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张爱玲的一生(摘抄好句99句)

张爱玲的一生(摘抄好句99句)

张爱玲的一生

1、“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张爱玲的一生)。

2、她不愿去附和这世界,永远地追求着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灵魂。

3、想来,如果俩人互换家庭,人生的幸福指数也未必有太大差异。

4、《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5、家庭生活的凄清与冷酷,鲜有温暖的亲人之间,让她逐渐变得孤傲薄凉,而这些无不浸透在她的文字里面,我们只看到了“凄凉”二字。

6、诺言的“诺”字和誓言的“誓”字都是有口无心的。

7、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这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是张爱玲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让她饱受非议的一段经历。同年,张爱玲不仅创作了《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还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散文集《流言》,并且《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

8、同时,他还是个典型上海男人,同张爱玲这个上海女人一样,能看到人物关系中最微妙之处、能体会世俗人情中最凉薄一面。

9、张爱玲不是不知道胡兰成从大众意义上看是个什么样的人渣,但是看到了他文字里看破了生命的伤心和一瞬间对自己的完全懂得,还是低到了尘埃里。《三十六大》——冯唐#冯唐语录#

10、张爱玲1920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11、那段时间,张爱玲目睹了胡兰成与新欢范秀美的恩爱,凭她的高傲,她不允许自己失态。

12、赖雅瘫痪后只活了十年。他去世后,张爱玲变得比从前更为孤僻,几乎不出门,此时外界有一股由张爱玲掀起的文学热潮,但张爱玲却像座孤岛,寂寥无声。

13、所以,张爱玲写: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14、后来的很多年里,赖雅因为身体疾病卧床不能自理,张爱玲守在身边照顾到最后。

15、翻遍张爱玲的所有照片,我们会发现,她没有留下一张特别高兴的照片,有的只是淡淡的表情,带着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16、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17、有人评价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18、有人问张爱玲,为什么这么喜欢奇装异服?她答:

19、丢了工作的张廷重,决定痛改前非,给黄素琼写了一封信,答应戒掉鸦片,赶走姨太太,并且再不纳妾,央求她回国。

20、说到这里,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冯唐把"张爱玲的一生”看得很透的语录,让人读完很同情!文字如下:

21、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22、胡兰成自己说:“常时看见女人,无论是怎样平凡的,我都可以设想她是我的妻。” 

23、张爱玲写了很多作品来赚取稿费,一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给赖雅治病,可是后来赖雅还是去世了。

24、两者还有一个蛮有趣的共同点,就是都喜欢绘画,于艺术上有一些TASTE。张爱玲后期作品比较令人失望,而林徽因由于主业是建筑,所以至死时文学还都像泉水一样滋润着她的生命。

25、故而,他多次探访张爱玲在上海的家、美国去世的公寓,跟张爱玲的亲戚、闺蜜聊过天,对作品的理解经过细细考究,没有半分捏造。

26、这种没有自尊心羞耻心,没有道德感是非观的货色,你爱他作甚!

27、1942年,张爱玲回到了上海,家里不能回的她,只能住进姑姑租的公寓里,为了解决生计,她开始的正式以写作为谋生,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以自己对女性理解的独立视角,在文坛上独树一帜,才两年的时间,张爱玲的名气就红遍了大街小巷。

28、用她自己在信中的话说:“在港写作的速率已经打破自己的纪录”。

29、真是小气得很,把这些都记得这样牢,但我想于我也是好的。多少总受了点伤,可是不太严重,不够使我感到剧烈的憎恶,或是使我激越起来,超过这一切;只够使我生活得比较切实,有个写实的底子;使我对于眼前所有格外知道爱惜,使这世界显得更丰富。——张爱玲《张爱玲文集》

30、可不是嘛,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爱的都有恃无恐。

31、当时林徽因独居伦敦,正是孤苦无依的寂寞少女。

32、虱子从微小的缝隙也能进入身体,这让人感到边界被突破是一个必然,有一种防无可防的感觉。

33、太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点的——同样地需要远离人群!

