家也纷纷拿走了羊。为什么大家会如此争论分羊?是因为大臣们不懂得谦让。为什么羊被分完了?因为宰相为大家做了榜样,是因为宰相让大家懂得了谦让,是因为谦让让人们变得友善。如果有人更早提出谦让,争吵不就更早解决了吗?

18、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妇女,她们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19、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20、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

21、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在鞍这个地方大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最终晋军大败齐军。晋军凯旋时,上军副帅士燮最后进入国都,他的父亲说:“你不知道我盼望你吗?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

22、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23、陈平和周勃两位老臣,都是汉朝开国的元老,却“虚己盈人”,互让相位,光彩照人。

24、    六尺巷是桐城、也是大安庆地区最骄傲的文化名片,愿六尺巷能够在方寸世界内再创天地,美名远扬。

25、  地方官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对于如何判案非常为难,因为如果判傅家有理,会给当地的百姓造成一种傅家仗势欺人的感觉;如果判邻居有理,又怕得罪朝廷重臣傅以渐,所以地方官一时并没有判出结果。

26、楚人却不浇灌,种出的瓜很不像样,他们还在夜间偷偷地跑去祸害梁人的瓜。梁人发觉后,都磨拳擦掌要报复。

27、爱因斯坦从不认为自我是一个超人。他熟悉到,自我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基础上开辟的,所以他总是抱着敬仰和感激的心境赞赏前人的贡献。他明白,在科学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人在共同奋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贡献,所以他对同行的工作十分尊重。就是对自我的下属和学生,爱因斯坦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和蔼可亲和平等待人而感动。他还总结了这样一个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他认为自我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个真理的忠实而勤勉的追求者。谦让的故事15在中国历史上,有“文景之治”的传说,是讲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励精图治,促成西汉中兴。汉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陈平、周勃,得到了他们的有力辅佐。而陈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互让相位,成为以“谦让”为做人之本的典范。

28、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29、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30、晋侯又派韩起率领上军,韩起要让给赵武,晋侯就派遣栾黡,栾黡推辞说:“我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君王还是听从他吧。”于是赵武率领上军,韩起辅佐。晋国的将帅在名利面前互相礼让,晋国百姓因此而团结,几世受益。

31、歌唱家狭偌。帕蒂拉举行独唱音乐会,那位钢琴伴奏者自顾自,弹的很响,以致经常盖住帕蒂拉的歌声,帕蒂拉虽频频向他示意,他竟全然不觉。演唱会结束时帕蒂拉握住钢琴伴奏者的手,谦虚的说:"先生,这天我很荣幸能参加你的钢琴独奏会,并用歌声来为你伴奏,特此表示忠心感谢!"谦让的故事13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32、文帝如此关怀,使陈平非常感动。他觉得不能再隐瞒下去了,对文帝讲了心里话:“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对不起皇上的一片爱臣之心,我犯了欺君之罪呀!”原来陈平并没有病,是装病。他为什么要装病呢?他不想当丞相,要把相位让给周勃。汉文帝问:“为什么?”

33、对此,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小牛犊,只要把小牛犊喂饱了,就不会再去吃庄稼。

34、站在一边的周勃如释负重,十分佩服陈平能言善辩,辅政有方,深感自己是个武夫,才干在陈平之下。他回到家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自己虽说平定诸吕有功,但是辅佐皇帝、处理国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陈平差远了,为了国家百姓着想,还是应该让陈平做丞相。于是周勃也假称有病,向文帝提出辞呈。

35、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36、   看了“六尺巷”的故事,大家有没有受到触动呢?张英的大度谦让,不以势压人令邻居自觉惭愧,也深受感动,自愿作出让步,传为佳话。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文化,谦和礼让,以退为进,互相退让才有进的空间,体现人的大智慧。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就如兄弟一样,理应守望相助,谦和礼让,坐下来喝杯茶,心平气和的谈,相信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大家不要辜负今生成为邻里的缘分。

37、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38、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39、陈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每事躬亲。丞相的职责,上能辅佐皇帝,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四夷、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每个大臣能尽到自己的责任。”陈平回答得有条不紊,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连连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

40、OntheeastsideofFuSinianExhibitionGallery,thereisanalleypavedwithbluestonewithawoodennameplate:“RenyiAlley”.

41、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

42、   这里有一条长约180米、宽约2米、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人们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南边是宰相府,北边为吴家吴氏宅,巷道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

43、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声誉显赫的物理学家,深受人们的敬仰。在纽约河滨教堂所设的世界最伟大的学者的塑像中,爱因斯坦是惟一活着的人。但他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始终坚持着谦逊的品质。他对别人把他当成偶像感到无法理解,对报刊上的宣传和赞扬十分厌烦,非凡是那些记者、画师、雕塑师来找他拍照、画像、塑像,更使他难以忍受,他说他简直成了这些行业的模特儿了。

44、猫赶紧说:“我进去!我这么可爱,这个机会肯定是非我莫属!”

