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程颢程颐(摘抄好句83句)

程颢程颐(摘抄好句83句)

程颢程颐

1、不仅如此,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

2、所以,要使自己的心不为外物所迷,必须超然于物质、精神的欲望之外,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天理,保住“良知良能”。

3、李新红说,为弘扬优秀国学,坚定民族自信,2004年伊川县无偿划拨土地300余亩,由二程第31世孙、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兴亚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程道兴先生,先后捐资2亿元对程园进行高规格升级扩建,建成了集纪念、教育、休闲等功能于一身,融书院、程林、程庙为一体的文化园,这是造福乡梓的功德之举。下一步,要把万亩西山植物园整体纳入文化园,按照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定位,丰富文化内涵,升品位档次,发扬享誉海内外的理学精神,汇聚程氏后裔的巨大力量,着力将伊川打造成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

4、侯氏对孩子严苛,父亲程珦看不过去,常常为之发脾气。侯氏却并不妥协,乃循循善诱加以宽解,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用白话解释就是,孩子之所以长大以后不像父母那样贤德,是因为小时候犯了错误,母亲往往出于溺爱而百般遮掩不让父亲知道。言下之意,我绝不做这种对儿子成长不利的事情。关于这一点,程颐后来明显是支持母亲的,他说:“夫人男子六人,所存唯其爱慈可谓至矣,然于教之道,不少假也。”

5、程颢在十六七岁时,特别喜欢打猎,而后他改变了这种喜好。可能是他跟周敦颐说自己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喜好了,周则跟他说,这种改变并不容易,过一段时间还会重新萌发。不知当时程颐听后是否以老师所言为然,但12年后,他果真又对打猎动了心。由此可见,周敦颐是何等有预见性,同时也说明他对人性也有着洞若观火的了解。

6、相传,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学在读书时争论起来。为了尽(jǐn)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专门去请教程颐(yí)老师。

7、程颐虽然也偶谈“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之类,但毕竟谈得不多。

8、   二程从事学术活动多年,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特别是跟随程颐求学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中、吕大均、吕大临、邵伯温、苏口、尹焞、张绎等人。在这些人之中,又以杨时和谢良佐最为出色,此二人对洛学的贡献、对二程学说的承传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程颢程颐)。

9、还认为,一物须有一理,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而万物之理就是一个天理。

10、真正说周敦颐是是二程师傅的人是朱熹,但是不管是从程颢、程颐方面,还是从周敦颐本身来说,都没有承认三人是师徒关系。周敦颐和双程的父亲是很好的朋友,而他也曾经将双程送到周敦颐身边学习,当时两个人刚刚十四五岁,并没有拜师,而且此次学习的经历极为短暂,只有一年。

11、“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12、不仅如此,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

13、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生于黄陂县,今属(黄冈市红安县二程镇),并在此地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二程创立的理学后来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了中国七个世纪。自宋代始,黄陂修建双凤亭、二程书院纪念一代思想家。二程在陂留下的“鲁台望道”至今传为美谈。

14、老二程颐学业大进为世人所推崇以后,被朝廷征召进京为仁宗皇帝讲论经史,辅导读书。但程颐专心致学以后,多少有点迂腐。

15、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16、程颢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直接开启了此后的陆王心学。

17、仁宗皇祜四年(1052年),48岁的侯氏病逝于江宁(今南京)。因父亲侯道济、丈夫程珦均在朝为官,且学问人品及官声都很不错,朝廷按旧例追封侯氏为寿安县君。这个时候,程颢21岁,程颐20岁,兄弟俩尚在南安军(今大余县)跟着周敦颐求学,虽然才名俱已在外,而且程颐18岁时还上书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曾引起朝野学术界的巨大震动。但毕竟两兄弟均人微言轻,没能在母亲去世时彰显出母亲的“教子有方”,而使母亲获得更显贵的朝廷册封。

18、杨时望着程老师慈祥(cíxiáng)的面容(róng),诚恳地说:“老师,您正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19、北宋天圣十年,程珦的夫人侯氏有一天突然做了一个梦。梦里他梦见自己与夫君一起逛花园,走到了一棵梧桐树下。发现树上有一个鸟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两人竟然准备爬上树去掏鸟蛋。

