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
1、此诗头两句一出,便令人耳目一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道,自古以来,一旦到了秋天,所有的诗词便像约好了似的,均染上了一层悲凉的气息。
2、说了这么多,我也该出门去找亮晶晶啦,她现在肯定已经消气了吧。等我回来后,希望看到你们全都猜出我给的谜题哦!加油。
3、 zì gǔ féng qiū bēi jì liáo , wǒ yán qiū rì shèng chūn zhāo 。
4、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秋词)。
5、“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6、秋词二首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秋词二首鉴赏
7、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8、(2)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9、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10、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11、秋风飒飒西园路,独眷恋,红枫树。丹桂飘香帘卷处。匆匆底事,怆然难驻,每每佳期误。
12、(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13、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14、《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15、秋日下,莽川中。远村烟袅苍穹。菊丛松影转眸瞳。争与众芳意相融。
16、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7、我问她到底在愁什么?她说马上要进入冬眠了,一个季度都要看不到我们了,心里闷得慌。我说她真是瞎担心,现在我们都有人形了,不想冬眠就变成人形嘛,有什么好愁的!
18、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如果你不相信秋景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
19、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20、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21、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