45、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明朝时期,有个山东人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他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二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家见他家如此,也有些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两家人和睦相处,邻里行人都方便,大家把这条胡同取名为“仁义胡同”。

46、“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47、      “兄谦弟恭“的意思是兄长谦让弟弟,弟弟对哥哥恭敬,指兄弟之间关系良好。原句应是“兄友弟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48、“平时就靠他们两公婆照顾我,把我当自己家人一样。有一次我在乡下生病,中风了,他们俩才几天就买了很多东西就来看望我(泪)。总之一句话,多谢他们对我的好。”

49、主人说:“猫平时很骄傲,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狗平时谦虚,什么都想着别人,有什么好的都先给猫。”

50、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

51、在今天到处都在讲和谐,“和谐社会”、“和谐团队”、“和谐家庭”。弘扬一种美德,体现一种胸怀。人人都能做到,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

52、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皇上大为兴奋。问戴震说:你和教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教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谦让的故事6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很多小朋友们都读过。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孔融的爸爸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挑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但是孔融却说:“我年纪最小,我应该吃小的,大的就给哥哥吧!”从这个故事里让我看到了一个懂事谦让的孩子,是我学习的榜样。

53、1839年春天,达尔文已经对进化论的观点进行了系统而成熟的论证,并陆续写出了手稿,但是他知道科学容不得丝毫纰漏,所以并投有急于将手稿拿去付印发表,而是继续找更多更充分的论据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这一论证竟然延续了将近20年,1858年夏天,达尔文觉得一切都成熟了,决定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把自己几十年来的手稿整理好后,交给了英国自然科学家赖尔博士,让他帮助付印发表。就在达尔文把手稿交给赖尔博士的第二天,他收到了在马来群岛从事研究的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所写的论文——《记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论文的内容跟自己的研究成果一致。在这个关系到谁是进化论创始人的重大问题上,达尔文选择了谦让。他对赖尔博士说:“我宁愿将自己的手稿付之一炬,也不愿使华菜士或其他人认为我达尔文待人接物有市侩气。”赖尔博士说:“我可以为你证明,这是你几十年的心血,你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这当之无愧。”达尔文说:“没关系的,只要科学有了进步,是谁推动了这进步又有什么关系?”达尔文决定把进化论创始人这一巨大的荣誉让给华菜上。但是深知达尔文研究工作的赖尔博士坚决不同意达尔文这样做,在他的坚持和劝说下,达尔文才同意把自己的手稿提纲和华菜士的论文一起送到相关机构,同时宣读。

54、狗趁主人不注意,一下子就把主人推进了天堂。

55、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学会了谦让和分享,我会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和一个称职的哥哥!谦让的故事7狭偌.帕蒂

56、“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57、1952年,以色列提请爱因斯坦做总统候选人,他对前来的大使说:“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儿,关于我,我几乎一点儿也不了解。我这要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

58、   六尺巷,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上。

59、经了解,罗春梅今年33岁,患有侏儒症;丈夫陈永志比她大30岁,患有轻微精神分裂症。两人膝下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十岁男孩,生活来源依靠丈夫偶尔打打散工及政府低保金。罗春梅一家座落在和平街沿街林志年房屋后的空地上,家是一间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面积20多平方米的破败瓦房,一旁有几年前才建成的简易小厨房及卫生间。2009年之前,其一家只有取道林志年房屋一侧隙地才能出入和平街,隙地仅能容一人经过。2009年,林志年在原址新建楼房,为方便屋后的罗春梅一家,他主动让出0.8米空地,做到能骑自行车经过。2016年,罗春梅找林志年的五女儿林妹玲商量家门口的小路能否再扩一点儿,林妹玲遂向父亲说情,林志年二话不说,把院墙推倒重砌,再次让出一点儿空地,做到能推手推车经过。2018年,70岁的林志年弥留之际,认为他一家“也住不了这么大的地方,何不退让一些空间出来,方便屋后邻居出行”,于是让家人又一次推到院墙重砌,让出0.6米空地,并硬化道路,做到能驾驶三轮车经过。

60、  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谦让,我知道一个故事:甲骑摩托车撞了乙,甲道歉了,乙依旧发火,还一拳打了甲的眼睛,让甲的一只眼睛瞎了。最终乙赔偿了甲的损失。如果乙谦让了,就不会发生这么大的事了。为什么乙要打甲?为什么乙非要发火?为什么甲道歉了,乙不原谅他?是因为乙不谦让,是乙的不谦让让他自己得到了报应,是乙的不谦让让甲成了“独眼龙”。

61、于是,他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把青草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小牛犊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起身上前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

62、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63、文帝有些不高兴,脸色沉下来说道:“既然什么事都各有主管,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64、   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现在“六尺巷”还在,“六尺巷”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是桐城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尺巷”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谦和礼让精神。

65、“六尺巷”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张氏谦和礼让的胸襟,还感动了邻里,使人见贤思齐,昭示出道德异乎寻常的感召力。听说,此后的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能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蔚然成风。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