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木心先生文章佳句摘录(摘抄好句51句)

木心先生文章佳句摘录(摘抄好句51句)

木心先生文章佳句摘录

1、作家茅盾是木心远亲,木心叫他“德鸿伯伯”。

2、据说晚年木心在看到自己十几岁的照片时,调笑了两句忽然捂面痛哭。爱徒陈丹青说,那是唯一一次见他放肆大哭。

3、他放弃一切来到美国,在纽约,木心靠给别人修理古董维持生计。

4、昨日,全国各省市本土新增确诊病例皆归0,消息鼓舞人心。这是14亿份努力凝结成的阶段性胜利,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的充分展现。但零增长不等于零风险,掉以轻心仍可能使得疫情反弹;零增长也不是战疫的终点,防范境外输入风险、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当下的新挑战。从“0”再出发,但这一次,我们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坚定的信念,去打赢这场仗。

5、“嚯,这小伙当年可是神气得很呐,样貌也不差,帅气!”

6、或许正因如此,孔子才说“诗可以兴”。学诗诵诗,可以使人摆脱颓靡、萎顿,可以使人的生命获得触发,感动,因而振起,提升。 

7、出狱的那个冬天,木心穿着一件意大利产的暗棕色大衣,又戴上一顶黑色的礼帽,皮鞋擦得很干净。(木心先生文章佳句摘录)。

8、所以我们现实中很多的都没有木心这句情话中那么有勇气,一直等到头发发白。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倘若不是深情,谁愿意这样一直等下去?

9、虽然王小波已经逝世20年,但是他从前一笔一划写下的文字已成经典,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延续生命活力。

10、在1977年—1979年间,遭遇软禁,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11、题外话:话说解析龙之介这句还真是要细究考察的。

12、以“阅读人格”为例,我给它起了一个比较花哨的名字,叫“瞧瞧这样的人生”,熟悉圣经典故的人都知道,这是化用了新约中“瞧!这个人”的典故,尼采的自传用的就是“瞧!这个人”这个标题。在新约中被“瞧”的“这个人”指的是耶稣,而我在本书中所选择的这二十个人,从王国维,到海子,纵跨二十世纪的中国,多少都有点基督耶稣的味道,这当然不是说他们都是基督教徒,而是指他们身上多少都带有的宗教情怀般的人格精神。他们或为自由而奔走,或为民主而奋争,或为坚守真理而牺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精神史上当之无愧的“脊梁”,足以给后学者在“人格”上起到“示范”的作用。

13、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

14、精评:锐评全球战“疫”的历史内涵,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疫建议。

15、1950年,木心被杭州第一高中聘为教师,给学生教美术。

16、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放翁伤其妻之作也。[放翁妻唐氏改适赵士程。]“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放翁妾别放翁词也。前则迫于其母而出其妻。后之迫于后妻而不能庇一妾。何所遭之不偶也。至两词皆不免于怨,而情自可哀。

17、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

18、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清风湿润,茶烟轻扬。

19、  仲修浣溪沙云:“昨夜星辰昨夜风。玉窗深锁五更钟。枕函香梦太匆匆。画阁焚香烟缥渺,阑干ㄓ笛月朦胧。碧桃花下一相逢。”通首虚处传神,结语轻轻一击,妙甚。

20、精评:巧用关联词,梳理逻辑关系,穿插比喻论证,化沉重的责任为奋勇的力量。

21、  词有貌不深而意深者,韦端已菩萨蛮,冯正中蝶恋花是也。若厉樊榭诸词,造语虽极幽深,而命意未厚,不耐久讽,所以去古人终远。

22、  情以郁而后深,词以婉而善讽。故朴实可施于诗。施于词者,百中获一耳。朴实尚未必尽合,况鄙陋乎。

23、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24、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25、月光的森然,乐律的精魂,一切只是幻影,稍纵即逝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

26、茅盾在乌镇有一间书屋,藏书万册,木心把凡是中意的书,一批批拿回家来朝夕相对,爱护有加,对破损的书还会动手“补缀装订”。

27、现代诗1一5首,每首20行左右(特别优秀的长诗除外),古体诗词1一10首。

28、  正伯词,余所赏者惟渔家傲结处云:“细拾残红书怨泣。流水急。不知那个传消息。”为有深婉之致。其次则水龙吟云:“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及词选所录卜算子一阕,尚有可观。余则一篇之中,雅郑多不分矣。

29、囚禁18个月,他也写了18个月,66张纸,每一张都两面写尽,足有65万字。

30、  古人词胜于诗则有之,[如少游、白石皆然。]未有不知诗而第工词者。[王碧山、张玉田辈诗不多见,然必非不工诗者。即使碧山辈诗未成家,不能卓立千古,要其为词之始,必由诗以入门。断非躐等。]

31、精评:从时间的推移到空间的转换,从疫情的蔓延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井然有序,有理有据。