34、其实,张爱玲虽然有才,对外人冷漠,但她内心对爱有匮乏感,所以才会在爱情上栽入了深坑,如果她和林徽因这样的女子一样异常的冷静、理性,就不会成为情场上失意的笑柄。

35、1955年秋,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国。

36、虱子钻空的特点,也让人联想到一种性冲突带来的压抑,那是一种对性的渴望与恐惧同等张力的冲突。

37、轮回,可以理解为某些体验周期性地重复出现。

38、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用以形容她与胡兰成的感情是贴切的,男女婚姻,被娶进家门的那位终究会在柴米油盐中蒙上一层灰,但未得到的却永远光彩照人。

39、地球之所以是圆的,是因为上帝想让那些走失或者迷路的人能够重新相遇。

40、但母亲却怀疑她的钱来路不正,让张爱玲更痛苦的是,这笔钱后来被母亲打牌输掉了,张爱玲当然不是特意看重那800块钱,而是母亲的态度。由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41、名誉上是父亲,却已成了面目狰狞,想置她于死地的仇人。

42、一个给了昙花一现的爱情,这个爱情让她卑微地低到尘埃,却还是感动不了对方。

43、张爱玲第二任婚姻是在她36岁时嫁给了65岁的赖雅,一个经济窘困需要救济的作家。

44、没过多久,父亲故态复萌。母亲再也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家庭,于是两人协议离婚,再次远渡重洋,张爱玲和弟弟一起跟了父亲。很快父亲就有了新欢,后妈是民国前总理孙宝琦七千金孙用蕃。她是那个年代的剩女,29岁才嫁给张志沂。这个后妈以脾气火爆,性格古怪著称。刚做两个孩子的后母,孙也想跟孩子们搞好关系,无奈事与愿违。

45、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

46、由此也印证了张爱玲的那句:不爱是一生的遗憾,爱是一生的磨难。

47、“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绝代佳句,一语成谶。

48、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49、缺爱的女孩,注定会在人生行程中不断向别人讨爱,如果她们的心不能回归到自己身上,不关注内在的成长,反复入坑,便是她们难以抗拒的宿命。

50、“我既不是美女,有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别人注意?”

51、徐志摩和胡兰成颇有几分相似。也是风流倜傥才情横溢,也是口吐莲花深得女人心。

52、这样的相逢,在两人心中,定也是“茫茫人海中遇见你,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美好。

53、世人皆叹就连张爱玲这样的才女,都会遇到渣男,何况是普通人?然而在爱情的深坑里沦陷的,不分任何女人,普通女人也好,才女也好,只要她对爱情存有幻想,入坑是迟早的事,但这世界上的女人,并非每个都会在爱情的世界里丢盔弃甲,从此彻底的沉沦。

54、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

55、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

56、中年、老年,爱过恨过哭过笑过,男欢女爱尽数尝过……

57、就这样,在胡兰成的狂热的追求下,张爱玲嫁给了他。哪怕对方是人人所唾弃的汉奸,也不能阻挡。

58、林徽因茶饭不思,哭了一个通宵,决定马上回国,和徐志摩分开。

59、爱火,还是不应该重燃的.重燃了,从前那些美丽的回忆也会化为乌有.如果我们没有重聚,也许我僣带着他深深的思念洽着,直到肉体衰朽;可是,这一刻,我却恨他.所有的美好日子,已经远远一去不回了。——张爱玲

60、倾尽全力去爱一个无耻之徒,在不足一年的欢愉后,耗尽一生去洗掉他留下的苦和毒。这样的挥霍和透支,值得吗?

61、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62、更有甚者,说她是汉奸之妻,她写的作品当然就是“顺民文学”,是没有骨气和地位的。我极认可前者之言,对后者的论调不甚苟同。评论一个作家,一部文学作品,掺杂进很多政治因素来考量,无疑都是有失公允的,缺乏公信力。

63、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感觉,那种在寒冷的日子里,牵起一双温暖的手,踏实地向前走的感觉。

64、小说《色戒》被好莱坞大导演李安翻拍,梁朝伟、汤唯主演,一举斩获台湾金马奖、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如今依然被万千影迷津津乐道。

65、不幸的是,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然而,张爱玲的辉煌转瞬即逝。抗战胜利后,因与汉奸胡兰成的关系而消沉,很少有作品问世。

66、张爱玲的童年也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矶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秋节。看过许多她的散文,介绍中照片上的她显得如此冷傲,但谁也不会知道,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

67、张子静晚年回忆,“如果母亲没有在那一年出国,姐姐和我的童年应该是富足而幸福的。”

68、这次爱玲没有再表现出依依惜别。母亲走后,她才在树荫下放声大哭。从那以后,她开始了隐藏自己的情感。

69、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70、“不久我的母亲动身到法国去,我在学校里读书,她来看我,我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她好像是很高兴,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地度过,一点麻烦也没有,可是我知道她在那里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直等她出了校门,我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下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

71、旷世才女张爱玲为何爱上了颇有争议的胡兰成?

