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摘抄好句79句)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摘抄好句79句)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孔子语录十则翻译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6、不亦说乎:“说”通“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10、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11、《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14、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5、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16、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1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1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19、(成达学校)走进成达系列活动第六站:学在成达

20、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2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书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课本所选八则的关于学习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2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2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5、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因此 

26、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论语十则中的成语见义勇为:语本《论语·卫灵公》“见义勇为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厥后泛用“见义勇为”暗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该该推委。

2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论语》(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2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9、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30、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3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3、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4、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6、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3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3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9、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0、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41、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42、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43、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4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45、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4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7、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坏的打算。

48、做前,可以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49、《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50、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51、一个人若想学会滑冰,那么他一定要做好在冰上摔跤的准备。

5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53、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54、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

55、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56、子说:男人不能不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奋斗的路途遥远。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很重吗?奋斗到至死方休,道路不是很远吗?

57、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8、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59、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6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人生要敢于接受挑战,经受得起挑战的人才能够领悟人生非凡的真谛,才能够实现自我无限的超越,才能够创造魅力永恒的价值。

63、墙上一个窗,窗上一支枪,窗下一箩糠。枪落进了糠,糠埋住了枪。窗要糠让枪,糠要枪上墙,墙要枪上窗。互相不退让,糠赶不走枪,枪也上不了窗和墙。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6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6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68、我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梦想让我与众不同,奋斗让我改变命运!

69、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70、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7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72、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7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74、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5、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76、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7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78、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