32、书中附赠王李二人在五线谱上的手写信各一封,完全还原原始手稿,从二人豪放或娟秀的字迹中真切感触到他们的爱情。

33、  万事万理,有盛必有衰。而于极衰之时,又必有一二人焉,扶持之使不灭。词盛于宋,亡于明。国初诸老,具复古之才,惜于本原所在,未能穷究。乾嘉以还,日就衰靡,安所底止。二张出而溯其源流,辨别真伪。至蒿庵而规模大定,而词赖以存矣。盛衰之感,殊系人思,独词也乎哉。

34、诗:《如烟之姿》(长诗)、《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蛋白质论》(短诗集)、《十字架之半》;

35、1978年,胡铁生当了上海市手工业局局长。

36、那时候,江浙书香门第都已败落,富裕人家多数醉生梦死,少数热血青年则投奔革命,江浙已没有了江南雅致。

37、作者为什么说胡适先生“是一个寂寞的人”?作者为什么“真希望胡适之是过了时的人了”?

38、  词至元、明,犹诗至陈、隋。苟柯、蒿庵犹陈射洪、张曲江也。嗣后谁为太白,收前古之终。谁为杜陵,别出旗鼓,以开来学哉。[朱、陈不能与古化,虽敢于变古,终无少陵手段,不足范围后学也。]

39、  癸酉、甲戌之年,余初习倚声,曾选古今词二十六词卷,得三千四百三十四首,名曰云韶集。自今观之,殊病芜杂。然其中议论,亦有一二足采者。如云:“北宋词,诗中之风也。南宋词,诗中之雅也。”又云:“东坡不可及处,全是去国流离之思,却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所以为高。”又云:“方回笔墨之妙,真乃一片化工。”又云:“张文潜谓方回词‘妖冶如揽嫱、施之,盛丽如入金、张之堂,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此犹论其貌耳。若论其神,则如云烟缥渺,不可方物。”又云:“稼轩词非不运典,然运用虽多,而其气不掩,非放翁所及。刘氏并讥辛、陆,谬矣。”[刘潜夫云: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又云:“词至张仲举后,数百年来,邈无嗣响南宋者。”又云:“词衰于元,然犹未亡也。至明而词乃亡矣。”又云:“竹词艳而不浮,疏而不流,工丽芊绵中而笔墨飞舞。”[此亦第论其面目。]又云:“其年词以气胜,然亦是以情胜。盖有气以达情,而情愈出。情为主,贵得其正。气为辅,贵得其厚。后人徒学其矜才使气,殊属无谓。”[此亦第论形骸。其年词亦未能到此地步,然其说自可取。]又云:“词家之病,首在一俗字。破除此病,非读樊榭词不可。”又云:“稼轩词,精者直似一座铁瓮城。坚而锐,锐而厚,纵饶千军万马,亦冲突不入。板桥、心余辈,一击瓦解矣。”又云:“五代人词,不着力而意自胜,而俚浅处亦不少。”以上数条,虽不必尽然,亦未为无见。

40、没有准绳,你在我的心里总是难逃;没有道理,你的印象总是抹不掉;不要相见恨晚,只需暮暮朝朝;不要悱恻缠绵,只需你最幸福的笑容,不断相守到老。

41、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42、  板桥论诗,以沉着痛快为第一。论词取刘、蒋,亦是此意。然彼所谓沉着痛快者,以奇警为沉着,以豁露为痛快耳。吾所谓沉着痛快者,必先能沉郁顿挫,而后可以沉着痛快。若以奇警豁露为沉着痛快,则病在浅显,何有于沉。病在轻浮,何有于着。病在卤莽灭裂,何有于痛与快也。

43、孙郁视木心为“游走于世界的狂士”,木心则在回答出国问题时说,“不过是散步散得远了些”。

44、  吴元可采桑子:“一样东风两样吹。”轻浅语,自是元人手笔。国朝陈玉基之“欲骂东风误向西”,愈趋愈下矣。

45、未来的旅途难免有风雨,幸福就是相伴走下去。

46、在《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一书中,珍妮弗·塞拉瓦洛曾精心总结出全面支持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13个目标,满足不同阅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作者把文本大致划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低龄段通常以虚构类为主,渐渐过渡到高龄段以非虚构类为主。

47、怎知红丝错千重路同归不同踏雪寻梅方始休回首天尽头侠士勿轻结,美人勿轻盟,恐其轻为我死也。人成各,今非昨,秋如旧,人空瘦灯影浆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萧萧扬花落满肩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我宁可我们不曾相濡以沫,我但愿我们从来就相忘于江湖。

48、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鱼丽之宴》

49、1982年开始,整整二十年,木心缺席了中国,同样中国也缺席了木心。

50、  张子野词,最见古致。如云:“江水东流郎在西,问尺素何由到。”情词凄怨,犹存古诗遗意。后之为词者,更不究心于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