20、作为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太极图》中阐释天理的根源,探究万物的始终,又作《通书》四十篇,阐述太极的真谛,发挥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关键作用。而这些理论和著述,也深刻影响了二程。程颐十八岁时就上书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后来二程继承和发扬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共同创立了“天理”学说,又称“洛学”。

21、程颐撰、朱熹本义《周易》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

22、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23、他们走到程老师家门口,看见程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zháo)了。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程老师正在休息,咱们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们就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一边默(mò)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候着。

24、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25、  程氏兄弟带了几箱子书到凤凰台来,有一天,乘着大日头,搬书到外面的一个土台子上晒。突然,天空打了个响雷,乌云密布,顿时大雨倾盆,要想收书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程颢提笔在纸上挥了一个“一”字,程颐叩头将纸焚化,只见一缕青烟升起,直达上空,把正顶的一朵乌云冲散了,现出了青天。到处都在下雨,唯有晒书的土台子上点滴不落。

26、自此以后,程颢治理的境域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勒索焚舟的事件。

27、程颢小时候,读书很用功,把孔子、孟子的《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不出学馆门。

28、那时候,程颢、程颐兄弟十四五岁。他们的父亲程珦在南安军做官,认识了地方县令周敦颐。程珦一看这人“气貌非常人,与语果为学知道者”,对其人品与学问都十分欣佩,于是和他结为朋友,后来又请周敦颐来给两个儿子做老师。

29、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

30、周敦颐具体教授过二程什么,史料大多语焉不详。后人推测,周敦颐所传授的,应是其代表作《太极图》。这是周敦颐流传至今的极少数作品之历来被认为是周敦颐著述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其开篇的“无极而太极”更是周敦颐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思考心得的核心阐释。

31、  这天,兄弟二人又来到习射的地方,对准湖心的一棵野草,嗖嗖嗖,连发数箭,支支射中,湖水溅起千层波浪。箭都射完了,便叫家人去打捞,准备明日再用。家人来到湖边,只见一个巨浪,把竹箭托起老高,接着又甩入水底,翻了一个滚,不见了。家人觉得奇怪,忙告诉程家兄弟。程颢、程颐来到湖边,一看,竹箭果真不见了。湖里本来是冇得鱼儿的,眼前倒出现了一群形似箭杆的鱼儿,悠悠游动,原来,箭都变成了鱼。打这以后,程家兄弟射的箭就百发百中了。

32、他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33、位居天地之中的登封,受黄河哺育、“天中”滋养,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各领域杰出人才,他们或为政一方,或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见解、创造和思想为所处时代打上了一片片“高光”。

34、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千年的嵩阳书院,始终吟诵着儒学大师的谆谆教诲与程门立雪的虔诚求学,其蕴含的尊师重道、立德树人的优良教育传统至今仍在传承。

35、世界上只有一个绝对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由“理”派生出来的,它们在“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统驭万物的绝对精神实体。

36、师徒关系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存在。从以班级为单位的师生关系,到各大高校的导师制度,从小众技艺的传承,到企业文化中的帮带……每个人都有自己称之为“老师”或“师父”的人。

37、宋明理学经过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的共同努力,思想体系已初步形成。

38、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四十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39、对此,他曾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颐也主张天理论,他说:“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理”。

40、程颐所认为的“理”,重在指客观事物之所以然,如水之所以寒,火之所以热,是自然之理。

41、北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独自一人静思并不难,难的是居住于广厦之中(身处富贵)而顺应天下。

42、今天,我们走近登封历史上的名人——程颢程颐。

43、学生时代的师生关系无疑是最单纯的。而校园之外,在那些涉及到资源和利益分配的行业,招揽徒弟常常意味着培养潜在对手,有些时候甚至会上演“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同行三分仇”的悲剧。

44、五年后的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情况发生了改变。26岁的程颢一举高中,金榜题名,官鄠县主簿;而25岁的程颐,以布衣之身在京师(今开封)授徒讲学,致“斯文大兴”。程家两兄弟一时间名声大噪于京师,再加上父亲程珦又从兴国县令荣升知龚州,一门三杰,知名朝野。

