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战国·荀况《荀子·修身》。非:批评。当(dàng荡):恰当,正确。是:肯定。谄谀(chànyú产余):阿谀奉承。赋:败坏.伤害。这几句天意是:批评我批评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者,正是要败坏我的人。作为识人、择友、自我修养的格言,~等句仍有借鉴意义。
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荀子名言(荀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5、1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名言名句
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7、句话是说,要辨明君子和小人,识别好歹,严于律己,与人建立正直、恰当的人际关系。
8、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明:视力好,引申为看清楚。聪:听力好,引申为听清楚。这两句大意是:眼睛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看两种不放在一起的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听两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此条以眼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为例子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劝学的道理本来很枯燥,不善说理时,往往不易为人所接受。苟况巧妙地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用人们最熟悉、最简单的例子浅显易懂地阐明道理,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很强,因此成为教育实践中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0、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1、又懒又丑又浅薄的李诞,凭什么一句“人间不值得”就圈粉无数?!
12、1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名言名句
13、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14、8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15、跬:半步。如果不去半步半步的积累,便不会到达上千里远大地方。
16、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7、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8、鸟被逼得走投无路之时就会用嘴啄人,兽到困窘之时就会用爪抓人,人到穷困潦倒之时就会设计骗人。
19、出自先秦《荀子·儒效》。对于所知道的东西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样,对内是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对外是不欺骗他人。说明为人应当诚实的道理。
20、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1、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2、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3、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别人和不顺心的事,然而往往是自身的问题。
24、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
25、战国·荀况《荀子·荣辱》。好(hào浩):喜欢。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暧,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是人求得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人的自发欲望,属于人的本性。可以用这几句表明衣、食、住、息是人的正常要求,应该得到满足,好利恶害亦属人之本能,只要不损人利己,也无可非议。
26、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27、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名言名句
28、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2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的经典名言名句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30、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31、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32、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圈子里,自己一定有这个圈子的特点。
33、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34、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荀子
35、有时候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可还是没人理解,因觉得“埋没”了自己而委屈不平。其实是自己做得还不到位,还需再接再厉,善行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得到认可。
36、说明人性的弱点:看问题不全面,往往惑于表面现象,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7、1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
38、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39、出自先秦《荀子·非相》。察看一个人的外貌,不如用心体察他的心理;体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4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1、不被荣誉所诱惑,不为诽谤中伤之言所吓倒。说明不求虚荣、不做亏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做人。
4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43、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4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45、战国·荀况《荀子·大略》。身:自己。这几句大意是:口能谈论,又能亲自去实践,这种人是国家的宝贝。这里所说的“言”,是与国有益之言;所说的“行”,是与国有益之行。不但有理论,而且能实践,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的宝贝。这几句可用于赞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46、10务本节用财无极。——《成相篇》——荀子名言
47、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48、战国·荀况《荀子·君子篇》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
4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大略》——荀子名言
5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51、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52、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53、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荀子
54、出自先秦《荀子·礼论》。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说明意在劝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终。
55、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56、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5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58、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
59、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60、1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荀子
61、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62、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劝学》
6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64、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荀子
65、译文:做了却无益于成功,追求却无益于得到,忧愁却无益于解决危机,对于这样的事,就应当将它抛弃得远远的。不因为它而妨碍自己,也不让它对心有片刻干扰。
66、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子·修身》——荀子经典语录
67、出自先秦《荀子·非十二子》。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说明“仁”正反两个方面的标准。
68、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跬(kuǐ)步;古称一举足(一脚向前迈出后着地)的距离为跬,两举足的距离为步。跛鳖:瘸腿的鳖。累:堆积。辍(chuò绰):中间停顿,停止。崇:增长,积聚。这两句大意是:不停地迈步,瘸腿的鳖也能行程千里;堆土而不停止,高山也能垒积而成。事业的成功在于韧性的坚持之中。量的积累形成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人来说,无以小而不为,正是努力不懈,才会取得光辉的业绩。
69、说明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
70、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71、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慎重选择,不随不良环境而堕落。
72、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73、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命》
74、12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巍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75、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