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作者巴金的资料(摘抄好句47句)

作者巴金的资料(摘抄好句47句)

作者巴金的资料

1、▶“90岁”上海音乐厅华丽回归,还记得一年半前许下的那个约定吗?

2、(31) 罗荪1983年2月27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6页。

3、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4、(36) 黄裳:《东单日记续篇》,《珠还记幸》第507-50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5月版。

5、(41) 巴金1982年2月19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3页。(作者巴金的资料)。

6、《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

7、“我写这本书,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希望是一份完整的记录。我宁可写得笨拙些、质朴些,也绝不损害原貌。只有这样才是对巴老的尊重。”

8、此文写于1980年12月27日,次日在为《创作回忆录》所写的《后记》中,他再次呼吁:“出版这本小书,我有一个愿望:我的声音不论是微弱或者响亮,它是在替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出现喝道。让这样一所资料馆早日建立起来!”(5)

9、我们需要努力提升自己,不迎合、攀附任何人。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可能,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10、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11、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五四”运动期间,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12、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13、我在搁笔之前还想促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我向姜德明谈过,他来信说你也赞成,不妨请你鼓吹一下。我除捐赠资料外,还可以捐点钱,我看由作协来创办最好,政府拨给一所房屋就行了。搜集资料,供给资料,人不在多,作协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来领导。所有作家的材料都收,不作评论,只向中外研究人员供应材料,收手续费。你看怎样?(18)

14、罗荪对巴金说:“我将尽可能摆脱其他工作,全力抓文学馆的事。”(33)“承您的信赖,我总尽一切力量促其成”。(34)1983年,罗荪,虚岁七十二岁;巴金,虚岁他们都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在这个年纪,在身体都相当不好的情况下,他们一南一北共同为一个事业的开拓而殚精竭虑,想来不能不令人感动。文学馆,从一个梦想到短时间里落地生根,是一大批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的结果,开拓者们的奉献精神,不容忘记。文学馆的第一任馆长杨犁就曾以“创业难,但亦乐在其中”谈文学馆创建的不易:“文学馆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是由于文学家的响应,由于多方的支援,也有同仁的努力。所进驻时还不过五六个人,从清除院场、瓦楞上的蒿草做起,以零为起点的资料汇集就更为艰难了,他们捕捉每一个信息,从报刊杂志上,也到旧书店收购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纸厂寻找线索。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35)黄裳1983年去北京特地去了万寿寺,他看到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就在废墟后面的一进大殿里受到接待。听负责同志介绍万寿寺拨交现代文学馆后的工作进展情形。李枫同志后来也赶了来给以指导、说明。工作是艰难的。地处西郊,交通不便;生活设施几乎全无。因为是古文物建筑按规定在寺的周围若干米之内不得建造取暖的锅炉房,殿里更不能生火。北京的冬天,在这四面透风的大殿里办公就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殿里的佛像早已没有了。改为练功房后,方砖铺地也改成了水泥地平,大殿里疏落地堆放着一些新购置的书架、铁床和零碎的办公用具,此外就是一捆捆新出版的文学书。有的还没有解开、上架。每种书大抵都有两套复本。报纸杂志也有一些,一切都呈现着草创的样子。”(36)二十多年后,黄裳还深有感触地说:“一九八三年秋赴京之前,去看巴老。他嘱咐我一定要抽空到现代文学馆去看看,回沪后把见闻告诉他。那时是文学馆的草创初期,暂时借住在万寿寺。我设法借了一部车子去了一趟,见闻就写在《东单日记续篇》里。设备简陋,困难重重,那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工作之艰辛,看了使人感动。”(37)

15、本书内容分为三辑:甲辑是对巴金生平、思想等关节点的考察,从具体的史料谈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所作所为;乙辑谈一谈作为编辑家巴金的贡献,作者相信历史将会证明,编辑家巴金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他自身的创作;丙辑,作者选了一些历年来关于巴金的对谈和接受采访的文字,这些文字直接、坦率,不拐弯抹角,特别是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能够看出社会和公众更关心或期待了解巴金的哪些方面,是单纯的个人写作所没有的。

16、在他和他的朋友的呼吁下,在中国作协的积极努力中,中国现代文学馆永久性馆址的建设终于从立项到建成,并于2000年5月23日举行新馆开馆典礼。巴金这一次不能亲临北京出席典礼,但是在病床上观看了电视新闻,听人朗读了报纸的报道,后来还观看了录像,他“一生最后一个工作”总算有了一个欣慰的结果。