45、虽然二程兄弟常在一起探讨学问,但两人的生活之路却并不完全相像。

46、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宣读祭文(全文另发)。

47、传说,有一年春天,皇宫内苑百花含苞待放,杨柳已吐出绿芽。一天上午,程颐进宫给皇上讲经结束,还没有离开。结束功课的皇帝起身活动,见到窗外垂柳依依,就临窗伸手拉住一柳枝,折断玩耍。程颐一见,就劝皇帝说:“春天时万物刚刚发育生长,皇上不可无故摧残折断柳枝,不然就有失天道正义。”皇帝一听,好心情一下子全没有了,他把手中的柳枝扔在地上,不高兴地回内宫去了。

48、二程兄弟的基本哲学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把“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或称之为“天理”“道”。

49、二程不仅是北宋时期开创新儒学的“五子”之他们所创立的“洛学”,还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50、朱熹接到汪的信后认为这种说法不确切,《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中录有其对汪来信的评价:“汪端明尝言二程之学,非全资于周先生者。盖《通书》人多忽略,不曾考究。今观《通书》,皆是发明《太极》,书虽不多,而统纪已尽。二程盖得其传,但二程之业广耳。”朱熹认定二程的学术观就是本自周敦颐,但他同时也说,虽然二程学得了周敦颐的观念,但确实是到了他们那里才把这种观念真正地发扬光大起来。

51、三是亦教亦乐,在功能发挥上实现新拓展。中国二程文化园的建成,不仅为海内外程氏子孙提供了一个追念先祖的精神家园,也为世人打造了一个寓教于乐的理想场所。希望园区管理部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本着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目的,进一步挖掘园区潜力,拓宽园区功能,多安排一些教乐兼备、健康向上的活动,让人们既能受到“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义”的人格洗礼,又能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愉悦心情的理想效果。

52、至此,二程完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建构,成为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53、程颐特别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以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阴阳者道也,离开了阴阳便没有道。

54、宋嘉祐二年,程颢进士及第,而程颐则一生布衣。程颢在朝中任职时,正赶上王安石搞改革,程颢就成为了王安石手下的官员。王为了推行新法,派程颢、苏辙等八人到各地去了解新政推行的效果。后来宋神宗接见程颢,想向其了解新政在各地的影响,然程颢却给神宗皇帝讲了一堆大道理,《二程集》中称:“先生每进见,必为神宗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未尝及功利。神宗始疑其迂,而礼貌不衰。”程颢劝皇帝做事不要太讲实效,要以诚爱为本,那就是不要过分地去搜刮民财。这句话让神宗觉得程颢太迂腐了,但也觉得此人很忠诚,于是对他依然礼待。

55、东汉时有个典故,某学者曾讥笑神童孔融,“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这个典故也被侯氏用于教育孩子了。小时候的程颢和程颐,兄弟俩一个比一个聪明,也常因别人叫他们神童而骄傲,母亲侯氏就经常告诫他们,神童是最终难成大事的,要想将来有大出息,就得养成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

56、嵩阳书院是中国新儒学的发祥地之以理学著称于世。宋代新儒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的一系列讲学活动和成果,是对儒学的一次历史性的发展和完善,世人称之为“洛学”。二人的著作后收入《二程全书》,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并创立了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因此,二程在嵩阳书院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57、杨时(1053-1131)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北宋著名学者,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令萧山任满(1111)后,寓居常州龟巢巷十八年,讲道于邹浮先、恭先兄弟创办之城东书屋,从者云集。南宋绍兴五年迁居武进雪堰龟山脚下,并以龟山自号,元初书屋改名龟山书院以纪之。

58、程道兴先生在中央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兴国、文化复兴的战略背景下,得政府之支持,投资巨额资金,历经十三个春秋,建成了恢宏浩大、占地一万多亩、建筑面积三百多亩,集程林、程庙、二程书院于一体的中国最大儒学文化园林、中华理学圣地——“程颢程颐文化园”。完成了程氏家族的千年夙愿,实现了皇家近千年来的祠庙规制,实为中华民族之幸事,必将载入史册,汇入中华文明之长河。