72、接着张爱玲在美国遇见了作家赖雅,两个人结婚后,赖雅很爱张爱玲,给了张爱玲一段特别幸福的时光。

73、仅仅过了3个月,张爱玲怀上了赖雅的孩子,那时的张爱玲可是未婚怀孕,她也没想过要赖雅负责,只是赖雅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写了封信跟张爱玲求婚。

74、只想找一个在我失意时可以承受我的眼泪;在我快乐时,可以让我咬一口的肩膊。

75、她的《封锁》曾经被胡兰成所喜欢。于是胡兰成拜访了张爱玲,张爱玲拒绝了他。

76、昨天,我卖身给学业,所以今天我无所事事;而明天,我将嫁身于生计。

77、“照片这种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知道,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

78、可上个世纪的张爱玲却做到了。她洞悉芸芸众生的“可笑”与“可怜”,在生活中显得遗世独立;她通达人生世故,却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物皆是我行我素;

79、一个世纪以来,张爱玲早已走出文坛、家喻户晓。

80、在张爱玲这一生当中,她真正爱过同样也是结过婚的男人只有两个。第一个是胡兰成,第二个便是美国的一位作家赖雅。

81、“我不要吃荷兰豆,我就要吃豌豆”,袁隆平院士如此会撒娇

82、张爱玲的那支笔真的能生花,在她那里,看不到太多悲壮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但能读到直照人心的人间炎凉,读到细碎入心的儿女情长。

83、母亲拉孩子的手过马路,竟然是如此陌生、尴尬,甚至有点“恶心”。

84、1938年,年底参加英国取伦敦大学远东地区入学考试。

85、童年期母爱的缺失,少女时父爱的偏离,成年后爱人的背叛,老年时爱无所依,孤独终老。

86、可是她又说: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87、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

88、后母勃然大怒,“噢,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还有我呢!”

89、不知道在父亲变得乖戾暴躁之前,在那一米阳光的书房里,有没有给张爱玲留下这样的互动体验,那可能是作为一个女儿潜意识里无法抹掉的渴望。

90、1944年。战乱中,林徽因和梁思成流亡到李庄,生活窘迫,林徽因在一次考察时得了风寒,肺病加剧,彻夜咳嗽。

91、一个人,如果没空,那是因为他不想有空,一个人,如果走不开,那是因为不想走开,一个人,对你借口太多,那是因为不想在乎。

92、张爱玲真的很不幸,一生没有得到父亲疼爱,母爱就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母亲是一个极度自私冷漠的女人,不然也不至于扔下4岁的她奔赴万里之外。她跟母亲的距离从来都是隔着千山万水一般,两人偶有一起过马路,母亲从来没有牵过她的手。

93、这件事情对张爱玲的打击是很大的。“我姑姑初次告诉我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阳台上。我哭了,因为看过太多关于后母的小说,万万没想到会应在我身上。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个女人就在我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94、他出口成章的赞美,目光犀利的欣赏,恰到好处的关爱,绝顶聪明的通透,都像魔幻一样,让不曾被热烈爱过的张爱玲深深迷醉。

95、同样是旷世才女,林徽因整个人是热的,张爱玲骨子里是冷的。这是她们最大的不同。

96、在繁华的大上海,人来人往,唯一给过她一丝关爱的,只有姑姑一个人。

97、这一点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爱地情况下,勇于追求完美自己内心的真情,不爱的时候,也能从低贱中走向世界,决然舍弃不值恪守地感情。而非畏首畏尾,在卑微的爱里委曲求全。懂分寸的恋爱不会放纵自己,不是么?

98、1995年,在林徽因逝世40年,也是张爱玲到美国的40年之后,张爱玲谢世于洛杉矶寓所,多日后才被发现,她躺在一张行军床上,屋里几乎没有家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