17、▶ 到城市上空的“非常花园”,给心灵做一场SPA

18、  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19、追忆、感怀、思念,再忆巴金的真性情与真心灵。“这是一本回忆录,关于巴金的回忆录,是我与巴金老人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有关记录。

20、从那以后,在巴金的塑像前,当夕阳照射着老阴山一个个废旧的矿洞或一片片种满苦荞的坡地,常常会有老矿工或青年学生捧着巴金1932年春天写作的《砂丁》,诵读着开篇的句子:“黄昏。一条窄小的土路在灰白的暮色中伸出来……”或是默念着小说最后的结尾:“那个时候是会到来的,但是她和她所爱的人以及那无数砂丁的骨头早已在坟墓里腐烂了。”

21、(本文原刊《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年第2期,重刊《点滴》时作者做了文字上的修改)

22、(29)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23、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24、在他主编的《收获》杂志发表;5月11日在杭州的西子湖畔想念着滇南个旧的金湖又写了另一篇散文《忆个旧》由《上海文学》发表。巴金在文中说:“我的心还留在个旧。”

25、得来信后,我曾与光年、周扬同志讲到这事,他们十分赞成还自告奋勇,必要时他将去活动一所房屋,以作馆址,需要先搞一个缘起和方案,征集一些同志参加……我想总要促成此事。(19)

26、巴金先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我有朋友,我有无数的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27、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最近将他多年所藏书刊,信件、手稿等珍贵资料3161件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28、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 、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d政府的黑暗、腐败。

29、那天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老被扶进会议室,刚一坐下,他就迫不及待地立刻把右手伸进大衣左侧内壁的口袋里,踌躇了一下,终于掏出一叠钱,向着在身旁落坐的杨犁馆长说:“我最近得到一笔稿费,把它捐给文学馆。”

30、(53) 见毕胜:《巴金倡议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人民日报》1985年3月27日 第3版。

31、《灭亡》是近代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

32、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33、据悉,朵云书院旗舰店开业一年多来,上海之巅读书会这一品牌活动已举办近40期。

34、(22) 新华社北京电讯:《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主席团会议,决定恢复胡风的中国作家协会会籍》,《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4日第4版。

35、(48) 巴金1984年10月9日致杨犁信,《巴金全集》第22卷第4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36、一个伟大作家的生命,永远存在于作品之中。巴金,永远与读者同在。

37、这算是我们这次文学之旅的一个起点,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吧!

38、(24) 罗荪1981年6月28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39、当时很多有文化眼光的领导的支持是文学馆得以建成的重要保障:

40、在纷繁芜杂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寻找一些非功利的、纯粹的、审美的东西,充实自己的心灵,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41、(21) 巴金1981年2月15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5页。

42、正如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所言,“今年是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也是巴金故居向公众开放的第十个年头。在众多纪念方式中,阅读巴金是最贴近的方式,这也是上海之巅读书会以《巴金的世界》开启‘首发上海’系列的原因。正因有巴老的事业、作品、精神,才有一代代追随者、传承人。作为文学、学术和出版的同道,我们还可以为中国最优秀的作品在上海首发首展做更多的事。”

43、罗荪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艺报》主编,是巴金与中国作协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巴金关于文学馆设想最为切实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在文学馆的提出、筹建和规划中,他起到关键作用。除了他之外,巴金的那些老友们在那时候和以后的岁月中也都为文学馆贡献了力量,他们中有代为呼吁的,有捐赠资料的,还有为文学馆募集资金的。在这些人中间有茅盾、夏衍、冰心、李健吾、唐弢、萧乾、汝龙、辛笛……这是一份很长很长的名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全力支持下,巴金的设想越来越接近目标。

44、(12) 巴金1981年1月9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0页。

45、《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选做课文时有所删减。

46、对于我来说,巴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启蒙老师。我是从他那里最早懂得了爱,懂得了爱人类,懂得了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使人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是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也许,巴金的作品对中学生更有吸引力些。因为热情洋溢,宣泄苦闷,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自由翱翔,正符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怀。巴金就像站在人生入口处的诗人,在呼唤引导着我们。也正如但丁说的那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让我们勇敢地迎接人生的风暴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