59、其实从历史资料看,王安石和程颢虽然学术观不同,但王对程也没有那么反感,《宋元学案》附录中有这样一段话:“王荆公尝与明道论事不合,因谓先生曰:‘公之学,如上壁。’言难行也。明道曰:‘参政之学,如捉风。’后来逐不附己者,而独不怒明道,且曰:‘此人虽未知道,亦忠信人也。’”

60、程朱传义《周易》二十四卷,明嘉靖福建建宁府知府曲梁杨一鹗刻本,卷首

61、事实是否如朱子所言,在这里不再做争论。但从历史记载看,周敦颐对二程确实有着不小的影响,比如《言行龟鉴》卷二中录有这样一段小故事:“明道先生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乃知果未无也。”

62、但对于真正的理学观念,二程却否认是从周敦颐那里继承而来者,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颢承认周敦颐给他们以启迪,但其却认为理学最重要的观念——“天理”二字却是他兄弟二人独自发明者,那言外之意则是,他兄弟二人才是这一派的创始者,而非继承人。

63、  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64、程颢,男,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 、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65、   程颢和弟弟程颐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的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 。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颢于北宋熙宁五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66、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

67、较之周敦颐、张载和邵雍,二程进一步摆脱了道教的影响而回归到儒学正宗,胡安国曾说:“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而至也。”

68、====================================

69、洛学的形成受到了前人的启发和影响,而从根本上说,二程的思想具有相当的独创性,从而别具一格,自成体系。

70、很显然,这种主张与程颢的主张有明显的差别。

71、神奇的是,不久之后程夫人就怀孕了,先后生下了程颢和程颐两子。程颢和程颐长大后,都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后世人对两人十分尊敬,明朝年间有人为他们塑亭,为纪念两人取名“双凤亭”。

72、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73、王安石跟程颢说:你所主张的观念,有如徒手爬墙那样,太不容易让人学了。而程颢反驳王说:你的学问更像是捕风捉影,让人抓不实。当时的王安石主持着朝政,驱逐不依附自己的人,而程颢也不依附于他。尽管如此,王并不恼恨程颢,他觉得程颢这个人虽然思想有些死性,但还算忠厚可靠。

74、一个被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师徒关系受到了北宋d争的影响——周敦颐支持王安石变法,而二程却反对王安石变法。

75、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因此人们不需要去认识了解客观世界,而只需要认识自己的心即可。

76、  相传很久以前,省城派来一个县令,姓刘名财。他有两个姑娘,大的叫金凤,小的叫银凤。姐妹俩花容月貌,心地善良,天资聪慧,琴棋书画,样样来得。其父刘县令却是一个贪赃枉法、搜刮民财、鱼肉百姓的昏官。一天,县令因公出差赴省城,启程前唤来家人,吩咐说:“我上省城有公事,几天就回,要周全照料女儿。”说着上轿走了。

77、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因此人们不需要去认识了解客观世界,而只需要认识自己的心即可。

78、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79、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80、在我看来,侯氏的这种“等贵贱、爱众生”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身教”给孩子的,则是一种长期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和“仁恕宽厚,不异诸庶”的道德发展及完善。难怪程颢后来总结母亲的“身教”之功,说:“颢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恶言骂人,非天性也,教之使然也。”母亲确实在关心他人和淡泊物质方面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81、  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在黄陂做县尉,看中了凤凰台的环境幽静,就把这两个儿子送来读书,程氏兄弟在楼上发奋勤学,白天不下楼,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俩兄弟还不休息。这时候,进来了一个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问她:“你来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阴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来给两位文曲星君掌灯。”说罢,用手指在粉壁墙上画了一个圆圈,顿时放出光华,清亮无比,照着弟兄俩夜读。附近的人都传:凤凰台,三十夜里出月亮,称为“夜月楼”。

82、事实也的确如此,不仅由二程开始充分论证的“理”是宋明时期儒学的最高范畴,而且这时期学术思想的体系与规模也是二程确立的,因而,其思想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理学的正统与典型形态。可以说,程颢、程颐乃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